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1-07-15杨翀
杨翀
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保障人民健康离不开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低,三脱节”现象,为此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依托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课“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背景与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要求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进。然而,医疗人才匮乏制约了基层卫生发展。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然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本科简约化和压缩性特征,教学上侧重于学科体系,存在与类型教育特征吻合度低,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要求脱节、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脱节、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发展脱节的“一低、三脱节”现象,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少,学习兴趣不高,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践,更不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因此,如何根据最新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基于岗位任务的课程内容,并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项目的改革实践
在调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基础之上,建立岗位能力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然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以实际项目为模块化课程,每个项目再根据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驱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工学交替,开展教学做一体化;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将医学检验资格证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然目标,建立能力标准为核心、模块课程为载体、工学交替为手段、资格证书为保障的“四环相扣”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学模式,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与实践厘清了思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和手段。
1.对接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题组成员深入各教学实习点检验科开展了对各岗位人才需求的标准调研,包含了临床检验、免疫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分子检验等七大岗位群,结合临床工作过程中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对人员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形成了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的基本标准。依托此标准,重新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行动逻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实行模块课程教学
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分析、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模块化教学。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为例,此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临床检验科或第三方检验/检测企业微生物室技术员,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包括标本保存与送检、细菌接种与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血清学鉴定及微生物室质量控制等。基于此,将课程模块化后分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常见病原菌检验、病毒检验、病原性真菌检验、其他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生物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八大模块,并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学习内容。
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为使实践教学切合工作崗位的能力标准,我们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见表1。
4. 开展课证融通,深化“三教”改革
以卫生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体系为基础,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的考证通过率。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编制基于实际工作岗位及资格证要求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并与附属医院或实习医院或第三方检验/检测企业合作,融入证书的理论与技能要求,共同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由校内教师和检验医师/工程师完成实训教学和模拟岗位实践带教,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满足岗位胜任能力。
三、项目实施效果
用户对该教学模式满意度达90%以上。学生近3年操作技能稳步提高,第五届、第七届全国职业院校“人卫杯”检验技能竞赛高职组团体二等奖,第七届全国职业院校“人卫杯”检验技能竞赛高职组(细菌检验)个人三等奖。同时,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立项1项及“挑战杯”竞赛铜奖1项。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提升至95.61%,雇主满意度达100%。超过1000名学生受益。
四、项目推广应用
本项目首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并进一步将项目推广到护理、助产、药学等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在校内其它专业推广并获肯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广至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医学院等兄弟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益学生近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