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眩汤治疗颈性眩晕136例临床观察尝试
2021-07-16江应友
江应友
济南市长清区张夏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山东 济南 250308
眩晕疾病一直临床较为常见,不同程度上影响基本的生活、工作、学习状况,患者一般有体位改变眩晕、恶心、呕吐等表现,是颈椎、周围软组织功能/器质性改变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足,需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1]。针对颈性眩晕治疗侧重改善颅脑微循环,既往多采用抗组胺药物,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颈性眩晕治疗工作的开展,发现清眩汤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颈性眩晕患者为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6月-2020年6月,均为颈性眩晕疾病患者,经上级医院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共计272例。纳入标准:(1)倍他司汀等治疗用药患者无禁忌;(2)患者知情参与;(3)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2)耳源性眩晕患者;(3)研究用药禁忌患者。进行分组治疗,2组各136例。对照组:男80例,女56例;年龄50-75岁,平均(61.50±5.60)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50±0.50)年。观察组:男75例,女61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0±6.50)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60±0.60)年。颈性眩晕患者基线资料完整,均衡可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倍他司汀片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12mg/次、3次/d,连续用药2周。
观察组:清眩汤治疗。方剂组成: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黄芩、栀子、半夏以及炙甘草各15g,天麻20g。另外,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辨证加减,风邪偏重者+防风、防己,疼痛重、血瘀者+桃仁、红花、丹参。1剂/d,连续用药2周。
1.3观察指标与评价 统计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情况。基本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偶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轻,伴有轻微旋转、晃动感;无效:以上效果未达到[2]。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见表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P<0.05。
表1 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间临床疗效分析(n,%)
2.2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见表2。治疗后指标数据比较,P<0.05。
表2 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对比
3 讨 论
颈性眩晕起病急、疾病反复发作特点明显,疾病发生与颈椎变性压迫颈动脉所致脑循环障碍关系密切,所以治疗的关键是改善颅脑组织血液循环[3]。其中,倍他司汀药物较为常用,可以选择性舒张颅脑血管、改善颅内微循环与颈性眩晕症状,但是治疗效果有限,且仍旧反复发作[4]。中医中,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疾病发生与心、肾、脾等脏器关系密切,多因忧思恼怒所致肝阴耗伤、肝火偏亢眩晕[5]。清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方中的天麻、钩藤以及石决明等药材具有平肝熄风的效果,山栀子、黄芩等药材具有清肝泻火的效果,杜仲以及桑寄生等具有补益肝肾的效果,另外综合患者个体情况合理辨证用药,诸药共奏清热平肝、潜阳熄风、补益肝肾、安神定志等效果。
本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05%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
综上所述,清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助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具有推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