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视阙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
2021-07-14房琳琳史国普伊梦寒吴立军
房琳琳 史国普 伊梦寒 吴立军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遍布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塑造和影响越发深远,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也越发显著。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未能抓住学生受众的网络心理,吸引力不强,相关网页板块点击量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冒、不认同甚至逆反排斥,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本文从心理视阙下探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学生受众的网络心理,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学方法,研读学生受众的内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态度,契合学生需求,变被动输入为主动接收,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学生网络心理
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受网络心理的影响的,想要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离不开对学生网络心理的探究和把握。在长期的网络活动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根据对各种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整合,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主要网络心理是接受心理、逆反心理和漫不经心心理。
(1)接受心理
接受心理学是研究审美接受的心理机制和内在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信息或者作品的一种自发的、积极的、认可的、接纳的心理趋向,它不仅包括了选择、整合、内化的实际过程,还反应了主体与外界信息作用时的心理偏好,决定了主体对信息的接收意愿和接受程度。接受心理是一种潜在的接受,是接受的心理定势或心理准备,要想转化为接受,还需要主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向。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个体与事物相互作用时,对事物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心理情绪、对抗性的行为倾向,带有强烈的个人心理色彩。它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表现为在思想认识上的反感、拒绝情绪和实际行动中的反对、对抗行为。主要通过认知、情感、行为意向这三个环节实现。当个体以与外界传递信息不一致的认知支配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时,个体就很难在心理有好的情感体验,进而衍生怀疑、忧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如若不能得到有效的纾解,这种倾向就会逐渐转化为内在的逆反情绪甚至外在的逆向行为。
(3)漫不经心心理
漫不经心心理是指接受主体对外界事物或者信息不关注、不在意 ,对相关的活动、作品随随便便 ,对相应的信息传输、内容接收等过程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它是一种特殊的消极状态,表现为心理的不以为然和行动上的消极怠慢,会影响接受主体对外界客体的吸收、整合和内化的过程,在这种心理情绪的影响下, 教育内容很难对受众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发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基于网络心理,高校思政教育改进建议
(1)迎投学生接受心理,迎合大学生网络兴趣——紧跟潮流。
想让网络思政教育发挥应有的成效,学生主动的接受是第一位的,因此,网络思政教育需迎投学生接受心理。网络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关注的博主、帖子、超话等热门话题和内容,善于从中剖析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加强教育吸引力;要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与时俱进地运用网络流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及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建立起具有时效性的互动机制,及时回应问题,加强引导,并充分运用网络交流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斷完善和改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牢牢抓住学生受众的接受心理。
(2)扭转学生逆反心理,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思想转变。
逆反心理是思政教育中,学生出现的最主要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认权威的强行灌输教育方式的抗拒。因此,想要扭转学生逆反心理,转变思想、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须的。一方面,施教者要转变教育思路,顺应网络平等、交互的作用方式,去权威化,变被动的填鸭灌输为主动的吸引内化,在思想信息传递时将理论化的内容网络化、生活化、大众化;另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变繁为简,与时俱进,寓教于乐,融情于理,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中来,变成网络思政教育发展和完善的主导者。
(3)打破学生漫不经心心理,研读大学生内在需求——内容为王。
信息时代,内容为王。要想打破学生的漫不经心心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思政教育需充分研读学生受众需求,破除一贯的新闻稿堆积,直面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难题、困惑、迷茫,真正做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对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热门话题、时事政治的解读解析,从中提炼出思政育人的有效内容,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效果;要及时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针对性的推出系列化答疑解惑专题栏,让网络思政教育“小而实”,真正发挥好网络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心理学方法,研读学生受众的内心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效果所必需的。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学习,跟紧时代步伐,贴近趋势潮流,抓住学生接受心理;适应网络教育环境,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受众主体,扭转学生逆反心理;多于学生受众交流,研读学生需求,重视教育内容,打破漫不经心心理。只有真正了解并迎合了学生受众的心理,我们的思政教育才能起到教育效果,不断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姝君.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J]. 教育观察, 2018, 007(008):43-44,94.
[2]甘俊.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研究[J]. 神州, 2020(6):202-202.
[3]季海菊. 建构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J]. 学海, 2019, 000(006):213-216.
[4]张良. 网络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 艺术科技, 2019, 032(006):276-277.
[5]张雪.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渤海大学, 2019.
[6]陈淑慧. 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分析及导向对策[J]. 时代教育, 2014, 000(017):153-153.
[7]李积鹏.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对校园舆论引导的影响及心理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6):71-76.
作者信息:
房琳琳,女(1993.10—),济南人,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
(济南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