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喷泉》曲式分析
2021-07-14侯思慧
摘要:钢琴曲《喷泉》是由德国钢琴家博姆所创作,此曲是轻音乐式的钢琴曲,并没有很深的意境表达,只不过是在描写轻松愉快的格调,属于浪漫时期的钢琴作品,深受二十世纪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进行全面分析,试图揭示其浪漫主义音乐特征,从中为我们日后的创作带来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喷泉;博姆;曲式;分析
一、乐曲简介
钢琴曲《喷泉》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卡尔·博姆创作的一首描写美丽喷泉景象的标题性生钢琴抒情小品。借描写美丽多姿的喷泉景象,以表达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和个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旋律舒展流畅、节奏生动活泼、形象美丽迷人,属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抒情小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以鲜明的标题性和自由奔放的旋律、不拘一格的结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大胆而率直的描写出人类的性格和大自然的广博,积极讴歌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承前启后、经久不衰,成为钢琴艺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时期。
二、曲式结构
该作品为典型的完全再现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G大调,2/4拍,小快板速度,规模长度为120小节,曲式结构与旋律材料、调性布局、节奏形式紧密结合,体现出分层累计、对比再现,以及精巧紧凑、对称统一的总体特征。
三、曲式分析
1.首部(1-44小节):
呈示部分,呈示型陈述,主题鲜明,调性明确,和声稳定,形象单一,结构规整,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材料旋律以十六分音符为基本音型(图一),采用级进与跳进相结合手法,运用了装饰音(图二)等技法写作。
第一乐段A(1-16小节)为呈示部分,呈示型陈述,结构规整,在G大调上陈述,构成乐段由两个互为平行关系的乐句组成的4+4的方整型结构,第一樂句结束在G大调的主和弦,为不完满终止,而第二乐句为主和弦的完满终止,形成终止式的呼应关系。主题材料出现在右手的高音区,以柱式和弦的形式为伴奏,是乐段的重复。
第二乐段B(17-36小节)是在A段基础上延伸出的对比部分,材料延用了A段的材料,以模进的手法展开写作,转A段属音D大调,为4+8+4+4的规整型乐段,结束在D大调主和弦上,为收拢型终止,复乐段结构。第一部分结构内部稍有扩充,结束在D大调的属和弦上;第二部分为方整结构,结束在D大调主和弦上,两段在终止式上形成属主呼应关系。
再现段A(37-44小节)为完全再现,结束在G大调主和弦上,在收拢终止上结束。
2.中部(45-78小节):
该乐曲中部为三声中部,与首部形成完全对比关系,主题鲜明,调性稳定,结构明确,段落明确,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材料以八分音符节奏为主(图三),与两端的主题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乐段C(45-56小节)为呈示性写法,再现单三部曲式,主体材料为全新材料,与首部完全不同,右手旋律由单音形式叠加为音程形式以断奏的形式进行,左手伴奏织体继承了首部的伴奏织体(图四)。在音乐的材料和调性上都和首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由三个4+4+4的方整型乐句构成,调性为C大调,该段主题材料在中声部,结束在C大调主和弦上,为收拢型终止。
第二乐段D(57-66小节)为对比性写法,为4+6的非方整型结构,通过短小的模进使音乐结构得到发展,形成中部内部的对比,该乐段继承了首部中的主题材料,调性转为G大调,但结束在C大调的属和弦上,主题材料有属七和弦的连续使用,为中部的再现段在和声上做准备。
再现段C段(67-78小节)为变化再现,在保留原有的基本结构和旋律轮廓的基础上,采用分解变奏的手法进行,将右手的高、中两个声部分解,使音乐更具有流动性,更加强巩固了呈示乐段。
3.再现部(79-114小节):
该部分基本上属于首部的完全再现,只是省略了A段的反复,音乐结构更加简练,是首部的再现和加强。
4.最后尾声(115-120小节):
尾声共6小节,为3+3的规整型乐段,音乐在和声上不断强调属主关系(图五),为收拢性结构,具有强烈的终止感,加强了音乐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这首作品为典型的再现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三声中部和完全再现三部分构成,主题鲜明,段落明确,结构清晰,调性稳定,旋律动听优美,体现出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四、总结
钢琴曲《喷泉》是一首再现复三部曲式,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和美丽动人的音乐形象,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的作品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研究音乐作品分析,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每一首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高佳佳,赵冬梅.音乐作品分析应用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9:159-162
[2]威尔.钢琴名曲大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361-364
作者简介:侯思慧 (199701),女,汉,甘肃兰州,硕士在读,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音乐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