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
2021-07-19王艺菲
王艺菲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 999077)
松树和柏树都是植物中的普通品种,但是松柏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可以保持一抹绿色,枝干始终坚挺,并不会为寒冬所屈服,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众多文人寄情于松柏,通过其传递出某些思想。在长期的运用当中,松柏逐渐成为坚韧、不屈的代名词,文人也多用松柏“咏志”。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运用松柏题材的作品非常多,且质量很高,很多作品都被后世广为传诵。
一、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繁荣的原因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赞美松柏的作品数不胜数,松柏这一意象如此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松柏自身的原因,松柏作为树木品种,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同时因为其生命力较强,对于土壤和水分的要求较低,可以生存在众多气候条件较差的地方,从而使得松柏的种植面积更为广泛。而且松柏本身还具有其他树木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松柏能够一年四季保持常青,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那一抹绿色更是显示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松柏这一意象格外吸引文人的注意。其次是文学发展的原因。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寄情山水,高山、流水、明月等都成为当时文学作品当中常见的意象,这其中松柏意象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唐代时,山水诗发展迅速,各种关于松柏意象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使松柏这一意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坚韧、孤傲的代名词,例如《寒松赋》等。由此可见,松柏题材与意象的不断繁荣与文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松柏文化意蕴及典型意象分析
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松柏意象寄予了文学创作者的众多价值观念,具有多重表意抒情的作用,文学创作者通过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方式,表现了松柏意象的多种意义。
(一)墓地松柏题材和意象分析
在墓地中种植松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因为松柏抗寒,并且对于土地的适应性强,因此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的习惯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的丧葬制度,寄托着后代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我国先民的一种情感观念的体现。因为墓地松柏的特殊意蕴,使得松柏时常被古人用来追悼、祭祀逝去的亲人。墓地松柏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自汉代开始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现,到了魏晋时期,墓地松柏意象的发展更为兴盛,成为了文人用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感慨生死等情感的重要意象。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墓地松柏所具有的作用:首先把松柏栽种到墓地可以起到标识作用,由于古时土葬制度的影响,人们在去世之后的坟冢多为土堆,在经过长时间雨水的洗礼后会逐渐成为平地,因而将松柏种植于墓地之中,能够起到标识的作用,后人可以通过松柏的位置来判断先人的埋葬位置。其次是松柏具有护佑亡灵的作用,在古人眼中,松柏可以驱邪,保护亡灵,所以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通过墓地松柏这一意象来表达松柏对亡灵的护佑。正因如此,墓地松柏对于在世的亲人来说十分重要。例如:《晋书·庾衮传》记载:“或有斩其墓柏,莫知其谁,乃召邻人集于墓而自责焉。”墓地松柏彰显古人对于逝去先人的情感寄托,并且松柏象征万古长青,寓意着死者可以子孙延绵。
除此之外,松柏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性,是墓地之木的首选。而且,松柏还是一种长寿之木,符合人们渴望长生的理念,因此四季常青的松柏就成为人们用来寄托仙寿的载体。所以从另一方面来看,墓地松柏还有一个寓意,则是希望先人能够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得以长生。
(二)涧底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涧底松柏生长于山脚下、溪水边,这种地方相对来说土壤、水分较为充足,因而涧底松柏生长得更为苍翠葱郁,是松柏树中的佼佼者,但是因为地方比较偏僻,故而常常不被人关注到。晋代诗人左思发现其特殊之处后应用在作品内,并流传开来,随后,不同时期的众多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多会对其进行描述,使涧底松柏逐渐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在唐代,白居易的作品当中就有众多描写涧底松柏的,例如“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何等悲痛。然而白居易仍然觉得不尽意,又直以《涧底松》为题,写了首政治讽刺诗,在诗中白居易为出身寒微的学子鸣不平,同时也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批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晋代左思的《咏史》描绘出的涧底松是艰苦、挺拔的形象,这一形象后来也象征寒门弟子,被不同时期的文学家广泛沿用,通过对涧底松生长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寒门学子生活的不易,以及难以被世人所发现而产生的一些愤懑之情。由于涧底松生活在幽深的谷底并且依然坚韧挺拔,与文人的形象十分相似,因此古代文人在被贬或者郁郁不得志时就会在作品中加入涧底松,表达文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和流落异地的凄凉感情。同时,涧底松这一形象还具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虽然其生长在谷底,但是因为其有志,坚信终有一天会有出头之日,所以诗人也常以涧底松来鼓励处于低落期的人们。
涧底松柏意象代表了文人对松柏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展示出涧底松柏的生存状态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并具有相应的人格寓言。
(三)老怪松柏题材及意象分析
在唐代之前,松柏主要是以常青和劲直为主要特点出现的。而到了唐代之后,老怪松柏开始受到了更多文人的关注,文人对于松柏的描述更加丰富多彩,不管是从容挺拔、枝繁叶茂,还是老、枯、怪等都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使世人可以根据描述在脑海中再现一棵真实的松柏。
对老松柏这一形象的描述是从唐朝兴起的,唐朝文人多以老松柏或者是古松柏为题材来创作文学作品,例如皇甫松的《古松感兴》等。另外还有一些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以松柏为题目,但是其文章所描写的形象依然是古松柏,这些作品的出现已然能够表明,在唐代古松柏的形象普遍被文人所认可。老松柏这一形象具有独特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色彩美感,在形体方面,老松柏与挺拔的松柏不同,其形貌体态扭曲,无论是枝干还是树根等,都能够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因而在当时的很多画作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老松柏的形象。在姿态方面,老松柏也具有独特的美感,通过树干、树叶、树枝等各个方面来呈现一种形象,这一形象使老松柏产生一种姿态美。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老松柏的姿态也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一姿态美也打动了文人的心,从而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能够看到老松柏的形象。神韵美是老松柏通过内在精神韵味表达出来的一种美感,极具自然属性,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从文化意蕴方面来看,老松柏刚开始是在神话作品当中出现的,这些神话作品当中的老松柏具有长寿的特性,因而老松柏也逐渐成为了长寿的代名词。“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在民间传言中,松柏是长寿的代表,有着“木中之仙”的称号,通常老松柏要很久才能形成,因此其独特的寿龄是人们所向往的、敬重的,有着高尚的人格、风格、品格之美。在古代众多诗词当中,都对老松柏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之美深有感悟,例如白居易的《题王处士郊居》中有:“寒松纵老风标在,野鹤虽饥饮啄闲。”表现了寒冬里的松树纵然苍老,但是仍然保持着挺拔的风格和品格。
(四)连理松柏题材及意象分析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不老松柏意象、连理松柏意象,其具有特定的民俗意蕴和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连理松柏是一种奇特的现象,生长枝干相连但根部却各不相同。道家作为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因此很多文人便为连理松柏赋予了丰富的文学寓意,连理枝也常象征着夫妻和睦恩爱、不愿分离,被人们认为代表着祥瑞。在宋代那个文人墨客众多的时代,连理枝的形象更加丰富,寓意着人们对岁寒同心的美好意愿,也表达出古代人们对于美好情感的向往。对连理松柏这一意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连理松柏具有吉祥的文化寓意,古代人们因为缺乏抵抗大自然的能力,因而对大自然长存敬畏之心,而连理松柏这一形象在众人看来,是一种吉祥的预兆。作为一种祥兆,当连理松柏被发现之后会引起人们的参观,并吸引众多夫妻前来许愿,甚至当作吉祥的象征而送给当时的帝王。其次,连理松柏象征着爱情,夫妻同心、坚贞不渝。白居易曾写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著名诗句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表达忠贞爱情的绝美佳句。连理松柏的树枝和树叶相互交错,在文人墨客的作品描绘当中,表达了对爱人的忠贞、对爱情的向往。
三、结语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松柏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意象,其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松柏作为植物,拥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以及建筑价值,不仅可以在极端的天气下生存,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形象和象征,是古代文人长期推崇的对象,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也用松柏来象征人的高洁品性。松柏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形象,其种类繁多、形象各异,有墓地松柏、涧底松柏以及老怪松柏等,尽管各不相同,但是都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古人情感的寄托,传达着对生活不屈不挠的态度。在不同的时代中,都有有气节、有道义的人才,其均为松柏的人格象征,在历朝历代当中,人们也常用松柏坚韧、挺拔的精神作为激励。不同的松柏意象,表达了不同的人格品质,使得其成为我国古代文人热衷的一种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