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指引我成长
2021-07-19杨安刘惠娟
文>>>本刊记者 杨安 见习记者 刘惠娟
通讯员 张旭 尹文争 张慧 吴兴云 王玥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翻身作主的伟大历程。
老同志是共和国的奠基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的光辉历程的见证者,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在党旗下宣誓入党的情景如在昨日、历久弥新,他们在党旗的指引下不断成长、不断奋进。
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接受采访的几位离退休干部,无不深情地告诉我们:无数次凝望着鲜红的党旗上金黄色的镰刀和锤头,思绪万千,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经历受到了党旗的指引。
党旗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高高飘扬,镰刀和斧头闪耀在中国大地上。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翻阅风雨激荡的历史篇章,我们愈发坚信,是鲜红的党旗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把中华民族变成一个坚强的共同体,在复兴的大道上勇往直前。一面面旗帜引领,一代代薪火相传。党旗为什么这样红?离退休干部用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他们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我从延安来,是党的女儿
讲述人>>>张珍珍
1942年,我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家庭。我呱呱坠地那一刻,正是党中央为了统一全党思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全党进行整风运动的关键时期。那时我的父亲在延安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母亲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做播音员,无法照顾我,把我送到延安保育院。
在马背摇篮里,延安保育院的爸爸妈妈们,为了抚养、培育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后代,坚守着“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革命信念,宁可自己挨饿受苦,也不让摇篮里的孩子挨饿受苦;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敌人飞机轰炸时,他们用生命掩护摇篮里的孩子们。一次夜间转移,孩子们受到惊吓大声哭起来,骡子受惊乱奔乱跳,是保育院的爸爸妈妈们不顾危险,冲到前头,用身体稳住骡马。那一次我的门牙都被磕掉了两颗,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在建党百年时刻回忆这段历史,我的灵魂又一次得到洗礼。党的历史告诉我,我是延安的女儿、是党的女儿,我从延安走来!
我是喝着延河水、吃着延安的小米饭长大的。我自懂事起,就决心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我17岁,还在初中读书的我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66 年我大学即将毕业时,党组织讨论通过我为预备党员,但因文化大革命影响而未能如愿成为正式党员。此后的十多年里,我的入党申请屡屡遭受挫折,但我从未灰心丧气过,听从父亲的劝导,不抱怨、不埋怨,要相信党。1979 年,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我终于如愿以偿,是年3 月5 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改革开放开始时。在党旗的引领下,我始终没有忘记面对党旗作出的铿锵誓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履职。党组织也给予我许多荣誉,鼓励我、鞭策我。1983年我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入党四十余年,我时常回忆自己从延安马背摇篮上走过的经历,也见证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由衷地感到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党旗指引我走上“农经”之路
讲述人>>>杨祖荣
我今年85 岁,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回想自己的一生,经历过苦难的童年、激情的青年、成就的壮年、幸福的老年,可谓百感交集,是中国共产党指引我从一名农民成长为一名农业经济师。
1954 年,我从兴化城北小学毕业后,回到了生养我的家乡南夏村。正值互助组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兴起,于是我作为村里唯一的高小毕业生,被推荐担任初级社会计,就此走上了“农经”之路。
能够为党工作,我特别激动,工作中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没日没夜地抓财务管理,抓建章立制,由于工作出色,先后选拔到区里、乡里。随着舞台的拓展,我成天奔波于乡村队组,把照管孩子的重担丢给妻子一个人,自己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农经事业中。
“文革”结束那年,40 岁的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在沸腾,人民在欢笑。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农经领域,我工作的劲头更大了。1983 年春天,因我长期坚持农经工作,做出了成绩,国家农牧渔业部为我颁发了一张荣誉证书,同时颁给我一枚农技推广荣誉证章。望着鲜艳的证书和证章,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党组织对我终生一业从事农经工作的鞭策和肯定。
当年秋后,扬州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委员会组织全体农经干部举办扬州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培训班。半个月后,我收到兴化县人民政府授予我为助理农业经济师的通知和《社会科学技术人员职称证书》;很快,又接到兴化县人事局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家属迁往城镇”的通知。我的妻子、小儿子、小女儿三人户籍“农转非”,口粮定量供应,这在当时无疑是破天荒的大事。接着又落实就业政策,我的小儿子被安排了工作,小女儿也当上了工人,成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1991 年职称改革,我被评为农业经济师,工资晋升一级。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实事求是了,‘三农’就顺利健康发展,农民就受益;反之,就遭受挫折,农民就吃苦受难。”从乡经营助理、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岗位上退休后,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实践者、经历者和见证者,我深感自己有责任把各个时期的史料搜集起来,综合呈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三农”工作政策举措和变革发展的历程。2013 年,我历经33 年史料集藏,出版了《三农印记》一书。2015 年,在该书基础上,我以史料原件布展了“三农印记”展览馆。
“展馆犹如一个厚重的史料库,当你静下心来阅读,你会理出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三农’工作的进程和脉络,对过去的一些重大决策、全国性的运动有更本质、更全面的了解。这对于研究农村政策大有裨益,对于从事‘三农’工作很有帮助,对于教育后人也具有积极意义。”时任兴化市委副书记吉天鹏观看展览后留言。该展馆被列为全市农经干部教育基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讲述人>>>殷明
1949 年4 月,我的家乡镇江刚解放,5 岁的我随父亲参加居委会学习,在会上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学会唱的第一首革命歌曲。
上小学时,从书本上学习和了解了许多共产党人,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这使我从小对党充满敬仰之情,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什么这样鲜艳!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免费为6 岁以下的儿童体检。医生发现我太瘦,检查得特别仔细。为我体检的女医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当一名像这位阿姨一样的好医生。”家父懂医术,心地善良。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别人有求于他,他都乐于相助,帮助解除病痛无数。他患有“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行动不便,又无钱医治。当时我想,如果我是一名医生并会扎针,那该多好。
我于1958 年被江苏省中医院卫校录取,后被卫校保送进入由江苏省卫生厅主办、南京中医学院及附院(江苏省中医院)承办的全国首届“中医师带徒班”深造,并得以师承中医名家张泽生、曹鸣皋、李石青等,学习中医专业;定向学习儿科后,又师承儿科名医江育仁、曹颂昭、徐惠之,1964 年6 月毕业。毕业当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文革”期间,每逢夏季“乙脑”、冬季“麻肺”流行,领导一声令下,儿科就撤空病房,专门收治这两种季节性传染病患者,医护人员全部执行“8 进8 出”的“两班倒”。1976 年7 月,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准备好行装,住在医院随时待命,后虽未被批准参加医疗队奔赴现场,但参与了医院接受治疗伤员的各项工作,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我看到小儿服药难,就一直不断学习和运用除了小儿推拿以外的外治方法,如针刺、刮痧、外敷、导引、整脊等治疗方法。在病房值夜班时,遇到病儿发热、疼痛、腹泻、呕吐、皮肤瘙痒等不适,不只是开一下医嘱,由护士去打针或是发给各种药品,而是坚持亲自动手,采用无毒副作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去治疗。同时,我努力探索,首创用中药饮片颗粒外敷治疗小儿常见病,运用腕踝针处理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和急症,很多特色疗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986 年,我被批准成为共产党员。我常以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勉,不忘党的培养、不忘师恩。在病房值班,病家随时都会端来呕吐物或大小便,我都要亲自看一看、闻一闻。冬季值夜班,我从不脱衣睡觉,随叫随起。遇到远道而来的就医者,均提前就诊,为其返程提供方便。遇有贫困者,还经常为其义诊。我多次参加医院组织的下乡医疗队,更是不分昼夜,经常顶着烈日,摆渡涉水送医上门。
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为一名江苏省名中医。2005 年11 月退休后,我不忘初心,返聘在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专家门诊,坚持临床带教和学术讲座。和以往相比,工作时间虽然减少,但我学习时间增多了,更关注多种疗法和小儿推拿事业的发展,先后被遴选为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中医师带徒)导师、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殷明传承工作室导师和江苏省西学中高级研修人才师承导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参加工作50 多年的基层党员,在纪念建党100 周年之际,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被群众所需要,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感恩党的培养,愿为“健康中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新一代的中医接班人,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成为共产党员是我一生都在坚持的事
讲述人>>>章荣毕
我是老律师,却是新党员。我的入党历程漫长而曲折,但在党旗的指引下,也一路成长。
1926年,我出生在海安县曲塘镇农村。我的祖父以低价从因抽鸦片而破产的老地主那里买了几块地,也正因此,“地主家庭”让我的入党之路相当漫长。
高考前,我机缘巧合在书店看到了《新民主主义论》单行本,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共产党。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该多好啊!
1951 年,我成为南京市第一批检察官,却因“地主家庭”成分接受政治审查,在那个年代没有条件入党。1978 年终于给我平了反。没有共产党哪里来新中国,哪里来今天的国家强盛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我想在有生之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为提干、不为当官,只为了心中追求多年的信仰。因为没有什么思想顾虑,52 岁的我迫不及待地向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却并没有收到回复。
63 岁那年,我向组织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却再次石沉大海。但是,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执业律师,我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已故的谈臻律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他生前不停地向组织解释、申请。在律所党支部、南京市司法局的关心支持下,84 岁的我最终获得党组织批准,在党旗前庄严宣誓,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原因,我从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把公益法律服务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晚年生活。2009年10月下旬开始,我从头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通过手写输入,在线解答人民群众的法律咨询,目前累计解答超过12000 条,在远程法律服务志愿者中遥遥领先。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有很多无奈,有许多心酸,更有许多感慨。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现在历经沧桑的老者,我很感谢党给了我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后盾。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正是党旗的指引,让我一路坚持下来。我曾赋诗“虽无青云之志可叙,但有白首之心可鉴”自励,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信仰的力量和无悔的追求,在履职尽责中彰显了一名律师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我为党旗增光辉
讲述人>>>王福海
打开封尘多年的手提箱,35 年前刻意留下的入党誓词映入眼帘,虽然那张红色的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光鲜,但入党前我对加入党组织的渴望以及入党后我努力工作的场景记忆犹新。
1981 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的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6 年7 月12 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鲜红的党旗,我宣誓“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决心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辉。
从此,我把入党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继1988 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统计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后,我又参加了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段学习,并将所学用于实践。突出的工作业绩,使我获得了很多荣誉。
伴随着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的工作岗位从1996 年年初开始逐步转向单位内部审计、党务、机要和离退休管理。我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并努力自学专业知识。
1996年之前,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一直是空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为此,我一边参加培训,一边在实践中探索。1996 年至2000 年,我先后完成了13项内部审计工作,并逐步从门外汉成长为熟悉业务的审计员。
2000 年3 月,单位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并,我服从组织安排,先到宣传部《华东船院报》做编辑,后来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回到了蚕研所,工作重点放到了党务、对外宣传报道、工会以及学生管理上。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对要求入党的同志进行核对统计,对全所党员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在电脑中建立党员名册等,将财务管理方法运用到党费管理中。
2009年3月至2014年10 月,我连任两届党支部书记,紧紧依靠支委一班人,从加强组织建设、抓先进性教育、开展“最佳党日”活动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我自2009 年4 月主持工会工作的那天起,一心为职工着想,积极组织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外,还找准“单位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结合点,利用职工之家,有的放矢地举办了一系列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良好口碑。
回首往事,深感自己的点滴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如今,我已退休,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将继续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的光和热为党旗再增光辉。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人生信条
讲述人>>>赵大松
1949 年12 月,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做铁匠,母亲在丝厂做工,勤俭持家。
1963年,我投身到了学雷锋活动中,组织学雷锋小组,进工厂企业义务劳动,进社区参加“四防队”,在里弄巡路,参加社区宣传队等公益活动,自此,树立了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目标。
1969 年2 月,我到老家无锡县新安公社春光大队周泾东生产队插队落户,与贫下中农一起干农活,并学习农技开手扶拖拉机。由于会写黑板报、刻钢板,又被借到公社驻大队工作队任材料员,后转任大队治保主任……通过农村的工作实践和艰苦磨练,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意志提升了。
1976 年回城后,我经历了好多工作岗位。在每一个岗位上,我都爱岗敬业,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1993年初,无锡市崇安区劳动局筹建区车辆管理所,决定调我到区劳动局。但因区政府信访办负责人突然中风,区领导找我谈话,我毫不犹豫地说:“服从组织安排。”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党的事业需要时,能为党做点事情”,就这样在信访岗位上一干18年,在党旗指引下,我不断成长,平时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豁得出”,于199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退休后,我被区司法局、区法院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俗称“老娘舅”),被区人大聘为人民陪审员,被省、市委老干部局聘为“增添正能量活动”宣讲员,被区委组织部聘为红色讲师团成员并担任区关工委法治宣讲团团长,还在风光里社区成立了“赵大松调解工作室”、在崇宁路社区设立“老娘舅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2013年至今,我每周六参加微公益进社区活动,开展法律咨询,并打出了“大松帮忙”品牌,足迹遍布梁溪区,还延伸至其他区。
在党旗的指引下,我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