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谱写共育之美
2021-07-14王晓萍
王晓萍
家园合作是课程架构中的一部分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强有力保证。要有效达到家园同步、共育、同构,就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同步、对话、互补的合作关系,在双向互动中,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真正携手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共同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美的天空。
一、家园同步——共谱“生活”美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但我发现由于家长的过分呵护,孩子自己动手进行探索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不少幼儿到了中班,连吃饭这些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久而久之,因能力欠缺,孩子在集体中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很多事都有参与的意愿,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在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同步支持幼儿去尝试和探索,幼儿才会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
案例1:
开学第一天,中班小男孩昕昕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们正在午餐,只有他在用勺子撬饭吃。为什么说他是“撬饭”吃呢?因为他不会用勺子舀,只会手握着勺柄在碗边撬,每撬一下,就有不少饭粒从碗里跳到桌上、地板上,只有很少的饭粒会停留在勺子上,而勺子里的饭他也不能准确地送到嘴里,多数漏到了桌上。于是,我就从握勺的姿势开始教他,并引导他注意手和嘴的协调,另外还不时地提醒他将饭菜送到嘴后,要赶紧咀嚼,不要放在嘴里不动。针对他的吃饭问题,我及时去他家进行了家访。在与昕昕家长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昕昕在家从来没有自己用勺子吃过一次饭,穿过一次衣服,样样事情都被家长们包办了。于是我建议家長: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尽量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用餐时,我们两位老师轮流看护,重点指导和鼓励他,帮助昕昕能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掌握用勺子的方法。在老师、家长以及他自己的努力下,一学期下来,昕昕终于能够自己独自用餐了。
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孩子在小班年龄段就应该“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但案例中的昕昕到了中班仍不会使用勺子就餐。这个事例让我们感悟到家园同步的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的一步。而实现这一步的有效路径必须要家园同步,才能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找回自信,在自信中找到成长的快乐。
二、家园对话——共谱“主题”美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模式之一,在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希望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快乐,获得成长。但在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们的参与度差别很大,活动获得感差别也很大。这与家长对主题活动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我们发现有效开展关于主题活动的家园对话,是共同谱写“主题”美的关键。
案例2:
提起我班的放放,我的脑中就会闪现出这几个词:热情开朗、乐于助人、思维活跃。每天来幼儿园他都会热情地向每位老师打招呼。放放妈妈每次来园接送孩子都会有重点地看看班级的各类活动区、作品展示区、信息栏。只要我们在“家长园地”中发布相关主题活动的“温馨提示”,如根据主题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或者进行亲子小制作等信息,她都是家长中第一个留意到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她都会及时来问我们。在我们家园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她不仅能了解主题活动的宗旨,更能有效地在家庭中指导孩子完成相关主题活动的任务。她耐心和认真的态度让我们每位老师都深受感动。每次主题活动中我们需要收集什么材料,她都会尽全力和放放一起认真地完成。不光如此,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放放和他妈妈的亲子活动作品。这些作品精细又美观,而且创意十足。
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家长园地”发布信息,相当于就主题活动发起了家园对话,但是有的家长给出了回应,有的家长没有。而家园之间的对话有的是有声的语言上的交流,有的是无声的亲子活动作品。在幼儿园每一次的主题活动过程中,放放都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在妈妈的帮助下,得到了满足。在这其中,家长不但分享了孩子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兴趣得到了延伸,探索欲望得到了满足和提升。从放放和妈妈的亲子作品中,我们不光看到了神奇的作品,更看到了一位有心的母亲用她的真情、真心和真意,细心地呵护着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她用耐心陪伴着自己的孩子走过每一个快乐、有趣和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但是像放放妈妈这么关注主题活动并积极回应的家长并不多。所以,家园之间要想实现广泛有效的对话,还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比如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孩子的时间,有意识地提醒家长关注“家长园地”的信息,跟家长们聊一聊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有计划地展示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相信这样的家园对话,一定能提高家长对主题活动的关注度,从而共同谱写出更多“主题”活动中美的景象。
三、家园互补——共谱“教育”美
幼儿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根据自己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使家长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是促进家园互动的有效方法。我们每学期都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方式是由家长自愿报名。活动之前,老师会与家长共同商议,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家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弥补了教师在某些领域中知识的不足,使教育活动朝着更深入、更宽广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家园共育的机会与内容。
案例3:
我班志豪的爷爷是位医生。在一次“牙齿爱干净”健康教育活动中,他特意邀请了他们医院的牙科医生来协助我们一起进行教育活动。医生走进班级,让幼儿少了在医院里看病时的恐惧感,多了几分亲切。孩子们纷纷讲述着自己牙疼的经历和蛀牙的原因,仿佛在向医生阿姨求助。当医生阿姨讲述防止蛀牙的措施和示范刷牙的正确方法时,孩子们听得着迷,更学得认真,手中的牙刷和眼神始终追随着医生。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但学会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还了解到了有关牙齿的科学知识。志豪的爸爸是邮递员,在主题活动“给你一封信”中,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育资源,如认识邮局、了解邮递员的工作等。
家长中的资源潜力,需要家长的积极提供和教师的深入挖掘。我们每次开设主题活动时,各班教师都会认真向家长介绍活动目标、安排、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等,增进家长对班级主题活动进程的了解。因此,家长对什么时候配合、配合哪些教育内容能够心中有数,这也大大激发了家长参与幼儿园各类活动的兴趣。幼儿园与家庭资源互补,极大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家园双方共同谱写了“教育”美。
总之,在儿童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家长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好幼儿既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而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是否紧密,取决于家庭能否与幼儿园配合共同教育好幼儿。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掘,利用好家长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密切家园关系,促进家园共育,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