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央企重组

2021-07-15文=李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化工重构产业链

文=李 锦

李 锦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新发展格局下,中央企业的重组有什么新要求,呈现什么新趋势,体现什么新特点?中国中化重组是“十四五”期间第一次重组,为国企研究提供机遇。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成立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重组组建,对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增强化工行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加大种源、化工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不断提升经营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王勇国务委员则要求重组组建中国中化要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显然,此次联合重组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地位。然而,过去的南北车、南北船、宝武与国家能源的重组,都没有公开发表过中央政府的要求。以往的重组,在行政上、政策上重组是卓有成效的,而在产业链整合、科技资源整合提升上、文化深度融合上,还是有差距的。在双循环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央企重组有其特殊规律,深入研究中化重组这个样本,有利于探索国有企业重组规律的问题。

中化重组的五重背景

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央企重组,将对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产业链,本质上就是生产分工体系在时间和空间分布节点的物理表现和协作关系的总和,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的产品供应链,在宏观层面则表现为利益分割的价值链。产业链的形成是生产分工的结果,其根本动力是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化重组。“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中央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必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号召力、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而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发现,尽管战争和政治较量对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重构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但是,追求更为低成本、高效率的分工和生产协作体系才是产业链重构的根本原因。每一次产业链重构,都是一次共赢的进程。由于资源禀赋特征和历史原因,我国企业数量众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结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是发展的总趋势。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及去产能化不断推进,中国化工也迎来了并购浪潮,“大化工”时代开启。我国化工企业数量众多,但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全球并购重组周期、化工产业内在规律和矿业发展需求看,我国化工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中国是世界化工大国,但市场主体较分散,行业聚集效应较弱。中国化工产业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将提高产品集中度有助于避免过度竞争,提高产品价格,增加利润。兼并重组可以重构市场竞争格局。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此次实施联合重组,将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然,不光化工,钢铁、煤炭、电力、信息、医药行业都存在重组提高集中度的问题。

美中贸易战爆发后的中化重组。过去数十年都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期,产业链越伸越长,国际企业的产业链分布在全球各地,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要特别说明的是,全球可以实现工农业产品自给自足的国家很少,比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影响到至少44个需要外部粮食援助的国家,而全世界只有约5%的国家(即十余个)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当各国的进口能力得到提高之后,就可以提升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极度贫困的人口数量下降。但从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战开始,直到本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暴发,让多数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产业链的全球分布体现出了严重的弊端,只要有一个国家提高出口关税或限制部分关键商品与零部件的出口,遍布整个世界的相关产业链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停摆。最典型的是,美国一旦限制部分高端芯片的出口,全球电子行业就会陷入寒冬,甚至成为僵尸;疫情时期一旦主要国家限制医疗用品的出口(或者倾向性出口),部分国家的医护部门就只能陷入了困境,这会严重威胁本国病患的生命安全;地缘政治矛盾越来越剧烈,一旦主要国家之间爆发战争,不仅会破坏交战国的产业链,还会摧毁全球产业链,让全球经济一夜入冬;等等。所以到现在,多数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全球产业链的缩短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欧美日都在极力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回归,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这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未来,很多国际大公司也会重组、压缩自己的产业链,降低不可控的诸多因素所带来的投资与经营风险。

全球第四次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中化重组。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摩擦加剧,美国制造业回流和中美产业链脱钩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也标志着一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幕正快速拉开。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巨大不确定性,不仅事关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也直接影响未来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产业链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生产活动的空间结构。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全球产业链开始形成以来,已经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的产业链重构。第一次大范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使得全球产业重心转向了北美。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上游产业成为产业链重构和整合中的主导力量,支配了20世纪上半叶全球产业链重组。第二次比较大范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之间,以日本、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兴起为主要表现。全球产业重心开始向亚太周边国家扩散,以轻工消费品和电子产品为主要力量。第三次比较大范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得以进一步强化,进而形成了当前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第四次比较大范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开始于2018年以来的阶段。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从全球化工格局来看,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公司,都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颇多。可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近年来,国际化工巨头纷纷推动重组整合,在化学基础研发、新产品创制、产业链价值创造方面发挥重要龙头作用。世界化学工业呈现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突出、大企业主导等特点。“两化”重组和新公司成立,是发展的必然选择。集合两家公司的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技术领先的化工企业集团,是新公司的目标。

双循环背景下的中化重组。与历次全球产业链重构相比,本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和策源都有显著的不同,其走向的不确定性也明显上升。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反复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无法有序运行,但中国比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整体经济实现触底反弹,有效的复工复产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都为内循环提供了良好条件,这成为双循环战略提出和产业链重构的重要背景。首先,本次全球产业链重构明显带有政治较量的特征。一些发达国家罔顾经济全球产业链分工给各国带来的互利共赢的基本事实,从政治利益出发强行阻断产业链。在常规产业领域,不顾比较优势,强推制造业回流政策;在高端产业领域,利用其技术优势排挤中国,把现有的全球产业链推入混乱的境地。这些明显违反基本经济规律的举措,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效率让位于政治利益。其次,本次产业链重构呈现某种意义上的反“雁型模式”特征。以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产业转型,大都是低效率产业链由先行国家或地区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也称“雁型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先行国家不断实现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并始终居于产业链的“领头雁”地位。而当前,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和高技术设卡,既阻断了以往产业链的顺次转移重构,也打乱了产业链进一步转移扩散的步调。再次,巩固和赋能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受到极大挑战。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原本是全球产业链格局的有力推动者和维护者,现在越来越成为政治力量的较量场所,其在协调和治理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中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掣肘。而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在执行区域性治理功能的同时,也进一步瓦解了全球化的力量,使全球产业链分工布局逐步走向局部化和碎片化。最后,承担全球产业链分工实施主体的跨国公司影响力不断削弱。当前,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治理和产业链布局中的力量受到了进一步削弱,甚至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的产业链布局成为国际政治较量的牺牲品。跨国公司不得不屈就于东道国的政治压力,来重新布局产业链。中国化工的崛起,是一个跨国公司的伟大崛起。而新发展格局不意味着我国外贸依存度会呈现长期下降趋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会像美国、日本一样,长期保存在20%至30%的较低水平。未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水平,更趋向于德国、英国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保持在40%左右的合理区间。中国化工将继续承担重要责任。

科技革命加速背景下的产业链重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跟产业转型升级连在一起,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一定会要求产业链重构。从这个角度来讲,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尖端技术的研发人才及相关高端要素的集聚,是产业链重构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一批技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集合精锐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国资委正在制定中央企业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集成各项政策措施,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中更好地发挥战略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很多行业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赛道,为全球企业和国家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契机,特别是在一些技术路线和竞争规则尚属空白的新兴领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中国化工的产业链重构是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跟产业转型升级。

重构呈现出区域化、链群化、科技化、备份化的特征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指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而且提出要把产业链现代化。我们注意到,中央政府这次对于中国中化重组提出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焦点是产业链。作为“十四五”期间首次重大重组,两化重组的重要特点是新公司围绕主业,重新定位,组成若干链条,提升行业竞争力。总理与国务委员是点了名的要求在农业、化工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全与稳定。央企在能够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围绕主业,重组后新公司在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组成若干链条。

第二个层次,是加大种源、化工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国中化作为重大战略基础企业之一,要通过改革重组,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有效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提高企业的技术攻关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关键技术突破能力,能够更多弥补国内空白,解决“卡脖子”问题。宁高宁称,“重要不在规模,不在世界500强排名,而在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这一点,整合就不算成功。”立足“两化”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集聚的优势,中国中化还将聚焦科技创新,使企业向“高通量创新机器”转型升级。“双循环”战略,首先要把产业链循环起来,要强链补链,即做得好的要更加强化,欠缺的板块要补起来。要以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竞争力,通过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数字化改造转型升级。要解决一些核心技术问题,特别是卡脖子问题。

第三个层次,是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如果只是一般的产业链,一般的技术攻关,重组的层次还不够深。重组组建中国中化,要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最能充分彰显国资央企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作用,是中央企业“十四五”期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色。在“十四五”期间,“链长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显然,中央政府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这些要求是与目前产业链重构呈现出区域化、链群化、科技化、备份化的特征相适应的。

首先,宏观产业形态上,发生区域化的空间形态转变。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演进,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业链条和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主要大国将会加快弥补、完善各自产业链的短板与缺口。虽然不可能每个国家都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但主要大国会优先考虑在国内以及协同地理上临近的经济体。原来产业链构建在各国的比较优势下,但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干预下,会在某些特定区域以大国为节点,以空间临近的主要经济体协同进行产业链的布局。有可能会出现产业链三个区域化:一是东亚经济体和东盟,二是欧洲欧盟,三是北美和墨西哥。既然产业链缩短已经是必然,那么,未来的产业链主要会集中在何处呢?主要设置在本国或本地区,源于本国企业对本国的政治、法律环境是最熟悉的,更容易控制非市场风险。哪部分市场对本企业更重要,就将主要的产业链集中设置在何处。对于欧美日等国的国际企业来说,本国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这就决定产业链回归本国或本地区是一种必然。回家,就成了今天全球绝大多数国际企业的唯一选择。当国际企业回家之后,世界各国所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自给自足。这也是十分无奈的选择。中国化工首先在中国自身,其次是在东亚经济体和东盟范围形成区域化的优势。中国化工要积极顺应全球产业链转移趋势,强化中国亚太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图:5月28日拍摄的华电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首台海上风电主控系统国产化机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其次,中观产业形态上将发生链群化转变。链群化是以自主创新作为支撑,由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具有很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同时对整个产业链构筑处在关键节点的一些人或企业作为“链主”,以现代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产业链重构。产业中某一核心环节或领导企业一旦在区域中落地,会产生强大的连锁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集聚,形成纵向密切分工、横向密集成群的产业链群,产业链群可兼具传统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势于一体。两化重组后,主要几个大的板块:石油化工能源板块、农业化工绿色产业板块、新兴材料板块。两化重组后,能源化工领域可以剥离出来和其他央企进行优化配置。而农业化工领域空间很大,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农业化肥都有很大空间,可以进一步强化,建立新链群。

第三,全面实现科技化转变的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疫情也加速了新技术的应用。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在很多产业有供应链优势,但在部分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尤其是硬科技节点比如芯片、操作系统、光刻机和EDA软件等领域缺乏竞争优势,当前亟须建设国家大型技术创新中心,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推动央企在关键节点突破技术瓶颈,打通产业链关键节点,让国资央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这次中国化工重组,承担战略发展的作用突显,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将整合农化业务,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发展MAP商业模式,实现炼化一体化转型,并购鲁西集团发展化工新材料,积极承担农业高质量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补短板的使命任务。以中化蓝天等科技型企业培育为引领,推动创新驱动转型。这是一个科技自主创新全面推进的重组。

第四,微观生产形态上也将出现备份化转变的趋势。疫情后,基于传统比较优势、唯效率导向的国际产业链分工逻辑面临深刻反思,安全与风险变量将作为一种底线思维,被深度嵌入到未来国际分工中。那些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国家在未来将会进入困难状态。一个国家能否实现自给自足,与本国的人口数量、地质、耕地面积、气候等诸多因素有关,当然更取决于本国管理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当需要执行自给自足的政策之后,那些数量众多的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国家(尤其是原油和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该怎么办?中化集团重点在粮食、石油化工等领域,其安全、可控的供应链系统对中国持续发展有极端重要性。出于提升话语权以及风险规避考虑,企业尤其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将积极开发上游第二来源、备份供应商或设立额外的安全库存。形成一种常用与备用双轨运行的产业链结构。

综上所述,区域化、链群化、科技化、备份化,关系产业链的竞争力、安全性、创新性和稳定性,将促使全球生产网络在分工与整合、效率与成本、安全与风险之间取得新均衡。对于企业来说,是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和保障能力。基于此,全球将逐渐演变生成一些以主要大国为核心、临近经济体为协同的产业链大区节点,节点内部分工密集完备,同时与全球其他节点组建外部循环,最终使全球产业链由当前的碎片化形态转向多节点、大集成、内外双循环新常态。中国化工的重组,就是在双循环背景下形成一种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将影响至2035年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

中国化工当好“链长”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中央政府要求,重组后的中国中化集团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在“十四五”期间,“链长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中国化工集团重组提出现代产业链“链长”,我们有必要对“链长”制展开分析。

“链长制”的焦点是产业链生态。“链长制”就是把焦点放在了“产业链”的“链”上,由此拓展了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打造适合产业链发展的整体产业生态,从共性问题、技术和设施上入手,从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生态位”企业入手,从促进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服务上入手,优化提升产业生态。宁高宁被称为“并购之王”。2016年底,中化集团按照“小总部、大业务”原则,组建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显然,中国化工的链长将是能源、化工、农业三大领域,而不是地产和金融。以化工、农业为产业链链长形成产业链生态,这是任务。中国中化非常重要功能,就是种子的培育。中国中化承担着化肥、农药等的生产经营,将种子的培育与使用化肥、农药等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条龙、一体化,当然效果最好,作用也最大。正因为如此,中国中化承担着如何加大种子培植力度,建立种源基地,培育出更加优质、高效种子的责任。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粮食问题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种子的产业链生态是必须确保做好的一项工作。

“链长制”的目标是实现融通协同发展。在当代全球价值链投资与贸易为主的背景下,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网络,任何一条产业链上都聚集了成千上万家企业。任何一家企业、一个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想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就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与同一产业链上其他地区的企业的协同。中国化工影响的将是几千家企业,怎样融通发展,怎样协同发展,是需要考虑的,而不仅是中国化工自身。

“链长制”的价值取向是打造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圈。长期以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群龙无首,面临着缺少负责人、领头羊、代表主体和执行主席的问题,行业协会的天然缺陷却使得其功能受限。中央企业是行业领头羊,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链长的产业链管理,围绕产业链形成一个行业公共管理的责任主体与相关协作机制,可以促进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行政部门进行集体效率的优化。多链融合是当前的一个价值导向。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提出新的要求:“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链长制”要呼应这一发展趋向。要积极推动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闭环融合发展。“链长制”对于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活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此相关的制度创新也正是推进上中下游、产业创新综合体和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链长制”需要重视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企业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链长制”之新,在于经济新常态特殊背景下的中央企业肩负的新的治理责任,是企业经济治理责任的一种延伸。相比于链长的行政任命制,链主通常是市场竞争出来的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各主体间关系也是在市场动态竞争中耦合构建的供应链合作网络。产业链上的链主往往掌握着行业核心技术及自有知识产权,并通过庞大的营销网络和悠久的传世品牌收割价值链上的大部分利润,这种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是在世界市场上多年经营积累的。链长作用的发挥需要更好地与各个市场经济主体“董事长”以及社会团体“会长”们协同。联合重组不是“拉郎配”,中国化工行业更需要的是对重组双方都有利、能实现优势互补的实质性联合重组,不是为了片面追求产业集中度进行的形式性联合重组。联合重组必须服从于行业形势、市场状况和企业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是促进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话语权、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全面建成化工强国和引领世界化工夯实基础。

二是主体化与带头化的关系。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竞争格局中,因为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国资央企在资源方面更有优势,国资央企更多的是起到带头作用,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给其他所有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支撑,不要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与民营企业等争利,而是到高端领域去攻关和突破,在其他所有制企业面前做好榜样,带动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起打造和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是中国化工重组的重要任务。去年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农化业务整合,成立先正达集团,通过全面协同打造全球领先的农化业务,既包括为种植业配套的种子、农药、化肥及综合服务,也包括为养殖业配套的饲料添加剂等。业务单元实现核心业务销售额增长,就是成功的探索。实施重组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推动下属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统筹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化集团方将扎实做好业务协同和管理提升,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业链条,尤其在建筑、交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应用领域,突破关键材料瓶颈,提供化工材料综合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提供高水平的农资与农业综合服务,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化工环保业务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化工行业力量。

三是地方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企业与产业的价值链存在地方集聚与全球链接的特点,穿透各类行政治理的空间边界。因此央企“链长”在推动产业发展中,需要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思维,价值链的治理与升级需要与全球价值链“链主”加强对接,需要点、线、网推动地方互动与全球链接,推进产业现代化的治理与升级。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化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643亿元,中国化工的资产总额为8439亿元。这就意味着,两家企业合并后,资产总额将超过1.4万亿元。把新公司的成立作为创建国际化产业链和新商业模式的实践,不仅协同整合、优势互补,还要建立国际化产业链,推动行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两化”全资拥有或控股十几家较大的跨国企业,把海外并购的资源与国内市场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研发中心、海外企业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推进协同,将促进国有企业探索全球化运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国化工应该融入和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在规则层面我们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是否应该淡化政治对抗,尽可能在规则层面与国际对话,从而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接轨,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进而提升中国化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四是产业间融合跨界的关系。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打破了产业的边界、地域的边界。产业链是产业间和企业间各类要素的动态组合,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及品牌运营和市场售后等诸多链条,各环节的有效合作程度越高,企业生产的总平均成本就越低,行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链长可以发挥组织优势,有针对性地补强补齐产业链,在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做强本地创新链。推进跨界融合互动,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改善信息不对称状态,推动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是链长制发展中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历时五年时间“两化”最终实现重组,这样的产业链重组同样为我国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范本。两化重组揭示央企重组的新趋势,从一般层次是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深层次是回答双循环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重组规律与发展道路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化工重构产业链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