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1-07-19何银婵
何银婵
【摘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相信许多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成就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努力,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开展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如何确保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班主任;初中生;心理健康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身体发生变化的同时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性别认知的觉醒、个性化逐渐形成、各种社会兴趣凸显、自我意识增强等,因而引发诸多心理疾病。为使初中生健康度过这一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正常情况下,善于调节与控制自我情绪,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我客观评价能力;师生与同学关系得到和谐处理,并能较好适应和改造学习环境、健全的个性品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由于生理、心理与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并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均以不同程度呈现着心理问题,总结主要有一下几点现象:
1.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1)学习兴趣与教学要求的冲突
步入初中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形成兴趣且存在多样化与专门化现象,他们都有开始出现偏科现象,但从升学的竞争需求与全面发展角度看,就必须要求学生学好每一门科学,这就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少的矛盾,降低了学生对某些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方法与学习行为习惯的困惑
初中的学习要求并不像小学生那样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时候是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很自觉地也极其有上进心,但限于学生自身能力与知识水平有限、方法不当或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助灯因素,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失败的体验却未尝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时常感动困惑、烦躁、苦恼,甚至有挫败感产生抑郁、自卑、厌学的负面情绪。另外由于学科较多,学习任务繁重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相当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失调现象凸显。尤其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学校、家长都对其期望很高,都希望他们能考入重点高中,对他们学习上进行一列的强化培养(辅导班),正因为期望值过高,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亚历山大”,经常出现精神焦虑状态,这些现象在初中毕业生身上有迹可循。
2.成长过程中自身带来的心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快速时期,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成长过程既有快乐也伴着诸多烦恼,特别是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对性认知出现好奇,对异性的求知的向往,青春期的性骚动已经成为困扰大多数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性认知的好奇所产生的困扰主要体现在:接近异性同学的矛盾性(想又怕接近)、友情与爱情的矛盾性(不能分别友情与爱情,导致早恋发生)、正常男女同学学习交流被误会或受到指责后的委屈,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困扰。
3.与社会关系的不适导致心理问题
进入初中后学生不仅在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巨大的转变。学生要适应初中生活就必须学会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初中生更加渴望得到同学间的友谊,更渴望得教师的关爱、父母的关爱与重视,但由于情感萌芽初期,交往经验不足,欠缺丰富的社会阅历与交际能力,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而不能与同学们和谐相处,而产生一些列的孤独、自闭、自卑,有的还开始出现叛逆心态与教师唱反调、与父母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产生不必要的烦恼。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针对初中生心理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探索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了解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状况,更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特点,既要了解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也要了解其内心动机,只有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学生心理环境的营造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心理环境呈现是丰富多彩、充满友爱、乐观积极的环境,应该是和谐、融洽、欢快的环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才能产生健康、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而不是孤独、抑郁、压抑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给学生营造良好与健康的心理环境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才能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
3.传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班主任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适龄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心理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从而学会并形成自我心理调节习惯与行为,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通过心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心理,提高学生心理认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尤为重要,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扰,通过实际生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与生活上的消极心理,不断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5.整体教育与个别心理教育相结合
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课或讲座整体教育时,应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这一环节的沟通与答疑对整体学生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与剖析,再进行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手段,通过语言、文字等其它形式对个案进行帮助、疏导、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介入过程进行个别指导有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采取针对性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性发展。
21世纪,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能够承受学习与生活中带来的各种挫折与不适,提高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对班主任提出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到身边人的温暖,有勇气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不断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小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4):56.
[2]高浪文.探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東西南北:教育,2019(18):206.
[3]吴艳珺.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70):27.
[4]罗朝晖,刘美芹.班级心理辅导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4):118.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