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南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研究——以湖南省上堡侗寨为例

2021-07-16巫涛黄宗胜彭重华李晟秦俊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灰色关联分析

巫涛 黄宗胜 彭重华 李晟 秦俊

摘要 [目的]揭示湘西南傳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 文化景观变迁;民族村落;空间句法;文化空间;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1-018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of Minority Village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s of Hunan Province—Taking Shangbao Dong Village of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U Tao1,2,HUANG Zong-sheng3,PENG Zhong-hua2 et al

(1.Guangzhou Real Estate Management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3.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Objective]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Hunan Province, explore the internal power and mechanism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Method]Taking cultural space landscap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spatial syntax of cultural space research and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ultural landscape change factors was carried out.[Result]There was a good linear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frequency, and space could shape the cultural landscape.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ime, the cultural space landscape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house inside the building to the courtyard outside the building. The cultural space presented two kinds of free and rando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way of development.Inside simple houses, the cultural space was dominated by halls, in courtyards with courtyards, and at the ethnic level, it was dominated by public spaces. The use of tools and other material cultural landscapes in landscape changed factors changed faster than intangible cultural landscapes such as life customs. In general, gross national product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chang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landscape phenotype factors on the outside world reflected faster and greater tha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genotype factor. The change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southwestern Hunan was affected by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and the change was based on the criterion of benefit. [Conclusion]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s should focus on the rescue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ernal genotype ethnic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n save the expressive cultural landscap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needed scientific guidance, especially the correct guidance under the role of market, that is, the role of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Cult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Minority village;Space syntax;Cultural space;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是文化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之一[1]。“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在1992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大会上正式提出,侧重于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的遗产对象,其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当前和未来历史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内外已对文化景观的变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2],但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入手的研究却较少,同时针对湘西南民族村落的研究也未见报道。文化空间为“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或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或一段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3],可见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最敏感的地段和时段,是文化景观的空间和时间载体,也属于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笔者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文化空间的敏感地段为研究对象,来揭示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同时基于灰色数学关联法,通过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的关联分析,初步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旨在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数学分析,以期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分布广而多,研究典型样点选在湖南省绥宁县上堡侗寨,地处110°07′46.2″~110°07′60.4″E,26°22′23.2″~26°23′27.4″N,海拔900~1 100 m,上堡侗族村寨地理位置处湘西南端,中国第二、第三阶梯过渡东缘地带。雪峰山脉南端与南岭山系八十里大南山西南面的交接处。地势险峻,山峰林立,山坡多为直线或复式坡,坡度30°以上,水系发育,流水侵蚀,风化强烈,重力崩塌作用明显。山脊台地迭层陡升,层次感分明,形成阶梯状山形地貌景观。地层耐力坚实密积,植被繁茂。上堡侗寨依山就势,采光透气良好。研究区属于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区,因受地势条件的影响,气候垂直变化较大,立体气候与地形小气候明显,具有南方典型的山地气候特点。该村落历史上为苗民所居,元明时期苗民被杀后为侗民所替代,现为侗族聚居地,共有179户,856人,其姓氏以杨姓为主,是一处聚族而居的侗族古村落。侗民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因海拔高,水稻产量低,主要经济来源是加工楠竹、种植药草和生态型蔬菜,如天麻、西红柿、香芋等。201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名单。上堡村迄今保存有传统的文化习俗,是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样本所在地。

2 研究方法

2.1 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又称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实地调查是在周详、严密的架构下,由调查人员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相互来往过程,包括观察法和问卷法。一是通过对实地观察、记录及拍照,直接获得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绿地及环境资料。二是将资料设计成表,让受调查对象将自己的意见或回答填入问卷中。这种方法可为研究提供有关数据,增强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图形分析法

基本图形分析法就是一种建立在对图形性质的认识、分析、应用基础上的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将田野调查法和空间句法分析得到的信息,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图形分析方法来分析文化空间特性。

2.3 空间句法分析法

空间句法的基础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轴线法、凸状空间法、所有线法、视区分割法,该研究采用凸状空间法、所有线法和轴线法分析方法[4-5]。

①凸状空间法。几何学中对凸状空间的定义为单元中每一对点的直线连接都在该单元中,那么该单元就是凸状空间,也可理解为在凸空间内的所有点都具有对其他点的可视性。空间句法的此方法首先依据用最少、最大的凸状空间覆盖整个系统对大空间进行划分,然后通过对不同的凸状空间单元进行量化计算,并把控制值、连接值、整合度等定量指标赋予每个凸状单元,然后用不同的冷暖颜色表达空间参量,暖颜色表示文化活动频繁,即代表性的文化空间景观。该研究采用此方法分析建筑内部及院落空间特征,同时以每个凸状空间单元的整合度值与其空间里发生的文化活动频率进行回归分析,文化活动频率以一年12月总计文化活动发生的天数除以365 d所得数据为准。

②所有线法。所有线法就是通过轴线法引申出来的另外一种分析方法。所有线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类似于穷举法及求极限值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所有线法要求在空间中找出该空间的所有线,并赋予每根线以相关的变量,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用不同的冷暖颜色来表达空间参量,暖颜色表示文化活动频繁,即代表性的文化空间景观。该研究采用此方法分析族系空间特性。③轴线法。空间句法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就是轴线法,其原理是捕捉观察者或者观察点在自我运动中感知空间的一系列过程。通过观察者在道路动向空间动线的主要路径,观察者在行进过程中视线能抵达的最远地方,会被判定为轴线。轴线法可以精确地体现句法轴线中用最长、最少的轴线覆盖街道的绘制原则。轴线法所强调的是从运动角度来感知空间,通过轴线法的量化和图示化表达轴线模型,分析者能对大尺度的空间类型做大量分析,比如中心性分析、整合度核心区域分析、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分析,然后用不同的冷暖颜色表达空间参量,暖颜色表示文化活动频繁,即代表性的文化空间景观。该研究采用此方法分析村落空間特性。

2.4 文化景观变迁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民族文化景观变迁的测量指标在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的指导下,综合了文献[6-9]等对村落文化景观变迁因素的调查,最终得出了15个文化景观变迁指标,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查阅文献法进行数据收集。文化空间景观变迁指标则采用空间句法整合度数据。问卷调查采用Likert五级量分法,要求被访居民对每个测量项目从“1—无变化”到“5—变化很大”来进行打分,分值越高则说明研究区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程度越大,共发放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35份,调查对象包括当地居民、政府人员和游客。文化空间整合度以空间句法分析所得的平均值为准,并以旅游收入(Y1)、文化产业从业人数(Y2)、国民经济生产总值(Y3)、文化产业收入(Y4)、城镇化程度(Y5)5个因子作为特征因子,与15个文化景观变迁因子(X1房屋层数的变化、X2房屋占地面积的变化、X3田地总面积的变化、X4农田耕作工具的变化、X5田地种植作物种类的变化、X6衣服样式的变化、X7语言结构的变化、X8节庆习俗的变化、X9民间信仰的变化、X10生活污水对梯田的影响程度、X11交通条件的变化、X12娱乐器具的变化、X13生活器具的变化、X14文化空间整合度、X15能源使用变化)

进行关联分析。每个因子均调查5个年度的数值,分别为2000、2003、2006、2009和2012年,对照值为1998年。所得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10]进行分析。

3 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分析

3.1 空间整合度与文化空间活动关系分析

通过凸状空间单元的整合度值与其空间里发生的文化活动频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散点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R2=0.751),空间整合度越高,可达性越好,空间越便利,文化活动频率越高,说明村落空间整合度高的空间即为文化空间,空间特性与文化空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即文化活动)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也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它们存在内在的统一关系,也反映出“空间可以塑造社会文化模式”[4-5],由此可引申为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

3.2 民居文化空间景观变迁分析

在田野调查中,平面简单的建筑属于较古老的建筑,而平面复杂的建筑则属于较现代的建筑,空间句法凸状分析颜色越暖则表示空间整合度值越高,相应地文化活动则越频繁,代表了文化活动的场所和时段,即文化空间。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这表明在民居这一尺度上不仅文化景观的空间和时间载体(即文化空间)发生了变化,而且与文化空间紧密相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必然发生变迁,从而使文化景观发生了表象或本质的变化。

3.3 族系文化空间景观变迁分析

在湘西南地区民族村落中,村落由多个组团构成,每个组团基本上是由一个家族构成,其发展轨迹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家族从起始祖先小家族开始,文化空间呈现2种变迁方式发展,一种是由开放型空间向半开放型空间发展,一种是先由开放型空间向封闭的小空间发展,再向封闭的大空间发展,2种发展方式都具有自由随机特性。这种民族地区文化空间景观变化的自由性为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带来了物质基础,也使得民族文化景观多样性得以发展。

3.4 村落文化空间景观变迁分析

由民居经族系,再形成村落,文化空间景观也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如图4所示,文化空间经历了从室内慢慢扩散到整个村寨,并且形成了各种文化空间尺度并存的局面,村落进一步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载体;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文化空间以庭院为主,其次为堂屋;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村落尺度文化空间则以村落中心公共空间为主。这说明村落文化空间景观具有聚集性和中心性,受建筑、道路等物质景观的布局而发生改变。

3.5 新世纪村落文化景观变迁因子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到各民族文化景观因子变迁示意图(图5)。从图5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各景观因子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农田耕作工具、衣服样式、娱乐器具、生活器具等变化较大,语言结构、节庆习俗、民间信仰等变化相对较小。这说明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这可能是人们较快地接受了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异质文化的传播、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行政干预、自然资源开发等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因此在生产生活工具上首先表现出来。

由关联分析得到民族文化景观变迁因子关联度表,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特征因子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11.764 92 0,大于文化产业总体上(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与文化产业收入关联度的均值)的关联度(11.740 770),因此总体上特征因子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的变迁影响最大,文化产业居于第二,表明湘西南地区的文化景观变迁主要还是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然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关联度最大(11.804 695),说明文化产业中从业人数对民族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非常大,反映了文化产业与文化景观具有很好的内在联系。旅游收入和城镇化程度的关联度分别为10.579 130和10.370 620,与其他因子相比差距在1.5以内,说明旅游收入和城镇化程度也对文化景观变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民族文化景观变迁因子来看,衣服样式、娱乐器具、生活器具、农田耕作工具等外在的表现型因子关联度较大,而语言结构、节庆习俗、民间信仰等内在基因型因子的關联度较小,说明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即文化景观变迁首先在表现型因子中展现出来,而基因型因子具有滞后性。因此,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景观提供了有益帮助,即首先要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因为如果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一旦被破坏则很难修复。

3.6 文化景观变迁机制分析

通过景观变迁相关分析及查阅相关文献,得到湘西南地区村落文化景观变迁机制(图6)。从图6可以看出,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内部驱动作用(内因)主要是文化自调适,即主体性的文化选择与创新,外部驱动作用(外因)主要包括5个方面: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等)、行政因素(城镇化旅游等)、市场因素(文化产业)、科技因素(科学技术进步)、文化因素(异质文化传播)。这5个方面对文化景观产生影响,而文化景观自身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选择和创新,有利的则加以选择或创新,不利的则予以拒绝,通过选择或创新最终使文化景观发生变迁。因此,文化景观的变迁是在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当然这些有利因素有时是暂时的,可能长时间下去会变成不利因素,因而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加以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4 文化景观保护建议

该研究表明文化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语言结构、节庆习俗、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比耕作工具、服饰、生活器具等物质文化景观变化较小,物质文化景观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文化景观的保护需从这两方面同时展开。目前关于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较为全面,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较薄弱且多集中在非物质文化本身,还需要注重对于文化景观空间的保护。在族系尺度上,文化空间景观主要呈现2种发展模式,文化空间的改变势必引起文化景观发生变化,也正是文化空间景观变化的自由性为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可以通过保护文化空间的多样性来维持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在村落尺度上,文化空间景观具有聚集性和中心性,受建筑、道路等物质景观限制,而文化空间也是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载体。因此,对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景观,二者相辅相成。

在湘西南民族村落中文化景观的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驱动作用,以文化自调适为内因,同时受到自然因素、行政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与市场因素等外因的影响,以是否有利为变迁依据。在文化景观变迁过程中,其变化首先体现在表现型因子中,而基因型因子具有滞后性,受到外部影响时表现型因子反应要快于基因型因子。因此,在引导文化景观变迁时,需要科学引导,形成良好的市场作用,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机制,避免因暂时的有利而造成不利的变迁。在文化景观变迁过程中相较表现型因子更要注重保护基因型因子,只有先保护好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才能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因为基因型因子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因此,在变迁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表现型因子的变化,而且要注重基因型因子的变化。只有处理好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要重视文化景观表现型与文化景观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引导文化景观的变迁,真正保护好文化景观。

5 结语

村落空间整合度高的空间即为文化空间,空间特性与文化空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即文化活动)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也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它们存在内在的统一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村寨民居文化空间景观变迁规律表现如下:由室内向室外、由私密空间向公共开放空间、由家庭空间向族系村落空间发展,从而形成整个村寨的文化空间景观,同时受建筑、道路等物质景观的布局影响,因此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从物质与非物质2个方面同时并举,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景观的变迁受到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异质文化的传播、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行政干预、自然资源开发等外部因素和内部文化自调适的双重驱动力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其中文化产业与文化景观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并且文化景观变迁首先在表现型因子(如生产生活器具)中展现出来,而基因型因子具有滞后性。民族地区文化空间景观变化的自由性为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带来了物质基础,也使得民族文化景观多样性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2]胡海胜,唐代剑.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95-100.

[3]UNESCO.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EB/OL].(2001-05-18)[2020-04-25].http://www.unesco.org/bpi /intangible_heritage/ background.htm.

[4]HILLIER B,HANSON J.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5]比爾·希利尔.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M].杨滔,张佶,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6):733-741.

[7]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18(5):76-79.

[8]张祖群,赵荣,杨新军,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18-22.

[9]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23(9):686-694.

[10]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灰色关联分析
新疆向西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河南省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制造企业跨国并购财务决策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