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2021-07-15邓红霞
邓红霞
(临洮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甘肃 定西 7305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不能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就会限制国家经济的后续发展,会给林业、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像。为了促进林业、农业、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对小流域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充分的开发利用,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必须注重评价其综合治理效益,正确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不仅能够促进流域治理的稳步发展,这也对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概述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其类型也较丰富,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要给予相应的考察与评价,只有掌握了目标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通过实践与相关案例资料表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要从经济、生态、社会等若干个指标来加以衡量,为其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改进优化,这样就能保证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都更加具有科学性,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2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总结得出,拥有具备特色的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各区域具有较大差异,流域特征更加具有多样性,评价工作中的各项指标内容、数量上也会根据流域分布范围的变化发生变化,当小流域分布范围较大时,指标数量、内容也就越多,其中的指标也更具主导作用。另外,评价指标体系还要在时间上反映出流域治理速度与趋势,要能够在空间上反映出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布局与结构,要根据指标数量反应相应的治理规模,根据小流域系统的功能与水平为评价体系划分多个层次。为了更好的完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评价工作,通常为其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指标项目。
研究表面,指标项目出现频度≥0.5的项目共有12项,按照频数统计分析法完成对指标集中程度的分析,其指标频度的大小也能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特征,其评价结果能够更具客观性与普遍适用性。在指标项目中,相互联系较大的指标项目更能反映出该区域内的反应对象整体特征。在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时,选用的指标项目的频度都要≥0.5,其中被选用的指标项目频率均要≥表1中的12个指标,从而完成更加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时,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来构建,层次分析法主要有两个优势。首先,层次分析法目前在行业内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结果也得到了普遍理解与认可。其次是层次分析法可以将研究精力集中在对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上,进而更加准确的掌握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准侧层包括生态系统功能、蓄水保土效益、环境保护效果等6个方面。
其中生态系统功能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基本层面;蓄水保土效益是评价土壤侵蚀、产沙以及输沙的基本单元;环境保护程度时评价小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情况与治理成效的评价层面;社会进步程度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变化影响的评价;经济发展能力时评估小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潜力的评价层面;管理调控机制时对管理机制是否能达成各种资源协调的评价层面。
3 小流域治理综合评价方法
3.1 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后,还要为其采用与之配合的评价方法,对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指标层的指标数值作为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其指标的正负数值有明显差异,这不利于指标的相互对比。计算时要先将相应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通过归一化方法加以计算,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的增大而增大时,计算公式为Pi=(Xi-Xmin)/(Xmax-Xmin),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的增大而减小时,计算公式为Pi=(Xmax-Xi)/(Xmax-Xmin);在公式之中,Pi表示的是指标中的某个因子规范化值,Xi是评价流域时某项指标的现状值,Xmax是指标的最大数值,Xmin是指标的最小数值。
3.2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数值的计算
3.3 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效果
在上述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式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某水系的小流域区域进行治理效益评价,准确的获取了各项评价指标。将获取到的评价指标套入公式,即完成了对小流域的治理效益评价工作,获取的治理效益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在评价结果中表示该流域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下,由此可见,该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获得的评价结果,结果更具客观性、普遍适应性与主导性。
4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加准确的评价小流域治理效益,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决策制定提供依据,必须做好对小流域治理效益并架指标体系的建立,同时配合使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考虑到流域治理效益的实质与特点,结合实例分析对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进而实现对指标体系的优化。在此基础上,获得的评价结果会更具客观性与普遍适应性,能够发挥较强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