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密度对生姜种植效果的影响

2021-07-16高玉华张海燕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主茎株距行距

高玉华 张海燕

(济南市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济南 271100)

引言:

生姜,由于其排汗解毒、散寒解表等功能,历来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料。近些年来,随着对养生愈加重视,生姜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当下,我国生姜产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姜需求,提高生姜种植产量能有效缓解供给不足的问题。对于农作物种植来说,合理密植是极其重要的,找出适宜的种植密度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种植效果。对于生姜种植而言,运用种植密度的改进,来提高生姜产量,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1.实验准备及方法

1.1 选择试验地

考虑到生姜喜欢较温润的环境,且不喜日照过久,对土壤要求需沙性,为此,试验选择在万兴生姜种植基地进行。北纬36度02分至36度33分、东经117度19分至117度58分之间,地势海拔160 m,土壤为地性带土壤,p H值为趋于中性的6.8,土壤相对较肥沃,且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以上的试验地条件,比较符合生姜种植的要求。

1.2 选择品种

当前,生姜品种繁多,比较常见的有嫩姜、老姜、竹根姜、大姜等等,考虑到试验时的特征对比,以及对产量的要求,本文选取大姜作为试验品种。大姜于2010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色泽金黄,它的根、茎、皮都显黄色,一般长有12-18个分支,且分支上长有的姜球多,呈鲜红色。大姜不仅调味效果极好,能去腥、增香、提味,还有着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

1.3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主要通过在外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种植密度,以互相形成对照组,在对各组种植效果的比较下,找出最优的种植密度。首先,挑选出颜色好,根茎壮实的大姜作为种姜,每块种姜的重量控制在65-80g之间。在2020年3月25日进行种姜催芽,芽长于0.5cm左右即可,并在4月24日进行种植。为保障试验对照效果,以每10m2作为一个小区,并设置了5个处理组,在相同面积下采取不同的种植密度,如下:

A1: 株行距为 20 cm × 50 cm (6 560 株 ·660m-2)

A2: 株行距为 15 cm × 50 cm (8 870 株 ·660m-2)

A3: 株行距为 25 cm × 50 cm (5 314 株 ·660m-2)

A4: 株行距为 30 cm × 50 cm (4 415 株 ·660m-2)

A5: 株行距为 35 cm × 50 cm (3 776 株 ·660m-2)

为保证试验中土壤肥沃程度相似,消除肥料因素。在试验前,为每个试验组土壤一次性施了3 000 kg农家肥(如鸡粪、猪粪等),60kg的复合肥。在种植之后,于8月5日结合生姜培土,每组再追施65 kg氮、磷、钾15∶15∶15三元复合肥,于8月26日每660m2追施

80kg三元复合肥。在培育过程中,因光照随季节越来越强,为防止过量光照,在 5月23日覆盖遮阳网进行遮阴,至8月16日撤网。根据生姜种植效果,及时采集试验数据,并运用SSP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试验结果分析

2.1 不同密度下生姜植物学形状对比

在采收前的一周,对各对照组的生姜进行植物学性状的调查统计。通过统计数据显示,不同种植密度下,对生姜的株高、主茎上的叶长、叶宽、分枝数等外部形状有着不小的影响。在株高的比较中,A2组长得最高,A3组长得最低,其它对照组相差不大;不同种植密度下,生姜主茎叶片的数量差别极大,呈现出 A4> A2> A3> A1>A5的情况,其中,A4与 A1、A5之间差距达到了显著水平。在对叶长、叶宽的比较,发现各对照组差距不大,呈A5> A4> A3> A1> A2的趋势分布。在对生姜分枝数的统计比较中,发现分枝数差距较大,呈现 A5> A4>A3> A1> A2分布,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发现随着株距的变大,分枝数也越来越多。试验中,各组生姜主茎粗度相差不大,呈现 A4> A5> A1> A2> A3分布。综上可知,不同密度下,生姜的株高、主茎叶片数以及分枝数上相差较大,在叶长、叶宽以及主茎粗度上差距不太明显。

2.2 不同密度下生姜根状茎的对比

除了对生姜植物学性状的对比之外,更重要是对生姜根茎进行对比,这是决定生姜产量最佳种植密度的最关键因素。在采收之后,对各组生姜根茎进行重量、大小的数据统计,发现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生姜的根状茎影响较大。

首先,在宽度上,不同种植密度下,生姜根状茎宽度相差不同,呈现 A5> A4> A2> A3> A1;其次,在对生姜根状茎级数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对生姜根状茎级数影响较小,呈现A3> A4> A5> A2> A1分布;最后,对于生姜根状茎层数而言,影响是最小的,各对照组几乎无差别。

但是,在生姜根状茎的茎长和重量上,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姜差别很大。在茎长的对比分析中,呈现 A5> A4> A3> A1> A2的情形。且在大量数据的分析下,发现在种植行距一定的情况下,株距越大,根状茎长度随之不断增大; 处理A1和 A2与 A3、A4、A5差异极大,而A1与 A2之间差异较小,A3、A4、A5之间也几乎无差异。另外,生姜根状茎在重量上差距也比较显著,重量呈现出A5> A4> A3> A1> A2分布,且与长度有着相似规律,在种植行距一定的情况下,单株根状茎重量随株距的增大而越来越重; 其中 A1与 A2、A3、A4、A5之间,A2与其他对照组间差异都显出极大水平,而A3、A4、A5在同一水平之间。

2.3 不同密度下生姜产量与效益的分析

根据对生姜采收的情况,进行各组间的详细记录,并综合统计,得出不同处理下各组大姜产量表现,如下表:

表1 不同处理下大姜产量表现统计

由表1可知,不同种植密度下,大姜的产量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大姜的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上,都呈现 A3> A1> A4> A2> A5的趋势。其中,A1与 A3、A5差异较大,与 A2相差较小; A2与 A3、A5之间相差也非常大,A2与A4之间差距较其他组是最小的; A3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组间有较大差异;而A5产量较其他组来说极低,与其他组间的产量差极其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根据上述的试验数据与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不同种植密度下,生姜的植物学性状和产量都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植物学性状上,不同密度下,对生姜叶长、叶宽、分枝数、主茎粗等影响较小,几乎无差别;而对株高、主茎叶片数等性状影响较大,各组之间差距较大。而在产量上,不同密度对生姜的产量影响极大,在对比当中,发现每一小区产量在A3(即株行距为 25 cm × 50 cm)时达到峰值。因此,在生姜的种植过程中,以行距 50 cm、株距25cm 的密度进行定植,能取得较高产量,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建议

在此次试验中,发现了适宜生姜成长的种植密度,但在试验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保障生姜在此种植密度下茁壮成长,特提出以下建议:

3.2.1 严格控制施肥量,防止施肥不足或过度施肥。肥料对于生姜产量来说至关重要,在此次试验中,虽严格控制了各处理组的施肥量,但由于土地间的肥沃程度不同,致使出现部分小区施肥不足,生姜长势缓慢,而有的小区过度施肥使得生姜苗死亡。由此看来,在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量适时施肥,保障生姜正常生长所需的肥料量能有效供应。

3.2.2 严格控制每日光照。从生姜的习性来看,生姜是一种不喜阳光的植物,适量的光照即可满足生姜日常的光合作用,过度阳光反而会阻碍生姜的生长发育。在此次试验中,由于对遮阳网的不充分利用,致使部分区域过度在光照下,这也是部分小区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种植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遮阳网的使用,加强巡查,对于部分光照不足或光照过量的区域,及时调整遮阳网,保证生姜能获得最适宜的光照强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密植对于农作物来说,是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生姜,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保障其有效供应是种植业的目标。为此,必须合理利用种植密度,以高产量、高质量的生姜供应,满足人们日常需求。

猜你喜欢

主茎株距行距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辽宁不同生态区行距配置对玉米形态、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YD 4899的选育及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烟草主茎中化学成分运输与储存的影响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荞麦田杂草及荞麦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