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产业发展

2021-07-17陈希琳

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王晓明科技发展

陈希琳

“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实现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窗口期和机遇期。“十四五”规划提到,要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社会各界拼搏奋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如何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为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据王晓明介绍,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走过了逐步积累创新要素驱动产业升级阶段,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从工业化初期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到工业化中期的重工业发展阶段,整体上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催生的出口导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高端装备产业和国内消费升级拉动的汽车、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充分发展,一方面使得我国产业体系、产业门类和产业结构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我国的产业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一方面着手控制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我国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部分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十四五”時期,我国整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沿海部分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恰逢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起步阶段,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和数字科技与生物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一起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在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突显了我国新时期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发展导向。

新时期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限资源的边际产出率。特别是在我国人口红利下降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在提高经济总产出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王晓明总结道,第一,原有靠资源、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导致制造业的投资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在下降,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为民营资本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找到新的增长动力。第二,产业升级过程中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关键材料、关键器件的短板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上升到影响产业安全的高度,特别需要通过产业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卡脖子”问题。第三,我国发展虽然总体上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但创新驱动发展的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关键是要解决产业发展源头性技术问题。

从历史规律看,工业化先行国家走过工业化规模发展阶段之后,无一例外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了人均经济的持续增长,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既符合历史规律,也紧扣当前实际问题,意义重大。

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同时我国在某些产业关键领域依旧存在被其他国家“卡脖子”的情况,产业升级“强基”问题迫在眉睫。王晓明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全球分工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并不突出,因为产业链上的不同国家,以及供应链上的不同环节都是相互依赖,卡别人某种意义也就是卡自己。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我国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短板”问题凸显出来,背后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王晓明谈到,例如芯片和工业软件,我国很早就有重大科研项目在这个领域的布局,科研成果产出也不少,但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问题。科研机构在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时发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应用的中间环节存在不少堵点和断点。这些问题表明,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要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表现在产业上,我们国家的产业升级就有了持续的自我支撑的能力;经济上,我们国家就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得不好,产业升级就会卡在这个阶段,形成突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长的时间。

科技赋能产业链之路未来如何走?王晓明提到,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要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通过链条化、体系化创新,贯通从科技到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活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打造将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整合起来的“政策链条”或“政策组合”,通过战略和规划引导战略性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创新活动的网络效应;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推动创新要素集聚;通过制定包括财政、金融、税收、人才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成本洼地”。

针对全链条创新,习总书记“5.28”讲话第一次明确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王晓明指出,如何认定科技领军企业,如何组建创新联合体,都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问题。一些重要产业领域的民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希望更多参与到国家基础研究的科研项目里,但目前的科研体制在这方面还有所限制。此外,如何在特定领域和行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仍然面临进一步的探索。希望通过“十四五”时期先行先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其中人才链是关键。一方面,从链条的前端和后端贯通来看,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让搞科研的人能多进入到企业,也要让企业的人有更多机会进入到科研院所,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以人才链为载体的连接。另一方面,围绕重要产业的发展多引进培养战略型专家,他们能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看到产业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同时又能对产业的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引领和资源组织,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来源问题。此外还需要更多科研中介人才,从价值链的角度沟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以上这些多元化的人才体系建设,真正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要素,目前也已经基本具备了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条件。王晓明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需要高度重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切实解决我国产业发展的源头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来源问题。

布局谋划好未来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这是我国面向未来特别是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战略。王晓明介绍,按照规划《纲要》,未来产业主要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重点领域。我国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相当于10年前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是给我国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打一个基础。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产业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还主要是科技探索和技术研发,不具备完整的产业形态,但如何前瞻谋划好未来产业,是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进入领跑位置的重要标志。王晓明指出,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要着力解决好五大问题。

第一要解决未来产业的技术来源问题。过去我国长期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和基础领域的研究现在已经到了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要的科研设施、科研主体和科研项目已经在国家和地区级科创中心集聚布局,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国家科技资源相对密集的地区都要系统地考虑未来产业的策源发展。

第二是要解决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拉动问题。技术既需要源头性技术驱动,也需要应用场景与产业技术结合,形成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差异化的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为未来技术应用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差异化的场景。

第三是未来产业要有好的政策设计。未来产业布局既要统筹考虑源头性技术和需求牵引问题,又要把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驅动作用结合起来。相关部门要进行政策设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有政策支持,国家要成立未来产业的创新资金,未来产业孵化要有园区载体。

第四要有专门的人才和产业生态,如何推动未来产业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人才是核心。要打造人才、技术、资金和创新主体高度融合的完整生态。

第五要补齐未来产业发展的短板。未来产业前期形态更多体现为高技术研发服务,扶植高技术服务产业有助于未来产业发展。此外,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专用仪器、试剂、装备和设施等在国内整体上属于短板,需要有专门的布局和政策支持。

开放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开放合作是并行不悖的。

王晓明指出,科技开放分为两类,国际方面,要融入到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参与国际上面向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科技计划和活动。国内方面,要推动科技研发资源的开放共享,特别是知识的开源和共享。当前的科技研发正在经历一场范式的转变,科研“第四范式”是一种数据密集型的科研活动,它从传统靠实验室的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拓展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来辅助科研,从更大的数据集来促进科学发现。未来产业的发展与科研“第四范式”相辅相成,将为人类社会和我们国家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王晓明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