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丹霞事
2021-07-19肖琳
肖琳
提起魏文帝曹丕,你想到的是不是他的弟弟曹植呢?但同为“三曹”之一的曹丕也是三国时期杰出诗人,他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诗句中的“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为我们探究“丹霞”赋予了历史文化气息。丹霞在古时多用于形容彩霞的绚丽之美,现代“丹霞”一词被用来命名一种由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组成的独特地貌景观——丹霞地貌。
丹霞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红色盆地之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2.5亿年了,地貌类型丰富多样、组合变化复杂。其形态受古气候影响较大,为厚层、产状平缓,钙铁质混合胶结不均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是以陡崖坡为主要特征的红层地貌。
1928年著名矿床学家冯景兰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考察,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新生代红色砂砾岩层,后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砾岩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首次提出并使用了“丹霞地形”。后来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术语便被沿用下来,丹霞地貌是在中国命名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貌类型。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称的地理学家李见贤发表了第一篇名为《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的文章。此时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丹霞申遗工作启动于2006年,申遗工作组历时4年对国内主要的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了广泛联络,申遗单位开展了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规划等工作。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组成的“中国丹霞”,因其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八项世界自然遗产,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在于有红层的存在,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地质构造雕刻了丹霞地貌山体的空间格局和山体形态,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对丹霞地貌的形成与发育有重要作用。流水的侵蚀是形成丹霞景观的主动力,重力作用是丹霞陡崖坡形成的直接因素。丹霞地貌的演化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在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动力作用下,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山体逐步退缩成“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
“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广泛发育了奇险的地貌山势,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性极高的地貌。丹霞山体主要呈现出红色,是由于红层的岩石中高价铁的含量较高,以铁质胶结的红层,颜色比较鲜红,而以钙质或者硅质为主要胶结物的红色地层,颜色相对较浅。
贵州赤水丹霞的形成也大致如此,作为中国最大的丹霞分布区,其面积达1280多平方公里,是最具典型性的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也是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之一,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观之一,在2020年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峰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瀑流泉相映成趣,这样的天下奇观被赋予了景观性极强的美学意义。
四渡赤水是中国大部分人对贵州赤水的第一印象,但这个黔北之地除了红色故事的流传外,还有着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素有“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
赤水丹霞的神奇独特在于她不是单一丹霞地貌,她结合了湿地、瀑布、翠竹等大自然美景,超过90%的森林覆盖率,被称为“绿色丹霞”和“覆盖型丹霞”。“丹山—碧水—翠林—飞瀑”成为了赤水丹霞所独有的组合景观,这一组合将山的雄伟奇特、水的奔腾蜿蜒、森林的茂密浓郁完美呈现。
丹霞地貌在形成中多次受地壳抬升和流水下切作用,在四面悬崖的山顶平面上和封闭的沟谷中保留下了原始的生态群落,如原始森林或原始状态的次生林。在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就保留了一种古老的侏罗纪残遗种——桫椤,其种群在一亿八千万年前作为恐龙的食物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
丹霞地貌展现了地球上与众不同的自然面貌,贵州赤水丹霞地貌中完整的纯砂岩在丹霞地貌发育载体方面,是中国丹霞地貌中的典型代表,对于丹霞地貌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自然在漫长的岁月中,精心雕琢令丹霞美又奇。又因丹霞不可再生和复制,我们在欣赏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更要多加爱护,让她长久存续!
(编辑/高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