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英语课堂环境满意度及群体特征
2021-07-17姚晓翠
姚晓翠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3)
课堂教学研究表明,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决策者,不能仅从自身角度来决定教学方式与内容,固化课堂教学实践,而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一、课堂环境研究新进展
课堂环境研究是近60多年来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课堂环境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术语解释,对其含义结构也没有一致的看法,研究方法和内容也各有侧重。
根据张宇等[2]对国际课堂环境研究趋势的统计,近几年研究热点有高等教育、中学后教育、自我决策理论、迷思概念、科学探究等。知名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进一步阐释课堂环境的构建原则和维度指标,编制更可靠的可用于比较师生课堂生活感知差异、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量表,研究热点则是课堂环境对提升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及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投入的影响等[3]。概念转变、课堂参与、师生互动、课堂环境研究则是新时代国际大众学者的研究前沿[2]。近十年,国内对课堂环境理论阐释与实证探讨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如:任庆梅尝试构建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的理论框架并阐释其影响机制[4-5];罗莎和胡世清的翻转课堂环境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6];师生课堂环境感知差异和学生感知与其学业的关系[3,7];课堂环境对学习行为与自我效能的影响探究等[8-10]。国内课堂环境量表多在借鉴国外量表的基础上,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经过多方修正后而编制出来,如孙云梅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评估量表[11],任庆梅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量表[3],罗莎和胡世清的翻转课堂环境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6]。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课堂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密切关系,并且有效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效能、学习投入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及目的
新时期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正处于实施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学习”运动也在蓬勃发展,而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线上教学则为深化信息化改革提供了一次值得研究探讨的机会。本文尝试通过问卷调查探究疫情前后高职学生对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特征,发现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以深化教师对有效课堂环境构建的认识,帮助学生积极感知课堂环境并主动参与课堂环境构建,最终引发学生最高程度的学习投入。
(二)研究对象
本文使用《高职学生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感知对比量表》(简称对比量表)在2020年10月至2020年11月之间对武汉W高职学院大二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开展问卷调查。剔除重复选择和空白题较多的问卷后,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21份。受试者基本信息为:186名(占57.94%)学生是商务英语专业,83人(占25.86%)来自应用英语双语幼师专业,46人(占14.33%)来自应用英语涉外营销专业,6名学生为旅游英语专业(占1.87%);男生60人(占18.69%),女生261人(占81.31%)。
(三)研究工具
研究数据收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比量表的编制借鉴了孙云梅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理论、任庆梅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理论、和罗莎与胡世清的翻转课堂环境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对比量表由个人基本资料和评估量表组成。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专业和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评估量表由情景支持、人际支持、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四个因子组成。共29个题项,采用4点量表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真实感受对比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从题目选项“不确定”“纯线上教学”“两者差不多”“实体课堂教学”中做出选择,计分1至4分。
表1 对比量表构成示例
(四)信度与结构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对比量表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为0.952,各因子 Cronbachα 系数在.857与.974之间,说明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较好,具有很高的信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KMO检测值为0.963,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 11690.363(p=.000< 0.01),说明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为使因子分析在理论层面与试验操作层面均有意义,因子提取遵循以下原则:(1)因子负荷值超过0.40;(2)每个因子提取特征值大于1,并且包含3个及以上题项。结果共提取到4个因子,方差总解释率为79.374%,所有变量的负荷值介于0.52-0.79之间。因此,对比量表包含的4个因子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2 对比量表α值与因子负荷值
三、满意度及群体特征
(一)满意度要素均值分布特征
表3 学生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感知满意倾向
按照四级量表计分方式,“不确定”计1分,“纯线上教学”计2分,“两者差不多”计3分,“实体课堂教学”计4分。平均分高于3.5分,说明学生感知的课堂环境满意度倾向于实体课堂教学,平均分在2.5分至3.5分说明学生对实体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感知区分度不大,平均分在1.5分至2.5分之间,则说明学生感知的课堂环境满意度倾向于线上教学。本研究通过单一样本t检验,发现对比量表的4个因子平均值在3.48—3.58之间,即在“两者差不多”和“实体课堂教学”之间,4个因子的单项平均分均高于“两者差不多”的3分,且与检测值“两者差不多”的3分呈显著差异(p<.01),说明学生感知的课堂环境满意度倾向于实体课堂教学。人际支持和情景支持平均分最高,而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平均分较低,这表明学生对实体课堂环境的人际支持和情景支持两个因子评分远高于线上教学,实体课堂环境与线上教学环境在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因子则差距较小。
(二)群体差异特征
1.性别群体差异特征
为了探究高职学生对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感知中有无性别差异,我们对男女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表4 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表中学习效果和人际支持因子的p值小于.05,我们认为男生与女生对课堂环境的这两个因子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各因子上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且标准差小,可见女生普遍认为实体课堂教学环境要优于线上教学环境。男生对各因子的评分都低于女生的评分且标准差大,说明男生更倾向于认为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无甚大差异,且男生团体内部对每个因子的评分差异较大。女生比男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更趋于正面,可能是由于女生的细腻、谦虚、感性等人格特质使其更容易感知外界的支持与帮助。
2.课外学习时长群体差异特征
对比量表中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进行统计后,得出75%以上的同学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集中在4小时以内,仅有20%的同学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在4小时以上。将选项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0小时计1分,0-2小时计2分,2-4小时计3分,4-8小时计4分,8小时以上计5分。计算平均值得出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分别为2.87和2.89,这意味着在线上教学和实体课堂教学期间,学生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倾向于2-4小时,且不超过4小时,这说明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无太大影响。
为调查周课外学习时长有差异的同学在感知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时有无差异,笔者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基于实体课堂教学期间学习时间项均值2.89,笔者将学生分成实体课堂教学期间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值大于等于3和小于3两组,运用SPSS中的均值分析,对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不同的学生在4个因子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表5 实体课堂教学期间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与课堂环境感知独立样本t检验
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看出,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长的同学与时间短的同学在对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的感知度大体一致,对各因子的评分都在3.4至3.7之间,即“两者差不多”与“实体课堂教学”之间,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多于2小时的学生平均分高于且标准差小于学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的学生,这体现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倾向于实体课堂教学环境,而自主能力较差的同学则感知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课堂环境无大差异。
四、优化混合式教学
基于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对高职英语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后疫情时代,优化混合教学将成为新常态,在线教学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应得到充分重视。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在线教育的整体易用性,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推进;当前在线教学需要“以线上促线下”,不能“为在线而在线”,需要探索易用性与有用性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二)在线教学需要提高对虚拟环境中情境的重视和开发。在线教学需要克服复制传统课堂教学的机械思维,创造出新型教学路径与运行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多的翻转式、交互式、探索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体验,更好地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解构、迁移和重新建构。
(三)精准施策,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对教学理念、学科结构和组织形式做出持续的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全面贯通。
(四)高职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知识建构作用,采用学用一体,以用促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升华对课堂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知,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每一个环节地发挥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收获感。
信息化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主动思考变革的路径和方略,面对常态化混合教学模式,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探究高职学生在英语课堂习得的社会心理环境,改进教学技能、教学活动及教学情境以构建有效课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