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2021-07-19何立波
何立波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词,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列宁式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列宁的建党学说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经验,积极地从事党的组织和宣传活动,是我党的创建人之一。
和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为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组织之一,而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是孕育长沙的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摇篮,蔡和森对新民学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早在1917年冬,毛泽东、蔡和森等便开始筹建新民学会。毛泽东在1920年冬起草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中,曾对新民学会的酝酿和发起过程进行回顾,其中谈到学会发起人都是长沙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有一种“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共同感想,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大概有15人,到1917年冬得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的结论,于是就有组织学会的提议,并得到大家的赞同。李维汉在《回忆新民学会》中说“它的主要发起者是毛泽东和蔡和森”,而且其名字“新民学会”,也是蔡和森提出来的。
1918年4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正式在长沙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以“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革新学术、砥砺品行”为宗旨。蔡和森积极参加并组织领导了新民学会的各项活动,他是会友中主张向外发展的最激进的代表之一。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离开长沙去北京,着手接洽新民学会会员留法勤工俭学事宜,进行各方面的联络和准备工作。其间,蔡和森多次给毛泽东等人写信,说明他对新民学会的意见和抱负。他认为,新民学会的会员应该到社会各个领域去活动,“秉了现在之志向”,“立一可大可久的基础”,“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
1920年初蔡和森到法国,成为新民學会留法会员的实际领导人和思想引导者。他一到法国,就组织新民学会会友在蒙达尼(即蒙达尔纪的旧译名)中学秘密开会,讨论学会在法国设分会、招新会员诸事。蔡和森在法国的革命活动对新民学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维汉曾回忆说:“和森是我们留法会员中的先驱者。”周世钊也曾回忆说,蔡和森在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中“尤为突出”。蔡和森还将新民学会在法国活动情况及自己的思想认识多次写信告知国内的其他新民学会会员,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提出“意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并强调“这事关系不小,望你注意”。毛泽东在看到蔡和森的长信之后,非常高兴,在1921年1月21日的复信中明确表示“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在蔡和森的大力推动下,1920年10月底至11月下旬,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新民学会成员发起创建了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1月,新民学会召开年会,毛泽东散发了蔡和森的来信。新民学会会员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赞成中国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思想趋于一致。后来,新民学会的会员大多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
在法国开展建党活动,为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奠定基础
蔡和森到达法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建党活动。4月初,许德珩应邀前往蒙达尼报告国内情形,蔡和森“十分坚决地表示,中国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据郑超麟回忆:“新民学会会员虽初到法国时思想是复杂而混乱的,无政府主义,其中工学主义,占了上风。蔡和森一人先行一步,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然后把其他会员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上来。”
当时,蔡和森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俄国革命的书籍,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系统地介绍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建党学说,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走俄国式革命道路的主张。为此,他与当时流行的无政府工读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参与领导了勤工俭学学生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在中共统一的旅欧党团组织建立以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主要有3个组织,即新民学会、勤工俭学励进会(简称工学励进会,1920年8月改为工学世界社)、勤工俭学会(后更名为劳动学会),后两个组织都曾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中也很有号召力。1920年7月,工学励进会和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召开会议。蔡和森批评了主张温和革命的错误主张,极力主张激烈的革命,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蒙达尼会议以后,蔡和森在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李维汉、蔡畅、李富春、陈毅等人深受其影响,逐渐抛弃无政府工读主义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1921年,蔡和森等人领导了“二二八运动”,向北洋政府驻法大使馆请愿,要求北洋政府发给勤工俭学学生每人每月400法郎的补助,以4年为限。在斗争中,蔡和森提出要“读书权、面包权”的口号,以此作为“社会革命之发动点”。不久,他又参与领导了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当时,有人把这次斗争称为“小小的十月革命”。此后,蔡和森等人还加强了对劳动学会的争取工作,多次邀请劳动学会的成员参加会议。经过深入交流,双方表示今后要共同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行团结。
蔡和森在法国一年多的时间,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还积极从事共产党的组织工作。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赵世炎和李立三等人曾商量成立共产主义同盟来统一领导勤工俭学和华工组织。他们把这个意见写信告诉蔡和森,得到蔡和森的赞同,蔡和森还提议把名称改为“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工学世界社在蒙达尼开会,蔡和森受邀参加,并提出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的议题。由于存在不同意见,会议没能达成协议。此后,蔡和森又同李维汉商谈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问题。李维汉回忆说:“蔡和森曾和我们商谈,打算联络新民学会会员、少年中国学会会友、工学世界社社友等,开一讨论会,如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国际主义两点上取得一致,则准备成立一个共产党。后来因为忙于参加和领导求学运动的斗争,未能实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次年6月下旬,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等在巴黎组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参加“少共”的共产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受到蔡和森思想和行动影响的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了这两个组织,并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走上革命的道路。蔡和森在法国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毛泽东曾对蔡和森的这一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在与斯诺谈到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时说:“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几乎是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造人之中有周恩来、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罗迈(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
中共早期卓越的理论家
蔡和森从苏俄革命和世界革命中认识到了共产党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于是积极研究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建党原则,系统提出了建党思想。
蔡和森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革命的需要,组建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符合世界历史潮流,“观此变可知世界大势所趋”。他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先进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在党的性质上,他明确阐述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指出所建立的党必须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1920年9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明确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他说:党应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
蔡和森认为,党必须实行高度集权的组织原则和铁的纪律。列宁根据第二国际后期各國工人党已经成为修正主义政党的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建立了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从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蔡和森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应该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全面地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计划。他认为首先应该建立一支革命家队伍,去苏俄学习,以苏俄为大本营,培养这些人成为党的骨干力量和中坚。他提出4点主张:一要建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和刊物;二要争取言论自由,向工人运动灌输马克思主义;三要严格党员条件,坚持党员标准;四要公开建立共产党组织,创立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对于蔡和森提出的建党原则,陈独秀十分赞同,并在一些问题上(如无产阶级专政)获得了启发。这一点可以从他1920年8月写给蔡和森的信中看出,他认为蔡和森“所说的问题甚大”。1921年底蔡和森回国后,陈独秀立即介绍其入党,稍后还让他负责理论宣传工作,这更说明陈独秀对蔡和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修养的赞赏。
蔡和森回国后随即投入了党的活动,做了许多积极工作。1922年7月,党的二大召开,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蔡和森是大会文件起草人之一,对这个纲领的制定有重大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蔡和森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方面的论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真知灼见,这是他刻苦研究马克思主义,认真总结各国工人党、工人运动经验的结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理论贡献是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没有与共产国际发生联系的情况下,完全凭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对国际国内情况的透彻分析,自己独立提出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阶段,他的这些贡献显得尤为突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无愧于中共“建党初期理论家”的称号。
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
亲手创办一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蔡和森的夙愿。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蔡和森接替李达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党的二大决定将原秘密出版的《共产党》月刊停刊,新出一种报纸为党中央机关报,由蔡和森负责筹备。1922年9月13日,作为中央机关报的《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发行。1925年1月中共四大之后,中央决定蔡和森不再负责宣传工作,专职主编《向导》周报。
担任《向导》主编后,蔡和森积极和陈独秀、马林等人协商,制定了该报的宣传宗旨和编辑方针。另一方面,他领导编辑部为《向导》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同时,他广泛约稿,认真审稿,迅速刊发,使《向导》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
由于反动派的干扰和破坏,《向导》编辑部难以正常开展工作,不得不经常搬家。因为交不起上海高昂的房租,编辑部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有一次,蔡和森带领编辑部人员搬到一座僻静的破庙里。在庙堂正中的台子上,用篾席隔出一间房,作为办公室和卧室。《向导》周报的编辑工作人员很少。许多具体工作实际上都由蔡和森一人承担。他不仅要写稿、组稿、改稿,还要进行编排、校对等工作。为了保证《向导》能按时出版,蔡和森夜以继日地工作,深夜疲倦不堪时,便和衣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醒来后又立即伏案工作。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蔡和森是一位特别能吃苦、勤奋的领导人,废寝忘食,堪称“工作狂”。
经过蔡和森等人不懈的努力,《向导》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192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在党所创办的《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导》周报中,《向导》“在社会上稍有影响”。1925年1月,中共四大充分肯定了《向导》通过几年的奋斗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它终于“得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1925年10月,根据中央安排,蔡和森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中央宣传部主任彭述之接任《向导》主编。从1922年9月到1925年10月,蔡和森担任了近3年的《向导》主编,共主编116期,几乎占了《向导》刊数的一半。大革命失败后,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6岁。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