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育人策略的探索
2021-07-14胡国超
胡国超
摘要:高中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时代需要,凸显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更实效的使教育从教书向育人转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时政教育立足于关注国际热点,国计民生,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将生活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理论化,理论生活化,在时政教育中探索关于高中学段思想政治课可操作的育人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实现教育育人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育人;核心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人。为了适应了未来建设发展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育新人”不仅是时代的使命,更是教育的使命,育人方式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 深化课改,推进考改,更好的服务学生个性成长,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下面我主要结合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浅谈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时政教育与提高育人效率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的策略探索。
一、精准选材——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好的教学设计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知识,贴近生活的原则。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由于生活空间的局限,自身视野的狭窄,学生的思维局限,认识浅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破时空局限精选精编教学中所需的时政教学资源。学生越容易内化和接受的是与学生生活联系越直接的资源,越容易激发求知兴趣。教师可以恰当地选择本土化的,前沿性的时政素材,这样的教学能带给学生最新的体验,并且贴近学生实际的时政更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1] 选取时政素材时既要使情境的创设和任务活动的设计贴近教材知识讲授的需要,又要坚持政治方向和积极价值的引领,积极向上的时政索材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价值与价值观》 这一课进行授课时,选取的是以“抗疫”为背景的人物事迹和数据资料,这些事迹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能够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以此开展议题教学,让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感悟体会,在主动参与中悦纳所学政治原理,习得理解,内化升华为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做到乐学,好学,学会,笃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探究论政——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的教学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和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在教学中,思政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基于学情,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策划组织教学内容,精选时政素材,挖掘学生兴趣点,立足于必备知识的基础上,让教学在易于学生参与的活动设计下开展,给学生创造互动,展示,发言的机会,并及时给与积极,适当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精准把脉,因材施教。在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进行授课时,选取的是独龙族整族脱贫的时政资料,在对独龙族的历史和现实了解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在充分论政的学习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支援者”,需要思政教师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让思政课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浪的声势,真正上到学生心坎里。
三、链接社会——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思政课是实践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最关键落实在“行”上。思政课不仅要重认知,还要重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育得核心素养。通过基于时政素材创设的情境任务源于生活,将生活情境化,情境问题化,問题理论化,理论生活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更好的引领我们认识社会,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在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进行授课时,
学生深刻理解感悟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指导学生处理好身边的民族关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的空间,是实施活动性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2]通过构建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感受社会,在生活体验中陶冶情操,坚定理想信念,将习得的知识原理沉淀转化为核心素养。在对《多变的价格》进行授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走进超市,采访商贩及消费者,采集数据,在实践中总结经济学原理,获得新体验,新认知,提升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开展模拟价格听证会,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感知体验,各抒己见,深刻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及政治模块中民主决策的知识。
四、素养落地——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原则是保证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的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需要,坚持隐性教育原则是保证思政课更好的发挥其协同育人功能的需要。[3]让核心素养落地,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借助时政情境开展浸润式教育,在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和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
亲其师,信其道。思政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格魅力,言行一致,做学生行为的表率,熏陶感染学生,寓教育于春风化雨之中。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意义非凡。在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进行授课时,以“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迹为情境,隐姓埋名三十载,不为名利只为国,学生们深受感动,受到积极的价值引领。教师积极热忱的投入教学,借助情感互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境界。
以时政为教学资源,进行活动型教学设计,创新育人方式,探索育人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时代思政课教育育人策略的探索创新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育质量,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并给予学生积极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实现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郑莉芝.时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科教文汇》2018(8)
[2]李凯.活动型学科课程提升政治认同.《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2)
[3]徐俊,李智利.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统一”的基本意涵.《广西社会科学》2019(10)
注:本文为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育人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长春市九台区实验高中 吉林 长春 1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