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研究
2021-07-14张树楠姚争刘力军
张树楠 姚争 刘力军
摘要:我国于2019年推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评比。对播音专业而言,中国传媒大学被评为“国家一流”建设点,多所地方传媒院校被评为“省级一流”建设点。本文通过对5所传媒高校的情况进行对比,梳理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内在关系,总结了各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具体做法,旨在集成、融合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形成学理,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媒高校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一流专业建设点 “双万计划”
目前,全国有上百所本科高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下简称“播音专业”),在2019年展开的首轮“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评选中,播音专业当选“国家一流”建设点的高校有中国传媒大学,还有20多所院校被评为“省级一流”建设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大院校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加以总结、提炼,在集成、融合经验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形成学理”。2019年首批参评播音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总共有15所高校,笔者选取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和四川传媒学院5所传媒院校做综合对比,以期得到人才培养强化内核、凝练特色的正确方向。所选高校,范围覆盖东西部地区,办学性质包括公办民办,授予学位层次学士、硕士、博士齐全。从参评的15所高校范围来看,样本特征具备代表意义。
一、基本概况对比
在我国教育部的历次评比、评估中,院校基本情况和专业基本情况都是重要的赋分指标,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各大高校的排名中,这些指标也很关键。
(一)院校基本信息对比
高校是本科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依托于高等院校的载体加以实施。“双万计划”虽然是专业的评比,但涉及各个高校整体的基本指标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数据探查各所院校的具体办学情况,见表1。
1.院校性质:公办民办兼有,中央地方齐全。中国传媒大学是部委公办院校,其他4所是地方院校,有公办也有民办。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原为国家广播电视部直属高校,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国家职能的特殊需求。后因教育体制改革,成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院校,在“双一流”评比中,又成为“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发起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承担院校。在本次播音专业的“一流专业”评选中,中国传媒大学具有无可争辩的绝对优势。
浙江传媒学院(原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传媒学院(原华北广播电视学校)虽然其出身也都是原国家广播电视部直属院校,但在世纪之初的教育体制改革中被划归地方管理,成了地方院校。河北传媒学院和四川传媒学院是两所地方民办高校,近几年他们在传媒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传媒专业的教育中表现突出,在本次的“双万计划”评比中,成为播音专业的“省级一流”建设点。
2.师生数量:数量参差不齐,比例差距较大。在招生数量方面,不论在校生数量还是年均招生数量,这5所院校都参差不齐,数量较少的有:山西传媒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生不足万人、年均招生两千三四百人;数量较多的是四川传媒学院,在校生数和年均招生数明显多于其他4所院校,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两倍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它的师生比偏高,达到了1∶20.32。
在师生比、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和硕博比方面,这5所院校的差距十分明显。在专任教师方面,多数院校都在千名教师左右,但山西传媒学院的数量明显少于其他4所学校,只有浙江传媒学院的1/2、四川传媒学院的1/3。教师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居于绝对领先的位置,高达63%,是四川传媒学院的两倍多。而在教师的硕博比例方面,浙江传媒学院力压中国传媒大学位列第一,可见其近年来引进人才的力度。
由以上高校的数据也基本可以代表我国高校的大体情况:部委直属院校在办学层次、吸引人才等方向比地方高校有更大的优势,公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比民办院校力度更大,民办院校在招生体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民办高校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师生比例、办学层次等方面,有的民办高校甚至走到了很多公办院校的前面。
(二)专业基础信息对比
本次评选的是“一流专业”,聚焦的是专业,所以专业的相关信息尤为关键。5所以“传媒”命名高校的播音专业基础情况见表2。
在学位授予和历史沿革方面,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点和近60年的历史再次彰显了其“国家一流”专业高校的优势。在总学分方面,大家都在158~178的范围内设定。总学时方面,总学分最高(178)的河北传媒学院总学时最少,只有2477,而学分量居中的中国传媒大学则以总学时3104的绝对优势再次位列第一,各所院校的学分获得难度一目了然,中国传媒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高要求也可见一斑。在实践课程占比方面,两所民办高校的占比最高,都达到了47%,可见其紧盯市场发展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的占比最低,只有12%,这也凸显了其“双一流”高校注重理论教学的特点。在近三届毕业生方面,两所民办高校都以每年七百多到九百多的体量遥遥领先。
这说明播音专业早已走出了创立初期的“精英化”教育时代,步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5所院校也都严格遵守了教育部的最低学分、学时要求,同时各有不同的特色;各大院校都注重了“实踐课程”比例,但具体占比也因校而异。播音专业在近几年的建设中,各院校也有意识地“去同质化”,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专业负责人情况对比
各所院校的专业负责人是其师资队伍的代表,“艺术院校的学生,带着自己对老师的尊重和对自己学校的情感,呈现出融入专业气质的品质,他们无形中成为这个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直观表征”。可见,播音专业的师生都是人才培养最直观的体现。很多地方高校在播音专业成立初期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甚至专业负责人都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现在我国播音专业负责人的学科背景情况较前几年有所好转,所选5所院校播音专业负责人情况也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目前,国内播音专业的负责人呈现两个方向:一是德高望重的业界前辈;二是高学历的学界新秀。
从5所高校专业负责人的年龄来看,四川传媒学院的负责人是老前辈,是“40后”,有很强的业界影响力;其次是浙江传媒学院的负责人,是“60后”。而中国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的三位负责人都是“70后”,年富力强。在学历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的三位“70后”都是博士,可见当下高校对专业负责人的学历要求趋势。五位专业负责人中的4位都是硕士生导师,其中中国传媒大学的负责人还是博士生导师。在行政职务方面,四川传媒学院的负责人担任了学校的副校长,在整合校内资源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总之,现在高校播音专业的负责人学识和能力都很突出,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基本消失。
三、培养目标对比
5所院校都开设了播音专业,但学校本身的性质、定位各不相同,也必然导致了播音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5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落点都是“复合型人才”,文字表述中也多有学科交叉、能力交叉的体现,这是由播音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的。除中国传媒大学外,其他4所院校都凸显了“应用型”这一表述,播音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強的专业,岗位对接也比较明确,专业诞生之初也是为国家培养紧缺的播音岗位一线工作人才,所以呈现出应用型的特征。中国传媒大学虽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说法,但也在表述中强调了各项应用的能力,这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综合型的“211工程”高校、“双一流”高校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语言传播”“语言表达”“语言应用”等语言能力的表述,是各院校除“播音主持”外普遍强调的能力所在,语言能力对应的工作也不限于“播音主持”岗位。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播音专业学科属性更呈现出语言学方面的特征。“新媒体”“21世纪”“现代化”“前沿”“未来”等词汇的使用可以看出播音专业的“时代性”特色。播音专业和哲学类专业有很大不同,播音专业是传媒类专业。众所周知,传媒行业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度大,受其发展变化的影响巨大。
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明显的不同,如中国传媒大学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致力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四川传媒学院着力于重素质、重能力、重创新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河北传媒学院侧重于产教融合,校、政、台、企合作,协同育人……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一样的,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也不尽相同。
四、结语
在“双万计划”的背景下,各大传媒院校都应注重特色传媒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起着思想引领,提纲挈领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国家一流”建设点,有着标杆示范的作用。播音专业建设只有转变观念,强化内涵发展,凝练各自特色,注重人才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面向国际,面向未来。
作者张树楠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姚争系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
刘力军系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
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播音与主持艺术‘一流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Y202015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树楠.我国高校开设配音课程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7(29).
[2]教育部.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EB/OL].(2018-06-24)[2020-09-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 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mtbd/201806/ t20180625_340918.html.
[3]陈宝生.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规律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教育研究,2017(01).
[4]周星.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戏剧院校——关于中央戏剧学院发展的认知[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05).
[5]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
[6]高晓虹,赵希婧.立足新时代发展方向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8(04).
[7]鲁景超.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1(04).
[8]王文艳.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坚守与创新[J].青年记者,2018(06).
[9]林健.一流本科教育: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01).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