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次报道的蒙古西部中生代粪便化石

2021-07-19陈鹤

化石 2021年2期
关键词:涡旋遗迹中科院

七件粪便化石(比例尺2厘米)(科研团队供图)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对蒙古国西部早白垩世查干察布组螺旋状粪便化石的研究成果, 这是该地首次发表的粪便化石记录。此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Paul Rummy,Kazim Halaclar和陈鹤3位博士生主导完成。

该研究涉及的7件标本,是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员于1998年,参与蒙古高原国际恐龙项目科考期间于同一地点所采集。在与汪筱林研究员对比讨论化石采集地点信息后,得知这7件粪便化石标本均产自蒙古国西部Tatal盆地早白垩世查干察布组(Tsagan-Tsab formation)。其中,包括6件螺旋状粪化石和1件涡旋状粪化石,目前这些标本藏于中科院古脊椎所。除了粪便化石之外,该地点过去还有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发表记录,如复齿湖翼龙(Noripterus)。

粪便化石是一类遗迹化石,对这类型化石的研究目前已成为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随着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粪便化石所包含的信息在古生物学和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粪便化石俨然已成为揭示古生物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造迹者所产生的粪便存在不同的形态特征,因此透过不同粪便化石的比对,也可反应出造迹者的相应类群及其肠道构造的演化信息。相关研究的起步由来已久,早在1667年,科学家就已经对现生鱼类螺旋瓣状的肠道进行了研究。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螺旋纹状粪便化石记录在南非上奥陶统索姆页岩中,而最早的涡旋状粪便化石记录在爱尔兰梅奥州路易斯堡志留系地层中。一般来说,涡旋状粪便化石的记录更为罕见,多见于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

本次报道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四个新的粪便化石遗迹类别,两个新的遗迹种Hyronocoprus tsagantsabensis和Hyronocoprus hunti;两个新的遗迹属Megakalocoprus barremianensis和Scrollocoprus tatalensis。高精度的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CT)显示,这7件粪便化石标本中均存在骨骼残片和鳞片,其中还存有完整的围眶骨,据此,研究人员推断产生这些粪便化石的生物的消化系统环境可能并非强酸性,并不足以溶解食物中的骨骼等。

此外,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中的钙和磷酸盐也表明这些粪便化石的造迹者具有肉食性类群的特征。另外,较小尺寸的Scrollocoprus中发现了疑似植物花粉,被摄食动物完整的眶下骨、成团的骨骼碎片和菱形的硬鳞片,表示其造迹者有可能是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杂食性类群,或者它是捕食了植食性的动物所造成的残留。其表面还存在生物侵蚀的痕迹,因此也更进一步提供了白垩纪早期粪便分解者的相关生态信息。且这一新属的Scrollocoprus遗迹化石也是目前全世界第二件发现的中生代涡旋状粪化石。

由于这7件粪化石的大小不一,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粪便化石的造迹者体形的大小也不相同。另从这些粪便化石的颜色、干裂程度、孔的数量、空腔数量及盘管深度存在的差异来看,其埋藏条件也各不相同。受益于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古鱼类学家张弥曼院士和张江永研究员的讨论,研究人员推测Hyronocoprus tsagantsabensis、Hyronocoprus hunti和Megakalocoprus barremianensis的造迹者可能与鲟形目(Asipenseriformes)的成员有关。目前还无法确定Scrollocoprus tatalensis具体是哪一类特定鱼类产生的,但它有可能来源于肉鳍鱼类(Sarcopterygians),其中未被消化完全的对象可能为叉鳞鱼目(Pholidophoriformes)的成员。另外,这些粪便化石表明蒙古国西部Tatal盆地在早白垩世曾经生活着大量的鱼类。

猜你喜欢

涡旋遗迹中科院
基于热力学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结构设计优化
基于PM算法的涡旋电磁波引信超分辨测向方法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基于轨迹聚类的南大洋中尺度涡旋主要迁移通道提取与分析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沉船遗迹(外一首)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