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了,她在田埂守望书香
2021-07-15三月河
●文/三月河
这份持久不灭的“微光”,如涓涓细流,在乡亲们的心里流淌,驱除荒芜,释放芳香。
李翠利在给孩子们读绘本
本文主人公
2017年6月,河南省内黄县农村妇女李翠利一鸣惊人——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特别邀请她前往北京参加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的座谈会。人们不禁发问:李翠利,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全国人大为什么要邀请她参加立法审议的会议呢?
自办图书馆,用书籍填补荒芜
李翠利是河南省内黄县李石村人,她家在村子里开着一家小超市。李翠利与普通农妇不太一样,她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白天,李翠利辛勤地在超市里站守柜台卖货;晚上,李翠利便在灯下看书、写诗。
2008年夏季的一天,村里来了一个歌舞团。李翠利抱着孩子去看歌舞,可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表演者不仅跳起了脱衣舞,还把古诗词篡改成黄段子,与台下的村民互动。李翠利再也看不下去了,抱着孩子回了家。
那一夜,李翠利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她想到因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薄弱,导致不良文化影响到广大农民,甚至影响到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果不其然,第二天,村里一些孩子满嘴说的都是前一天演出里的黄段子。
李翠利的心像是被铁锤重重地敲击了一下,为了村里的孩子,她觉得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她想起一个故事:一位智者问众人,为旷野除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人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用手拔,用刀割,用火烧……智者没有做出任何评价,让人们第二年秋天来看他的答案。第二年秋天,人们在这片曾经长满荒草的旷野上,看到的却是一大片金黄的庄稼。
“想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把健康、积极的文化种子播种在农村的土壤上。”这是李翠利从智者的答案中悟出来的心得。
说干就干。李翠利在超市里辟出一块地方,设立了“阅读空间”,把自家收藏的200多本书籍和去县城买回来的300多本书籍,一起摆上了书架。她还用4张A4纸打印出“微光书苑”四个字,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架的上方。李翠利对村民们说:“欢迎大家来借阅书籍,不要任何费用,也无须任何证件,无论远亲近邻,还是行走过客,均可借阅。”
然而,由于村里长期缺少阅读氛围,阅读推广并不顺利,来借书的人屈指可数。于是,李翠利便主动向村民推介。超市每进来一个买东西的村民,李翠利就会主动上前说一句:“借本书看吧,不要钱。”时间久了,有的村民甚至怀疑李翠利精神出了问题。
怎样才能让大家喜欢上阅读呢?思来想去,李翠利决定从孩子身上突破。于是,她在超市门口贴出告示:小孩来借书,就奖励1块糖。听说只要借书就有糖吃,村里的孩子们蜂拥而至,然后奔走相告“看书是甜的”。
为了鼓励孩子们阅读,李翠利又想到了一个招儿:在孩子们来还书的时候,她会问孩子们一些问题,比如,这个书的主人公是谁?有啥印象深刻的情节?回答出来的孩子就能得到铅笔或橡皮这样的小奖品;如果哪个孩子能写篇读后感,李翠利就再奖励一本笔记本。一时间,来借书的孩子挤满了超市,甚至别村的孩子也跑来借书。
很快,村里有大人问:“小孩看书有奖品,大人看书有没有?”李翠利立马回道:“有呀!有毛巾、牙刷、水杯……”渐渐地,村里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来借书、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有村民感慨道:“一开始真是为了奖品,后来也真是为了看书,我们都慢慢喜欢上阅读了。”
李翠利的借阅登记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借阅记录,她欣慰地说:“在村里推广阅读已经初见成效,有时候来超市借书的人比买东西的还多。”借阅者的逐渐增多让李翠利意识到“微光书苑”的作用,她开始有些“不务正业”起来,超市里其他东西堆得横七竖八的她不管,却把“微光书苑”打理得井井有条、整洁明亮。
骑三轮车募书,只为村民有书读
村民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后,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书架上的书借着借着就没了,流失特别严重,书渐渐不够借了。一天,李翠利到县城书店采购书籍,但新书价格不便宜,2000元仅买回一百多本书,买回来不到一周又被借光了。
李翠利又筹集了2000元,再次去县城书店采购书籍。这次,她跑了一个又一个书店,询价比价,但新书价格都差不多。就在李翠利犯愁时,书店门外一个书贩子拉了拉她的衣角,低声对她说:“我有低价书,你想不想要?”
那次,李翠利花2000元买回了300多本书籍,到家后她高兴地对丈夫说:“这回买得便宜,能供读者借阅一阵子了!”然而有一天,一个孩子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对李翠利说:“姑姑,这书里面有很多错字呢。”李翠利接过来一翻,仅“两岸猿声‘提’不住,轻舟已过万‘从’山”一句就有两个错别字。
李翠利顿时反应过来,自己被那个书贩子给骗了,买回来的全是盗版书。她自责地反省:“当孩子从我手中接过一本盗版书,里面错误的东西可能成为他的第一记忆,会影响他很久,从这个角度说,我跟那个‘歌舞团’又有什么区别?”当即,李翠利把买来的盗版书全部收回并销毁。
买新书太贵,买盗版书又坑害孩子,后来,李翠利想到去废品站淘旧书。可是,有时候在废品站扒拉一上午,10个指甲缝都嵌满了泥灰,浑身上下弄得又脏又臭,她却找不出几本像样的书籍。后来,她又想到去街头书摊淘书,可却很难遇到优质读物。
看到李翠利整日为书奔波为书愁,李翠利的母亲把自己编麦秸秆草帽攒下的500元钱给了她,让她拿去买书;李翠利的大姐给父亲买衣服的钱,钱在兜里还没捂热,李翠利的父亲就直奔书店买书去了;二姐每次回娘家,不再提水果、饮料了,而是换提两摞书……李翠利还开始向亲戚、朋友、同学募集书籍。
即便如此,“微光书苑”的书还是供不应求。为了募集到更多书籍,李翠利使出浑身解数,只要能想到的募集方法,她都愿意去尝试:沿街收购旧书,街头求赠,在网络上募捐,向单位租借等。为此,她没少遭人白眼,也没少受委屈。
有一年冬天,李翠利跟一家单位商量好借他们的图书。到了约定取书的日子,李翠利早上5点就骑着三轮车出门了。可到了那里,对方却告诉她已经把旧书当废品卖了。回来的路上,李翠利顶着寒风,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委屈的泪水洒了一路。
之后不久,李翠利找人做了一个“微光书苑”的喷绘简介,绑在三轮车上。她骑着插着喷绘简介旗子的三轮车,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借书,募书。
李翠利的“古怪行为”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李翠利自办图书室推广乡村阅读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她也从一个“不务正业的农家女”变成了“乡村阅读推广的先行者”。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文化部门为她提供最新的书籍;买书的时候,书店老板会多给几十本;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一次性捐赠了3吨重的书籍……
微光也燎原,点亮心灵的洪荒
当被问到“为什么给书苑起名叫‘微光’”时,李翠利回答:“一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本身就是微光,非常微小,就是一个农村小超市的货架子上放了一些书;二是更深层的意思:微光虽然易灭,但微光也能燎原——喂下文字的乳汁,点亮心灵的‘洪荒’,让‘心’温暖‘心’,让‘光’点亮‘光’。”
刚开始,李翠利只是单纯地想给村民们提供一个阅读空间,提高村民的文化视野和思想水平,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她又萌生出很多想法,于是在“微光书苑”的基础上创办了“儿童之家”。除了义务组织孩子们读书和写作业,她还定期举办“小小演讲家”“旧物改造”“科学小实验”“民俗传承”等课外活动。旧物改造活动,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倡导绿色环保和勤俭节约理念;科学小实验活动,教孩子们自制饮水机,11个孩子,用了19个瓶子、22个纸杯,全部成功完成制作……
“微光书苑”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世界,也“点亮”了村民们的世界。村民李红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借了本《怎样做个好妈妈》,两个月后来还书时,李翠利问她有什么收获,李红琴喜不自禁地说:“如果早几年看到这本书,我就知道怎样和孩子快乐相处了。”村民董愿丽和丈夫建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瓜果,因为对大棚里的温度、湿度、水分没掌握好,产量一直上不去,还发生了病虫害,种了一年也没赚到几个钱。这时,李翠利挑选了几本关于大棚种植的书让他们阅读,他们按书里的方法改进了种植技术,当年的种植收入翻了一番。
一天,村里刚上小学的刘彩金又来借书,李翠利跟她闲聊:“妮,你长大了想干啥?”小彩金想想了说:“我想开超市。”李翠利心里咯噔一下,有点失落:“看了这么多书,你的理想咋是开超市呢?”小彩金一脸天真,随后说:“我也要把书放在超市里让大家看。”李翠利豁然开朗,十分感动。“在某些瞬间,我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是有意义的。微光易灭,但微光也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后来,不断有别村的超市经营者找到李翠利,想在他们的店里也放点书让大家看,这让李翠利很惊喜,她开始发展合作店,由“微光书苑”免费配书,进一步扩大乡村阅读的推广范围。最多的时候,“微光书苑”的“零门槛”借阅模式推广到了27家合作店,书苑走进了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受众达30多万人次,李翠利也被人们赞誉为“乡村精神文明拓荒者”。为此,她还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
由于在乡村推广阅读上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6月,李翠利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会。在大会上,她提出了“公共与民办图书馆资源共享”等一系列设想。她说:“也许民办图书馆做成什么样,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让这束阅读的微光惠及更多的父老乡亲。”
2020年9月,“微光书苑”的第一批阅读者李梦洁考上了省城重点大学。开学前,她来到李翠利的超市,紧紧拉着李翠利的手说:“谢谢姑姑,在您这里,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本书,是您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从单枪匹马到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从有奖借阅到30万余人次的借阅记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乡村阅读推广探索到受邀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13年间,李翠利在田埂守望书香,用微光驱除荒芜,这份持久不灭的“微光”,如涓涓细流,在乡亲们的心里流淌,驱除荒芜,释放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