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021-07-17丁新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精准脱贫农村居民

丁新

〔摘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Ordered-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助力政府面向农村居民进行公共转移支付有的放矢。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平均增幅为13.30%,控制内生性后公共转移支付的平均处理效应为7.52%,如果不控制内生性问题则会高估农村居民的实际满意度效果。异质性分析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40岁以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并且提升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从而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中介作用。公共转移支付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异质性,强化欠发达地区的公共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政府形象,以务实求真的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农村居民全面提升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公共转移支付;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3-0028-09

一、问题的提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刻阐明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让老百姓幸福。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谋求人民幸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感,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大提出切实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新时代下民生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人民生活满意度的有效提升是衡量民生三感的重要维度,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农村居民生活的能力体现[1]。随着精准脱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然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导致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阻碍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全面提升。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关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丰富。Daraei和Mohajery[2]认为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均对印度居民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健康和家庭收入水平對残疾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Jewell和Kambhampan[3]基于英国1994—2008年家庭小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青少年幸福程度对其成年后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青少年人格特征对其成年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Mohammad等[4]则关注了马来西亚的犯罪率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生活满意度与犯罪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因而通过提升生活满意度来减少犯罪行为是切实可行的。情绪不佳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存在直接效应,工作满意度可以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5]。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丰富。胡荣华和陈琰[6]认为家庭年收入、居住区域和对社会公平的看法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经济水平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并且农牧户拥有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也能提高其生活满意度[7]。而农村居民的土地准入并不能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但是可以间接地通过提高收入水平来影响生活满意度。有学者关注了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认为城市融入对此具有积极推动作用[8]。还有学者认为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满意度[9]-[11]。同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目前,关于公共转移支付的实践绩效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减贫、公共服务等方面。如减贫方面,有学者认为公共转移支付对慢性贫困和暂时贫困均没有影响,且不随贫困线的改变而变动[12]。并且公共转移支付中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并没有起到减贫作用,反而加剧了农村老年人发生贫困的概率。不过,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比例为直接税,则会显著降低发生贫困的概率。公共转移支付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接收者收入,有助于脱贫,但是从长期看,一旦缺失了转移支付,则重新发生贫困的概率会更高[13]。也有学者认为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居民发生贫困的概率[14]。

在公共服务方面。公共转移支付扩大了东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但是缩减了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水平[15]。然而,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非常有限,且公共转移支付没有起到缩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作用,反而加剧了长期追赶经济高速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差距,同时公共转移支付并没有提高政府的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16]。

对于公共转移支付与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仅有数篇文献有所提及。低保支付方面,享受低保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于无低保的农村居民,且低保支付还能够显著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幸福感[17]。扶贫政策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主观福祉水平。政府较低的征地补偿降低了失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但是获得政府生活补贴和就业扶持则能够显著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维度的公共转移支付对低收入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18]。

综上所述,少数学者间接地从公共转移支付中的某一方面如低保支付、扶贫政策和生活补贴进行研究,但是没有将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置于一个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政策选择上,公共转移支付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向城乡家庭的公共转移支付包括低保、退耕还林补助、农业生产补贴、五保户、特困人员救助、抚恤金、救济金等在内的诸多政府补贴[19]。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中国公共转移支付中用于农村低保资金支出1 051.8亿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金269.4亿元,临时救助107.7亿元,住院和门诊的医疗救助266.1亿元。公共转移支付已成为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的制度安排。那么,公共转移支付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作用机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北京大学发布的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微观层面估计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进而估计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即是否可以通过提升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来提升其生活满意度。对这一机制的分析,可以有效对公共转移支付的政府职能做一个清晰的界定,有利于构建公共转移支付与农村居民之间的纽带机制,从而更好推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关注了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将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丰富了公共转移支付的微观效用研究。第二,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混淆变量产生的估计偏差,在较大程度上控制样本存在的内生性,从而获得一致无偏估计量。第三,探索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的作用路径,即探索性地发现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可能会提升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从而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的中介效应。除此外,本文使用北京大学发布的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数据提供了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情况和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尤其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行下,研究上述问题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界定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是全国最大的一项为期两年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调查内容覆盖了调查对象及其家庭的经济、社会保障、金融状况、就业特征等方面。其目的是全方位追踪家庭的多维特征,考察社会经济变迁以及发展的动态趋势,旨在为学术界和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该数据调查对象涵盖了全国25个省、市,样本具备代表性。家庭调查样本目标为16 000户,对象来源于家庭中的全部成员,样本量大,能够全面考察家庭社会变迁情况。本文合并了家庭和个人数据样本,选择18—85岁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样本。在控制全部变量情况下,剔除不符合研究的样本,最终样本量为9 725。

被解释变量是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对应在调查问卷中的是“您对当前的生活是否满意”对应的回答分别是“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依次赋值为1、2、3、4和5,生活满意度均值是3.5962,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解释变量是公共转移支付,具体为低保、农业补助、退耕还林补贴、五保户补助、救助金、抚恤金公共转移支付情况,收到公共转移支付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样本中收到公共转移支付的农村居民占比56.35%。

控制變量涵盖了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以及区域特征。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特征则主要包括家庭通讯费、家庭存款、土地被征收、家用电脑;社会特征主要包括收入等级、工作满意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吸烟情况;区域特征主要包括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有序等级,因而运用Ordered-Logit模型具有内在合理性。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Y^*=αp_i+βX_i+θ (1)

其中,Y^*为不能直接估计的潜在变量,可以从被解释变量Y的变化规律中估计潜在变量Y^*规律。p_i为解释变量,即公共转移支付;X_i为控制变量;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θ为随机扰动项,假设随机扰动项θ服从Logistic分布。

为了消除混淆变量产生的选择偏差、内生性问题,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估计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净效果。PSM核心思想是为处理组样本匹配到尽可能多地控制组样本,匹配出处理组的反事实样本,剔除内生偏差进而估计出无偏结果。首先,利用Logit模型估计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概率分布,获得样本的倾向值。其次,通过对样本估计值进行倾向得分匹配,获得无偏估计结果即ATT值。最后,对匹配结果的平衡性进行检验,通过检验的倾向得分匹配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ATT值的估计公式如式(2):

ATT=E(Y_1-Y_0 D) (2)

其中,Y_1和Y_0分别表示处理组和控制组。处理组为收到公共转移支付的样本,控制组为未收到公共转移支付的样本。式(2)为估计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值为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净效果。

此外,参考温忠麟和叶宝娟[20]构建影响机制模型,中介效应检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二是检验解释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三是检验解释变量、中介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如式(3)和式(4):

M=λp_i+?X_i+μ (3)

Y=γp_i+ρM_i+?X_i+μ (4)

其中,M为中介变量,即干部信任变量。如果中介效应成立,则式(1)中的α的系数值应该显著,然后式(3)中的λ的系数值也具有显著性,并且检验式(4)中的γ和ρ的系数值也应该具有显著性。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公共转移支付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模型(2)至模型(4)中,依次加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公共转移支付仍然显著为正。以模型(4)为例,控制全部变量的情况下,公共转移支付能助力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提升13.30%。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的宏观背景下,公共转移支付不仅有效带动广大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精准脱贫战略的深入推进,面向贫困群体、五保户、低保户的公共转移支付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推手,也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措施。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计量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个体特征方面,性别变量的系数值在模型(2)至模型(4)中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男性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更低。男性农村居民多是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承担者,面临较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或者外出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务工活动,从而其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年龄变量的系数值在模型(2)至模型(4)中均显著为正,结果比较稳健,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越高。受教育程度的系数值在模型(2)至模型(4)中均显著为负,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反而较低。健康状况的系数值在模型(2)至模型(4)中均显著为正,未发生系数值的方向或显著性的变化,结果比较稳健。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持续的劳动供给,而且降低了疾病风险,健康状况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

家庭特征方面,农村居民的家庭通讯费越高则会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家庭通讯费用可以测量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程度,家庭通讯费用较高的家庭的社会交往程度较高,有利于维持密切的家庭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资本的形成,从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土地被征收变量的系数值虽然为正,但是没有统计显著性。土地被征收能够获得一定的补偿,有利于短期内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但从长期看,土地被征收的补偿难以弥补长期的土地收入损失,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状态的系数值在模型(2)至模型(4)中发生了方向的变化,家用电脑的系数值在模型(3)和模型(4)中发生了方向变化,但是婚姻状态和家用电脑的系数均存在统计显著性,婚姻状态和家用电脑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可能存在与其他变量的交互效应,以模型(4)为例,婚姻状态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家用电脑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为负,数值较小且统计显著性较低。

社会特征方面,收入等级、工作满意度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险的系数不显著,而医疗保险则在5%的显著水平上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养老保险是缴费满15年并于年老后获取的福利性制度保障,从而养老保险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医疗保险能够降低农村居民高昂的医疗费用成本,从而提升其生活满意度。

(二)异质性分析

在年龄上以40岁为分界点将样本分为两组,在地区上以区域划分为基准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引入2个虚拟变量。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在年龄分组中,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40岁以下样本的系数值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为正,在农村居民40岁以上样本中却没有统计显著性。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显著提升40岁以下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40岁以下农村居民属于青年,从农村居民构成上,包括了新生代农民工、农业生产者以及其他特色农业、种植大户等。青年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公共转移支付对青年农村居民进行资金支持,可以有效带动该群体的劳动和生产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在地区分组中,公共转移支付在东部和中部的系数值为正,但均无统计显著性。在西部样本中,公共转移支付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共转移支付对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促进效应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公共转移支付对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微观边际效果更加显著。

(三)内生性处理

本文采取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和核匹配进行估计,倾向得分匹配结果如表4所示,最近邻匹配样本平衡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基于最近邻匹配的结果显示:匹配前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净效应为0.0752,匹配后ATT值降至0.0596,两者相差0.0156,并且匹配前后的T值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控制样本内生性后,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正向效应仍然成立。通过对比半径匹配和核匹配的估计结果。基于半径匹配的结果显示:匹配后的ATT值降至0.0570,并且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基于核匹配的估计结果显示:匹配后的ATT值降至0.0704,并且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三种匹配方法匹配后的ATT值基本一致,并且均存在统计显著性,匹配结果比较稳健。匹配后的估计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的正向效应吻合,如果没有控制内生性,则基准回归会高估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正向效应,产生估计偏差。

此外,倾向得分匹配法需要对样本的平衡性进行检验。以最近邻匹配平衡检验为例,匹配后的变量的标准偏差小于10%,而且大多数变量的统计显著性均在匹配前高度显著,而在匹配后不显著。匹配后基本消除了样本偏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具有稳健性,每个变量的检验结果按照匹配前后列出。半径匹配、核匹配的平衡性检验结果基本一致。

(四)机制分析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对发展目的问题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做好基层的人民工作,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开展走基层、转作风,克服基层干部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紧的问题。干部信任能够衡量农村居民对基层干部工作的认可程度,基层干部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精准脱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如果能够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有助于树立良好政府形象,而且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因此,基于中介变量——干部信任提出基本假设:基层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程中,基层干部在实施公共转移支付工作中恪尽职守,有利于农村居民提升对政府干部的信任,促使农村居民切实体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从而提升农村居民社会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政府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是同人民联系的纽带,是精准脱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首先考察公共转移支付对中介变量——干部信任的影响,公共转移支付对干部信任的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在增列了全部控制变量后,公共转移支付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为正,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提升了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程度。

对照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一是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具有显著影响,即式(1)中α系数的影响效应显著成立;二是公共转移支付对干部信任影响效应显著成立,即式(3)中λ的正向效应成立;三是式(4)中的γ和ρ的正向效应成立。公共转移支付、干部信任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见,公共转移支付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同时公共转移支付显著影响干部信任,系数为0.1157。因此,本文中介效应检验成立,即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提升了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控制全部变量后,干部信任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并且公共转移支付也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为正,中介效应作用机制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推进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要千方百计提升人民生活满意度。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付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转移支付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估计结果在逐步增加控制变量,以及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40岁以下、西部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公共转移支付提升了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程度,可以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中介效应。

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对如何满足人民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因此,政策上应充分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保障性功能和作用,为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和基本生活提供制度兜底作用。同时,公共转移支付应该避免“一刀切”的盲目投入,应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异质性,支持青年农村居民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村居民,应鼓励其参与劳动,从参与劳动中为其提供公共转移支付补贴。公共转移支付应向西部地区倾斜,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应该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

要实现精准脱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石,有效治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良性的干群信任关系上。无论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治理的推进,都离不开良好的干群信任关系。坚持政府、干部、人民和政策合力,综合施策,方可保持良好的干群信任关系,凝聚干部和人民的创业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公共转移支付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对政府干部的信任程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这要求政府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应该通过履行自身职责,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农村居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康慧,张晓林.农村居民收入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经济问题,2019,(4):77-84.

[2]  Daraei,M,Mohajery,A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Life Satisfaction[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3, 112(1):69-81.

[3]  Jewell,S, Kambhampati,U.S.Are Happy Youth Also Satisfied Adults?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Factors on Adult Life Satisfaction[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5, 121(2):543-567.

[4]  Mohammad,M. The Impact of Life Satisfaction on Substance Abuse: Delinquency as a Media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016,152(3):1-11.

[5]  Alrawadieh,Z. , Cetin ,G., Dincer,M. Z. , et al.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Dissonance on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our Guides[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9,88(4):1-15.

[6]  胡榮华,陈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12,(5):79-83.

[7]  张文娟.经济状况对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8,(5):104-112.

[8]  方聪龙,芮正云.城市融入视角下的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基于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57-65.

[9]  杨赞,方帅,樊颖.基于居住选择与居住意愿的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微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53-162.

[10]  郑志丹,郑研辉.社会支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代际经济支持内生性视角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17,(4):63-76.

[11]  瞿小敏.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基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分析[J].人口学刊,2016,(2):49-60.

[12]  樊丽明,解垩.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J].经济研究,2014,(8):67-78.

[13]  陈国强,罗楚亮,吴世艳.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估计——收入贫困还是多维贫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5):59-76.

[14]  田勇,殷俊,薛惠元.“输血”还是“造血”?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评估——基于农业产出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9,(3):78-86.

[15]  赵建国,廖藏宜.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分析——基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5,(8):8-14.

[16]  缪小林,王婷,高跃光.转移支付对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影响——不同经济赶超省份的分组比较[J].经济研究,2017,(2):52-66.

[17]  梁土坤.低保政策、家庭结构与贫困人口幸福感[J].现代经济探讨,2019,(5):29-39.

[18]  黄秀女.补贴抑或挤出:基本医疗保险是否提高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J].人口与发展,2019,(1):89-99.

[19]  解垩.公共转移支付对再分配及贫困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7,(9):103-116.

[20]  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 -745.

[21]  白描.扶贫政策对农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4-90.

[22]  曾红颖.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及转移支付效果评价[J].经济研究,2012,(6):20-32,45.

[23]  李永友,张子楠.转移支付提高了政府社会性公共品供给激励吗?[J].经济研究,2017,(1):119-133.

[24]  刘宏,高松,王俊.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80-93,106.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Transfer Payment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Residents

DING Xin

(College of Economic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 is for the people and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people.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ut the people first and ensure that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benefit the people in a more equitable way.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the 2016 Chinese Family Tracking Survey data (CFP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transfer payments on rural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ives, using Ordered-Logit model 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to help the government target public transfer payments to rural residents. Public transfers a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residents, with an average increase of 13.30%, and the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f public transfer payment after endogeneity control is 7.52%,and the actual satisfaction effect of rural residents would be overestimated if endogeneity issues were not controlled for.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public transfers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residents under the age of 40,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have a mediating effect on life satisfaction by increasing rural residents trust in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public transfer payment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rural residents,strengthen the intensity of public transfer paymen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mprove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grassroots cadres, improve the government image, and lead rural resident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with practical and truth-seeking action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ublic transfer payment; rural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

(責任编辑:兰桂杰)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精准脱贫农村居民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