贴近与拔节(创作谈)
2021-07-19王生文
金山 2021年6期
王生文
粗略统计,我发表的微型小说在200篇以上。我能取得这点成绩,应得益于坚守的两点,即贴近与拔节。
首先,微型小说的题材大都是我熟悉的,陌生的题材,我不写或少写。比如《访亲》,写的是江汉平原一带的风俗,确切的说法是“访人家”;《秋后》源于一件我童年目睹的真实事件,至今,我们村里许多人家房屋上的主檩就是当年从长江里打捞上岸的优质木料;我工作的镇上有家市立医院,医院里真有个爱管事的大姐,院领导与职工间的一些矛盾,好多都是她出面化解的,我熟悉此人,于是她成就了我的《管委员》。我贴近生活去写,才有了一篇篇接地气的作品。但如何“贴”,我认为有个度,这个度是“近”,而不是“紧”,“近”,作者才有“游离”的空间,而贴得过“紧”,就会囿于真实,让人物难以立起来。
怎样让人物从微型小说里立起来?我认为要让素材拔一个节,就像竹笋从地里拱出来样。
同样,是“拔节”而不是“拔高”,常听人评价一些作品时说“不真实”,就是拔高所致。
拔節是渐进式的,不须仰视,就像《访亲》里的田婶,既要把女儿未来的婆家访清楚,又要表现出对媒人的信任与尊重;就像《秋后》里的陶部长,既要体现暗访职责,但又不是板着面孔搞“秋后算账”;就像管委员,为了化解一些不必扩大的矛盾,除了善于劝解外,还要偶尔舍得花点小钱。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田婶、陶部长和管大姐是可亲可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