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标准的“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2021-07-15李光宏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配电配电网

王 婧,刘 静,李光宏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学院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2)

0 引言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1-2]。建设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系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需求和电力相关产业发展趋势,职业院校必须加快培养能源互联网所需要的人才[3]。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智能配电网核心业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智能配电网技术”是电力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目前该课程存在的部分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本文基于岗位标准开发实训操作项目,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现场岗位对接,涵盖智能配电网新技术、新技能的教学资源体系,以满足电力企业相关岗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1 改革方案

目前,“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没有形成及时衔接新技术的系统迭代理论知识及资源体系,没有形成与现场紧密对接的实训教学资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及内外部资源价值作用。该课程的实操项目、教学模式等还存在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以能源互联网新技术需求和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参照《变配电值班员》《配电自动化运维人员培训考核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的知识点、技能项及能力等级等内容,进行课程改革,使课程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从校企双元合作重构课程内容、基于岗位标准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数字化管控资源平台建设、考核方法创新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优化。

图1 “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改革总体方案

2 改革措施

2.1 重构课程内容

采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模式,充分发挥电力行业院校办学特色,多方面调研配电网各领域岗位能力需求,依据最新岗位能力需求重构“智能配电网技术”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衔接。利用生产现场兼职培训师资源,定期优化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将各类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在课程内容中引入思政元素,将电力行业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劳模先进事迹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课程设置分为主干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依据行业需求确定主干模块,依据学生的择业方向确定选修模块。主干模块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选修模块采取线上学习的方式。重构的课程内容将以情境模式呈现,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重构的课程内容

情境 任务 备注馈线自动化配电网调控运行配电终端调试配电终端基本操作配电终端日常巡视主站控制馈线自动化仿真就地自愈馈线自动化仿真配电网调控基本操作配电网事故及异常处理配电网故障研判及处置选修模块

2.2 开发实训项目

基于最新岗位标准,结合现场技术专家的意见,确定配电领域现场典型工作任务。利用现有配电自动化实训基地的配电自动化仿真培训平台和智能化配电物联网示范展区,开发与生产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一致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以提升学生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发的典型实训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实训项目

2.3 改革教学模式

在新冠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4]。针对“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理论内容,解剖课程知识重点、难点,细分线上资源开发清单;针对“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实训内容,开发实训资源,与网络资源互通互融。采用“线上线下、循环递进”的混合模式进行教学,实施“基础知识学习-实训基地技能练习-知识技能线上考评”3步学习法,实现学生技能从单项技能到综合运用的递进,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部分实训项目应用实训基地仿真系统,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分组对抗、情景模拟、O2O翻转课堂、操作训练、研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

2.4 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资源

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自主开发了配电自动化运维培评一体化实训平台。面向学生、教师、行业企业和社区学习者,在培评一体化实训平台中建设结构化课程资源库,提供多种访问与学习方式。开发多元辅助线上资源,搭建网络化、立体化学习环境,将主干模块同步到培评一体化实训平台移动App端。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与教师交流,为开展O2O翻转课堂奠定基础。全周期、全环节统计学生线上学习行为数据并建模分析,绘制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画像”,实现数字化教学管控,以实现自主化定制培训内容、个性化生成练习题目。定义并分析学习主动性、交互率、提升率等系统指标,评估教学效果。联合企业共同开发配套的活页式一体化教材(含数字资源),上传至培评一体化实训平台。

2.5 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评价体系,采用企业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智能化平台评价等方式,针对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分别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从而建立一种“多元、多维、多态”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综合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团队考核方法进行过程考核,针对部分实训操作项目,采取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操作任务,最终给出团队分数,以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利用配电自动化运维培评一体化App的智能考评系统,实现配电自动化终端运维实操项目智能化考核。实操项目结束,自动生成实操成绩,解决考核评价人为因素大、手段单一和效率低的问题。

3 结语

本文基于岗位能力标准,提出了“智能配电网技术”课程改革方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任务驱动和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方案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提升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培养能源互联网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支撑。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配电配电网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运行维护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数据传输保护机制
配电网不止一步的跨越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