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课堂,开启教学“新境界”
2021-07-16颜源
颜源
从发达城市成都到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大凉山,从川北革命老区巴中到川南宜宾、自贡……2018年秋,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融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成都开题,全省四十余所学校参与了“融创”课题研究。“融创课堂”这一全新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四川省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数以千计、万计的教师在这场教育实验中改变了教学理念和行为,“融创”出充满活力和新意的课堂样态,莘莘学子在融创课堂的滋养下快乐成长。
一群富有教育情怀、改革意识和开创精神的教育人正带着融创的思维行走于课堂中,一点点积聚,一丝丝裂变……融创课堂正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四川省内外蔓延开来,并迸发出强大的育人能量。
融创课堂,“课堂改革”求嬗变
“在长期听课、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引进的教学模式要么只注重操作而缺少思想引领,要么只是一种理念而无法落地。”面对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四川教育》编辑部副主编王建强在现实研判中不断叩问自我:“如何找到一个既能‘上天又能‘入地的课堂教学形态和操作范式?”
为了客观地了解课堂的真实态势、找准课堂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到制约课堂发展的内在症结,王建强老师组织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当下课堂存在教学手段与目标“难吻合”、学段与学段“不畅通”、学科与学科“渐疏离”、学科与生活“相偏离”四大问题。
针对课堂教学中内外关系不紧、上下通道不畅、左右关系不和、前后联系不通的关系障碍,2018年,由王建强牵头联合多所学校,将问题上升为课题,提出了“融创课堂”这个崭新的命题。
“融创课堂,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基于多年多岗锻炼的真实体验,顺应‘跨界这一未来趋势,响应陈宝生部長‘课堂革命的倡导,贯彻落实国家‘整合‘融合的政策导向。”对于“融创课堂”的提出缘由,王建强做了如是解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在听了学校关于融创课堂的校本化实践经验后感慨不已:“以融合求创生是融创课堂的目标指向,这样的课堂将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当下课堂研讨的重点,更是未来课堂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种富有前瞻性的理念与实践样态,融创课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课题组面向全省,招募参研学校和“种子教师”。每所参研学校采取“1+5+N”模式,即1名课题领衔人、5名种子选手、N名参研教师。课题组以“骨干引领”“示范带动”的形式,通过那些愿尝试、想改革、能开拓的教师的自主尝试、创新探索来影响其他教师,促使融创课堂以点带面,渐次推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学习方式正在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这为‘全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人北小学”)总校长刘艳介绍道。人北小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成立线上学校,精心打造“全阅读”线上课程,该课程呈现出导师团队“全”架构、阅读内容“全”涵盖、阅读方式“全”指导、受益群体“全”覆盖的“四全”特征;同时,学校还以直播的方式打造“悦读朋友圈”,推出了多学科融合的亲子阅读指导网络活动——“全阅读校车”,促进了师生阅读、亲子阅读甚至区域阅读的蓬勃发展。
“深度理解课标,明确单元目标与教学意义→结合教材,抽象概括出单元核心知识框架→结合单元目标,深度理解核心知识框架,挖掘其价值和意义,最终确定大概念。”在成都新华学校校长朱祥勇看来,“大概念提取”要遵照以上三个步骤,并通过跨学段的宏观备课、跨年级的中观备课和跨单元的微观备课,将教学的具体内容置于一个较长历程中,实现学科内的纵向统整。对学科间的横向统整,新华学校采取了多学科主题式、超学科项目式、跨学科活动式三种方式进行。
语文课本开篇《我上学了》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数学课本以“可爱的校园”为主题欢迎新同学,英语课本第一单元“School”带领孩子们在“What's your name”的问答中认识自我……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成都高新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高新实小”)的老师们找到了与本学科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以“开学第一课”为切入点,开展学科融合,最大限度地回归知识的整体性,进而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当然,选好融合切入点仅仅是融创课堂的第一步。融创课堂还需要抓住以下几点:找准资源链接点、确立设计对接点、引导课堂生成点、拓展知识延伸点。
“整节课,陈老师环环相扣,层层加深,步步提高,让学生们置身于文本之中,将跌宕起伏的情绪随朗读表达出来,将‘两不相下的状态随表演展示出来,将‘耸毛竖尾的形象随纸笔描绘出来,趣味盎然,创生不断。”正如特级教师王先琼的点评,陈宇燕老师在讲授《猫斗》一课时,紧紧抓住文眼“斗”,将教学设计为“读斗激趣”“解斗知趣”“品斗玩趣”“背斗记趣”“玩斗设趣”五大版块,并在版块中链接科学百科拓展“猫斗”缘由、融合音乐节奏渲染“猫斗”情境、借助美术线条绘制“猫斗”形象、通过体育活动创设“猫斗”游戏……
任务分解,落实到位;课题巡诊,确立方向;课例展示,竖起标杆;组织培训,理论提升;主题碰撞,澄清困惑;课题研讨,解决问题;多方交流,共享智慧……为了深入、扎实地推进融创课堂研究,课题组多措并举,务实推进。
“跨界融合,平台开发;顶层设计,基层探索;迭代更新,众筹共享;素养落地,实践至上。”按照成都大学教授周小山在开题会上所提出的推进思路,各地各校在“融会贯通、创生未来”的融创理念、“有为而融、自然而创”的教师观等融创理论的引领下,形成了包括结构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在内的理论框架,探索出了“两条主线”“四个步骤”“四大通道”“五大原则”“五个点位”“六大举措”的行动路径,总结出了知情共融、资源共整、同频共振、多元互动、边界拓展、合作开放、任务驱动、师生协作、共生共享“九大策略”,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影响机制、‘平台开发的引领机制、‘交流共享的传播机制、‘协作共进的帮扶机制、‘三课联动的反馈机制”的区域推进“五大机制”,护航融创课堂持续、深入、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