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退
2021-07-14童宁霏
童宁霏
作為浸润着儒家精神一路走来的民族,“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于我们而言是气度与胸襟的载体。“退”的精神在名利纷争、喧嚣不休的当今社会,更是常作为一种方法消解了诸多潜在的危机,化干戈为玉帛。然而“退”的力量远不止于此。我们退入的那片海阔天空,不只给予我们安然无恙,更成为我们乘风破浪的新天地、直挂云帆的新起点。
“退”是自我保全的智慧、坦然接纳残缺的豁达。《论语》中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确,以一己之力强硬地与时代、制度激烈对抗,终将伤痕累累而鲜有所获。正如孔子曾力图挽救“礼崩乐坏”的时代,四处游说诸侯却处处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而当他晚年选择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沂水之浴、舞雩之风,退出名利场,潜心讲学著书,不仅免去了奔波劳顿之苦,还培育了于后世不断繁茂、枝叶荫庇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种子。苏轼的一腔经世济民家国梦破碎于官场倾轧之后,他毅然退出了权位争逐的泥潭。他看清了名利的污垢,经历了命运的波折,将穷山恶水之地治理成民生乐土,将清贫苦涩的生活书写成壮美诗篇,豪放派大家之名得以流传千古。他们的“退”不是求一世苟安,不是随其流扬其波的放任,而是寻一片安全的天地,在大众的认可与接纳之中,将自己的抱负和才情挥洒得淋漓尽致。“退”不是熄灭自己的锋芒,而是懂得有所遮掩,使其更柔和,这样才能得以长久地熠熠生辉。
对于有大格局者来说,“退”更是力量与智慧的积累,是重整旗鼓的前奏、蓄势待发的号角。苏轼曾言:“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以退为进,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必经之路。楚庄王在“三年不鸣”的退却中观察朝臣、分析时局,才能有“一鸣惊人”后并国数十、开地千里的辉煌霸业;刘邦在破秦咸阳后退军霸上,鸿门宴上称臣谢罪的忍让为他争取到壮大势力的时间,终得以建立汉王朝。所谓一静可制百动,一退可胜百勇,便是如此。
“退”的精神不仅对个人成就至关重要,在国家的发展中也不可或缺。当今的中国处于时代潮头,比起一味追求发展速度,更应在缓和的“退”中逐步积蓄科技力量、沉淀文化底蕴、完善制度与基本设施,并在追求与生态环境共赢的基础上可持续地发展,平稳地迈步向前。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迎来合适的时机,爆发出蓬勃力量,走向新的巅峰。
我辈新时代青年,在奋勇拼搏、砥砺前行的同时,切莫忽视“退”的作用。小则于己,大则于家于国,“退”是求安维稳的良药、抵御灾难的武器,更是走向辉煌的起点、通往终极成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