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百年大党的外交成就

2021-07-19李兆杰

党建 2021年7期
关键词:外交

李兆杰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之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遵义会议后,党逐步减少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开始独立思考国际问题和国际局势,并独立制定方针政策、自主谋求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期间,党一方面继续保持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同时开始接触一些西方人士和驻华机构,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在正确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毛泽东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地位,提出“两个陣营”、一个“中间地带”理论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些为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和政府把在平等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作为重要目标。1949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基本外交方针。根据以上方针,新中国一成立即同苏联等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着手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宣布收回帝国主义在旧中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等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使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被外国肆意践踏、外国人在中华大地上耀武扬威的百年屈辱史彻底结束。

为了给国内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党在外交方面展开积极的工作和斗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新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通过卓越的外交斡旋,促使会议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使亚洲局势和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增强了我国南部边境的安全。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与会各国的赞同,打开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吸收了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些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到了较为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在美苏主导的世界冷战格局中,毛泽东坚决顶住美苏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和威胁,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党的尊严,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及西方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打开外交局面的重大成果。这一时期,中国针对美国武装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和美国武装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等问题展开对抗,有力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和决心。

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党对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明确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打开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1972年2月,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进程。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到1973年底,我国已基本上完成同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建交过程,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正式关系,同东欧各国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改善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同40多个亚非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又一个更大范围的建交高潮。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3个。

调整外交方针政策积极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展开,争取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成为全党的普遍共识。随着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1989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到这一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37个。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党中央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倡导并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展现了中国为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的诚意、智慧和力量。这一时期,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在发展睦邻合作友好关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实施稳定周边战略的同时,中国加强与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南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倡议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中、美、俄、英、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联合国历史上的首次会晤,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各个领域的活动。

进入21世纪,党中央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和“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总体布局,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美、中俄、中欧、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和发展,中国同周边国家实现高层互访和交流,推进区域合作进程。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使世界上近三分之一人口得到实惠。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中国通过多边舞台,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稳妥处理撤侨、人质解救、劳务纠纷等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2011年2、3月间,利比亚出现紧张局势,我国迅速有序地组织了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包括港澳台同胞)行动,有效维护了中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更富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全球伙伴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开创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截至2017年9月底,已有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130多个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与相关国家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在明确的愿景规划引导下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步从理念到行动,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2021年1—5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较快,承包工程稳步推进。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中欧关系不断深化拓展,这些对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党中央专门召开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周边命運共同体,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相互依存和利益融合的格局更加稳固。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集体对话机制实现全覆盖,各方向合作实现全覆盖,推动南南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党的十八大后,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政党外交、经济外交、人文外交、民间外交等相互协调与配合,形成了我国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

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国积极参与制定多个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成立总部设在上海的新开发银行开业,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运行丝路基金,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我国建设性地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发起一系列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组织及合作机制,实现了多边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化全覆盖。我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同国际社会采取协调一致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反恐、核安全和国际防扩散等全球性挑战。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扎实开展涉疆、涉藏外交,回击无端指责,在联合国平台和国际上赢得大多数国家理解支持。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南海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维权斗争,在多个国际场合重申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主张,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排除干扰如期完成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扩建工程,设立的三沙市永兴(镇)工委、管委会,用政权实体组织形式进一步宣示了我国主权。华阳灯塔、赤瓜灯塔、渚碧灯塔、永暑灯塔和美济灯塔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维护了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在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斗争,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执法,依法行使国家主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意志。积极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推进朝鲜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在阿富汗和平和解问题上积极斡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呼吁对话,在缅甸和孟加拉国之间居中协调,为实现地区局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进一步践行“外交为民”的宗旨,成功从多个突发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接回滞留同胞,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中国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总体框架下,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保护体系。

面对西方打压,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和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的基本立场,坚决维护了我国主权、安全、发展权益,全面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这归根于党的领导。展望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外交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责任编辑:王群星)

猜你喜欢

外交
王毅: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职责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王毅谈2022年中国外交八大重点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中国特使 外交风采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周恩来的外交风采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