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2021-07-19许旭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5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思政德育

许旭云

【摘要】小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挖掘数学与思政之间的联系,把握时机,及时渗透,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政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学思政渗透

在现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懂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值得每位数学教师去研讨。

一、小学数学思政渗透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许多教师都认为,思政教育是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数学教师只管传输数学知识就行。新课程改革明确地指出,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所以,数学教师也要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支撑,要有钻研教材的恒力和因材施教的耐力,勤学勤思善于总结,把握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巧抓机会从低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及基本的数學思想方法,不断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这成为学生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基于教材合理渗透

数学教学是基于教材,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有目的地渗透德育,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教学及思政的渗透。例如,在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中,向学生介绍沙漏、日晷,让学生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知识文化底蕴,感受中华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三年级的《位置与方向》时,介绍北极星、指南针、树的年轮等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只要能合理地、巧妙地渗透,那么,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立足生活逐步渗透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师应该落实生活化的数学理念,用生活化的思想、内容、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地渗透德育思想,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中提取有关思政信息,并运用于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通过介绍钱币的由来,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历史发展、政治背景和经济因素。再通过开设模拟超市购物活动,请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让学生切身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教育学生养成合理消费,不乱花钱,珍惜每一分钱,爱惜人民币的好习惯。再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在1分钟内做口算、数数、跳绳、踢毽子等活动,让学生感受60秒有多长,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要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开展多彩活动多维度渗透

1.引导学生通过开设实践活动渗透思政教育

以讲为主的数学课比较枯燥,而开设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使课堂灵动起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那么,在数学课上渗透思政教育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与整理》一课,设计垃圾分类的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及初步形成珍惜资源的意识。在四年级的《条形统计图》中,再次创设垃圾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在分类后把数据整理成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一眼就能发现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生自发实践中思想得到升华

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高年级教师在思政渗透时要突出内容的思辨性、思维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比》这个单元后,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比的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收集素材活动体会“比的发展历史”“比的意义”“比的运用”,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黄金比”,感受历史文化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斗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收集“黄金比”时,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事例,例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胡夫金字塔、雅典帕提侬神殿等国外的事例,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升华,让学生领悟世界之大,世界充满了爱与鼓励。

3.发挥互联网功能渗透思政教育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教学“大数认识”“长度或面积单位”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形成丰富的素材,进而有目的地渗透爱国教育。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时,可以立足本国的实际选取教学素材,如,利用素材“长江全长6300km,黄河全长5464km,港珠澳大桥全长55km。”带领学生领略中国的风土人情,带领学生了解长江、黄河、港珠澳大桥发展历程。此外,从中了解它们的历史意义及战略意义,进一步领悟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和自豪感。

再如,在四年级教学面积单位时,向学生详细介绍我国的国土面积和资源,如,我国领土面积约为9634057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4700000平方千米,人工造林面积达33790000公顷等,通过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体会到中国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产生为祖国服务、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责任心。

再例如,在教学《认识亿以内的数》时,可以播放新闻《笔尖“皇冠”太钢造》,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这些时政与教材相结合形成一节融数学、文化、情感教学的思政课。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学生的已知经验,提升学生的经验,智慧地选择有关思政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多样的实践应用都为德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拓展数学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118.

[2]王迎春.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 2020:90.

[3]孙在云.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教学研究, 2019:155.

[4]周燕梅.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学[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30):1.

[5]刘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2.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思政德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