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教为学”从“解放嘴”开始

2021-07-16郑琳瑜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

郑琳瑜

摘 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知识不应该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而应该由学生自主建构。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变教为学;自主表达

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来自学校组织的第一次公开课,课堂上教师说的过多,没有把时间留给学生,没有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表达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一系列思考和理解。课堂教学效果虽然看似不错,但这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更像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可是越到高年级,学生发言的行为越来越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爱发言?首都师范大学郜舒竹教授认为“变教为学”,应该提倡学生多去说、多去体验,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时间说”以及“说什么”的问题。由此看来,“解放嘴”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重要性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够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也就是说,教育为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它解放了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甚至与创造力有关的一切事物。

在课堂上无论学生“问”还是“答”,都是获得信息、学习知识的过程。“问”是对于头脑中某种思考不顺畅而导致的,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而“答”,也可以认为是学生的“说”,它是课堂上的人际交流,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它能让教师知晓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能及时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策略;也能进一步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做到互帮互助、一起进步。它还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自信的有效途径。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好坏对错并无实质性的理解,所以课堂上他们敢说,认为上课能站起来回答就是一种荣誉的表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各种观念也逐渐发展,他们不敢说,心里有所顾忌,出于这些顾忌,他们选择不说。而对于那些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在一次次的回答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此外还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得到同伴赞许的目光,这些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另一层次说,“说”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二、学生上课不爱说话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一味追求效率,忽视学生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思考与发言。即使有回答的机会,教师一般也只是叫一两个学生,他们认为如果多叫几个学生回答,那么一节课四十分钟可能不够用,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交流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包括笔者自己,刚开始也是步步为营,或者经过几次实验之后,发现学生一旦说起来,容易出现表达过于啰唆,语言表达不清,也容易偏离教师的提问,出现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回答。这些比起教师的一句话总结,费力又浪费时间。于是乎,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还是选择变样的灌输式,回归“讲授”教学方式。

(二)学生方面:不敢说、不想说

不难发现,越到高段,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生虽然举手了,但不一定有机会站起来回答,久而久之,他们举手发言的热情就会慢慢退去。有的学生则在教师需要回答的时候保持沉默,等待着其他同学的“答案”,他们为没被老师叫到而窃喜。这一类学生的这些心理,可能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最后都会公布答案,学生只要等答案即可。有的则不敢说,害怕自己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一类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想,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之前的一次次失败经历,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没有做好反馈、总结。

(三)同伴方面:小组讨论中存在学生权威

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中,为了体现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小组讨论在课堂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它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小组里总有喜欢表达的成员,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想法。基于平时的课堂表现、成绩情况,这些学生的发言为其他同学所信服。而那些不擅长表达的学生就失去了很多表达自我的机会。从讨论一开始,没有做好小组内的合理分工,同伴的强势导致部分学生不爱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解放嘴”的措施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郜舒竹教授提出“变教为学”的理念:应该把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与学的统一过程,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在形式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而应该在实际课堂中做到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

教学过程中不应全是教师在讲,而应将任务呈现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动脑思考,为每个学生提供“有话讲”的机会。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烙饼问题”一课为例,以“变教为学”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解放嘴”。

“烙饼问题”中蕴含着优化的思想,教材中的情景是:妈妈烙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放两张饼,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3分钟,小红家有三个人,每人吃一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能把饼烙好?情境中呈现的问题要求大家找出最优烙饼方法,但笔者认为,如果直接让学生寻找最佳方法,对于后进生来说有点难度,而且对于那些“不敢说”的学生来说,找到的方案如果不是最佳的容易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及再一次积极发言的信心。所以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与烙饼有关的情景,并出示“现在要烙三张饼,可以怎么烙?”的问题,这样设计降低了难度,只要能将三张饼烙熟的方法都是符合条件的。然后提示:除了这种烙饼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就可以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条件。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课堂上,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说出了一种烙饼方法:先将第一张饼放在锅里烙,3分钟过后烙反面;再将第二张饼放在锅里烙,3分钟过后烙反面;最后将第三张饼放在锅里,3分钟过后烙反面。这样三张饼就烙好了,一共用了18分钟。虽然烙饼时间比较长,但他的方法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他应该得到表扬,上课敢说的勇气需要这样一点一点培养。收到表扬的时候,他笑得特别开心,这深深触动了笔者的心,每一节数学课不都应该做到这样吗?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位学生都开开心心地学习数学知识。随着“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这个问题的抛出,学生接二连三提出了各种方案——先烙两张,再单独烙一张的方法,一共需要12分钟。轮换烙饼,第一次烙第一张饼和第二张饼的正面,3分钟过后进行第二次烙饼;第二次烙第一张饼的反面和第三张饼的正面,3分钟过后第一张饼完全烙好了;接着进行第三次烙饼,烙第二饼和第三张饼的反面。一共烙了3次,每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9分钟。烙三张饼一共有这三种方法,然后让学生比较: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烙?大家都会选第三种,因为比较节省时间。经过这个过程得出来的最优方案,学生更容易理解。选出最佳方案后,就是深化了解最优方案的环节了。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展示最优烙饼方案,烙饼的同时要求用语言介绍这种方法;再让每个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自己尝试烙饼,一边烙一边跟同桌介绍这一种烙饼方案;最后师生一起烙,一起用语言描述最佳烙饼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言。在理解这种轮流烙饼的方案后,再提问:同样的条件,为什么有的需要18分钟,有的需要12分钟,而有的只需要9分钟?这样的问题能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一个过程再一次体现了“解放嘴”的理念。

(二)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说”

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潜移默化或直接教给学生一些克服心理恐惧的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有些内向、胆小的学生还是害怕回答问题,那该怎么办?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课前,可让那些怕回答错误的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做好回答问题的心理准备。让他们预想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写出回答问题的提纲。比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可以让他们课前先做好预习工作,初步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怎么算的,步骤是怎么样的。不要求说出完整的过程,但可以从书本中或参考书中了解到大致的过程,然后预想课堂上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比如“第二步算什么”“为什么第二步算出来的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等,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多找这些学生谈谈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除此之外,课前也可以先用一两分钟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最好是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比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课前可以跟学生玩一玩“数蛤蟆”的游戏,找一找蛤蟆只数与嘴巴张数、眼睛只数、腿条数的关系。比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节课时,可以先跟学生玩一玩拍手的游戏,让学生先听,再让全班模仿老师拍,第一次会发现全班拍得很乱,这时就可以提问: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知道拍了几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出有节奏地拍,再引导学生发现拍手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几个几”。这样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情轻松起来。提问时,可以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过渡到由个别学生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那些“不敢回答”的学生有一个练习回答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回答问题的勇气。

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回答形式就是“举手发言”,这样的形式很容易产生不公平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不要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也要叫一叫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回答,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只要我不举手,老师就不会叫我,我就可以不用思考。因为在课堂上每一位同学被叫起来回答的概率是均等的。

(三)适当减少师生交流,增加生生互动

“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倡导“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生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一般出现在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中。小组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之间分享想法,更重要的是实现“变教为学”所倡导的“人人都参加活动”和“人人都有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交流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言堂”现象,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学生权威”。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什么是交流,为什么需要交流,如何进行交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渐明白: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要说,还要认真倾听别人说;自己发言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而是对集体的贡献;对其他同学发言的倾听不仅是向他们学习,而且是对他们的尊重。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发言。平时不爱发言、不敢发言,能力较弱的可给予优先发言权,再让其他学生做进一步的补充。比如《烙饼问题》这一课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让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烙饼方法,再由其他学生一一补充,进而讨论这些方案中,哪个方案更加节省时间。比如在《积的变化规律》一课的教学中,可让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学生说的规律可能是不完整的,但是他们能发现类似的具体规律,就应该给予表扬,再由其他同学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小组交流不在于表现自己的能力,而在于学生间思维的碰撞,通过聆听、交流来发散思维,获得新的、高效的知识。在进行全班汇报的过程中,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显得更加重要,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补充。“变教为学”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给予学生自主提升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先减少使用或不用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的说教教学方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一代人成长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的先行者,应该努力做到践行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变教为学”从“解放学生的嘴”开始。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J].教育旬刊,2011(05).

[2]郜舒竹.“变教为学”意在“立德树人”[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04).

[3]郜舒竹.“變教为学”与应对生成[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04).

[4]郜舒竹.“变教为学”从哪儿做起[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3(09).

[5]章世倩.“说数学”:让学生从“似懂”到“真会”[J].江苏教育,2013(34).

猜你喜欢

新课程小学数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