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绿富同兴”
2021-07-17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春日的辽河入海口,斑海豹三五成群,游弋觅食;入夏的丹东鸭绿江口湿地,鸻鹬类涉禽翩翩起舞,引吭高歌;深秋的本溪枫林谷,溪水潺潺,红叶流丹;寒冬的医巫闾山,雪后初晴,银装素裹……全年景观绚丽,四季“各美其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画卷连环铺展,辽沈大地风光无限。
生态美了,旅游旺了。与生态美相对应的,是一组组产业振兴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同比增长214%,比2019年增长6.8%;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约89亿元,同比增长137%,恢复到2019年的80%左右……辽宁人切实感受到:“原生态”直面“大市场”,溢出了附加值,酿出了甜日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大有学问。多多“种树”,才能吸引更多人前来“种草”;把生态基础“打牢”,才能吸引更多人到此“打卡”;守护住绿水青山,就等于端稳了“金饭碗”。
生态环境也是营商环境。过去,产业在哪儿,人就往哪儿奔,人跟着产业走。现在,很多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跟着人走,哪里的生态环境好、宜居程度高,人才就往哪里去,技术、资金、项目就往哪里聚集。近年来,辽宁之所以持续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就是因为生态环境因素已经深深融入营商环境“机体”之中,生态宜居本身已经成为良好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正视问题的清醒,才有解决问题的自觉。辽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要搞好这场革命,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尊重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先进理念,尤其是要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持问题导向,从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努力,从百姓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法治思维,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
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必须站在作风建设的高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其与反对“四风”结合起来,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同时,必须主动发挥示范作用:在单位,带头推行绿色办公,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创建节约型机关;在家中,带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节约用电用水,不浪费粮食,优先购买使用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等产品;在社会上,带头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义务植树、环境监督、环保宣传等绿色公益活动,尽量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带动身边群众广泛参与创建绿色社区……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也是辽宁各地生动的发展实践。只有高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旗帜,把我们的家园放在青山、绿水、茂林、沃田、净湖、密草之上,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样的振兴才既有“美”的“面子”,又有“富”的“里子”,真正实现“绿富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