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知识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2021-07-19杨敏
杨敏
(闽侯县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100)
复习课承担着“回顾反思,沟通发展”的功能。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复习课难上,常常相同的知识点不断重复,导致学生负担重、效率低、兴趣缺。基于复习课现状,从思维导图、导学提纲、综合练习三个方面入手,有效梳理知识结构,夯实知识基础,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形成知识网络,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分段安排、螺旋上升的,因此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散乱的。教师需要思考,在短短一节复习课内,如何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连成串,整理并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有效的知识网络结构,让知识由厚变薄,由杂乱走向有序。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常规课堂边阅读边复习的基础上,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是当下一种较为常用的图形思维工具。主要是找出关键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理清知识点的层次和关系,构建起一个记忆链接,进而形成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结构。[1]在高年级复习课教学中,师生可共同完成思维导图,弄清单元知识的整体框架,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概念形象化,提高复习的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期末《位置与方向》《圆》《扇形统计图》三个单元的总复习时,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思维导图。上课时,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在交流讨论中,吸取别人的优点并修正自己的不足。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上台展示介绍。教师在学生的介绍中,形成有关《圆》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板书(如图1)。
图1
师:同学们回忆起这么多有关圆的知识,想一想还可以由圆的知识延伸到哪些领域呢?
生:扇形、扇形统计图。
师:由扇形还可以想到本学期学过的扇形统计图。如果将圆心看作一个具体位置,还可以联想到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一步板书,将有关圆的知识拓展到扇形统计图、位置和方向等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将本学期所学的零散孤立的三个单元的知识联系起来,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唤醒知识回忆,既融会贯通理解知识,又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层次和思维水平。
二、导学提纲,夯实知识基础
高年级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导学提纲。导学提纲是指引导探索型的自学提纲,根据课程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情况,将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问题,从而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导学提纲旨在导思、导学、导练。教师上课前需备课,而学生上课前毫无准备,课上势必“浅思考”,不敢大胆发言。课前布置导学提纲,让学生课前先想,为学生提供课堂交流的线索,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教”的前面,有利于构建“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点拨精讲”的高效复习课堂。例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两单元的总复习,导学提纲内容设计如下:
1.理一理,算一算
在第一、三单元《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相关的计算呢?请在横线上写几道相关类型的题目,并且算一算,试着做整理。
2.填一填,比一比
填一填,使下面的题目成为一道用分数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比一比,在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时,有哪些异同点?最关键的是什么?
实验小学图书馆甲书架有图书180 本,( ),乙书架有图书多少本?
3.找一找,想一想
找一找,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单元,还有哪些容易做错的题目?翻一翻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为同学们推荐三道题,并想一想推荐理由。
通过课前导学提纲的铺垫,课堂上,学生往往能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梳理分数乘除法的不同类型,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掌握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复习课除了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主要目标外,另一个主要目标是查漏补缺,夯实知识基础。复习课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补习”的最后一站,在复习课上如果未能“补习”成功,那么学生的缺漏将可能成为永远的遗憾。[2]提前布置导学提纲,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整理与思考。教师课前阅读学生完成的导学提纲,就无须揣摩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缺陷,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学生的缺漏往往具有个性化,教师难以逐一个别辅导。通过导学提纲,可以有效实施分组合作辅导,将导学提纲上存在相同或相近缺漏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如分数乘除法计算不过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解决问题不过关的组成一个小组等。接着,每组指定1-2 名有能力的学生,借助提纲对组员进行辅导。
以导学提纲为主线的复习课,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错误展开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既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夯实基础,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三、综合练习,形成知识网络
高年级数学复习课上,梳理散乱的知识,将各类知识归纳形成网络结构,还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综合练习。复习课的练习应具备综合性、发展性、挑战性,即设计练习时,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一个知识主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综合问题的练习。这种综合练习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是分成几步或若干小题的练习。例如,《圆》这一单元复习课的练习环节,出示以下练习:
某品牌圆形蛋糕的大小有以下规格(食材厚度都一样):1.d=12cm 10 元/块;2.d=18cm 20 元/块;3.d=25cm 30 元/块;4.d=30cm 45 元/块。
一天,小张来店里买蛋糕,说:“阿姨,我要买第四种蛋糕。”阿姨说:“对不起,第四种蛋糕已经卖完了。要不你买第一种和第二种吧,直径加起来也是30 厘米,价格还比第四种便宜15 元呢!”小张说:“对呀,还便宜15 元,我今天捡了个小便宜。”
1.你认为小张真的能捡到小便宜吗?请说明理由。2.小张准备买一个直径25 厘米的蛋糕打包带回去,那么至少要准备底面多大的盒子呢?
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先计算再说理,或画图说理,得出结论:直径之和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之和相等,但是面积之和不相等。将圆的直径、周长、面积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分,在信息的发现、获取、辨识、选择的过程中经历挑战,形成知识网络,提升数学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