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融合,协同与育人并举
——地方高校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双导师”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1-07-14韦芳邓琴
韦芳 邓琴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广西·河池 546300)
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素养必须在实践中培养与发展。为全面提升职前小学教师卓越培养质量,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8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再次强调,“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可见,职前小学卓越教师计划的重点在于高校与小学建立“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契机,通过高校与小学建立卓越教师工作坊,改进教育见习、实习工作,形成高校与小学“双导师”协同培养新机制,探索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有效路径,以此打造专兼结合高水平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团队;既提升职前小学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又推动在职教师的卓越发展,在职教师在高校卓越教师工作坊培训中所获得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所提炼的实践智慧,以及对教师成长规律的总结,会反哺到职前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过程,让职前小学卓越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无缝对接,真正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与优化。这是职前小学卓越教师“双导师”协同培养研究与实践的要义。
1 “双导师”协同培养,提升教学能力
“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是高校、小学协同培养职前卓越小学教师机制创新的探索,也是小学在高校专业引领下自身专业发展的探索。“以名师引领未来名师成长”是地方高校职前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理念和重要举措。“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的总目标为:职前卓越小学教师通过“名师讲堂”“跟岗实践”“协同教研”“微信群、QQ群”分享优秀论文,发布教改动态等形式,教学上从“生手教师”走向“熟手教师”;科研上,从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凝练为毕业论文选题,到展开微型课题“行动研究”。“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成立两年多来,职前卓越小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在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好成绩;毕业后部分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得到南宁天桃实验小学、滨湖路小学的青睐,进入优质学校任教。工作坊导师团队成员在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两项二等奖,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合作开展各类课题研究8项,既提升职前卓越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推动在职教师的卓越发展。
1.1 创新“双导师”协同培养模式
我们在继承中师养成教育传统的培养模式基础上,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教师教育项目:“金苹果学者计划”。该计划目标包括培养卓越教师和促进学生学习,为“金苹果学者”提供超过700小时的教学见习与教学实习时间,提供教育理论学习,提供教学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金苹果学者”成长为优秀教师。
从中我们得到启示,通过培养实践基地小学教师成为卓越教师,最终目标是反哺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以建构主义情境教学观和教育学范畴中体验教学观、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思想为基础,提出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双导师协同培养的KPER模式(见图1),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体验(experience)、反思(reflect)”模式(简称KPER模式)。以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情境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一体化为两翼,以知识、实践、体验、反思为支架,从学、思、行、研四个方面,促使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具有观摩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图1:职前卓越小学教师教学、科研KPER模式结构图
“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聘请了宜州区实验小学、宜州区第一小学的校长、特级教师黄素慧和石秋香为坊主,坊主引领。36位优秀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每位指导4位职前卓越小学教师,构建“4.5+0.5”跟岗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一学期为一个活动周期,要求职前卓越小学教师每周4.5天在校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每周半天去工作坊学校,采用“固定时间到校、观摩课例、参加教研活动、上体验课、双导师指导、评课反馈”的方式进行,形成从理论指导到真实情境实践体验的培养路径。例如,2018级职前卓越小学教师与36名实践导师师徒结对,每周二上午,到宜州区实验小学和宜州区第一小学跟师学习,撰写听课随笔、上课反思,坚持每月举办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工作简报。
1.2 创新线上线下协同教研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据此,“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成员,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教研”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双方在教育理论引领、实践智慧分享、课例探讨、教育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线下协同教研方面,每年定期开展协同教研活动。例如,2018年12月,“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开展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邀请湖南省特级教师刘丽萍、湖南省特级教师谭念君,为“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成员及2016级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分别上了小学语文、数学示范公开课,课后开展课例研讨与评课交流活动。2019年12月,“卓越教师工作坊”开展实习生汇报课活动,2016级3名职前卓越小学教师上了三节汇报课,高校教师、实践导师进行点评,肯定了他们能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熟手教师应有的教学水平。2020年12月17日至18日,“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开展教学、科研、协同一体化研讨活动。工作坊成员两位老师展示语文、数学示范课,17级职前卓越小学教师韦俏慧、李婉怡分别展示了语文、数学汇报课。高校教授做“教育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线上协同教研,2019年12月,依托高校与区域小学远程同步互动教室,职前卓越小学教师足不出校,就能在高校教师引导下,与宜州区实验小学教师开展一年级《项链》、二年级《我最喜欢的玩具》、四年级《安慰》、六年级《伯牙鼓琴》等不同领域的线上协同教研活动。“卓越小学教师工作坊”坊主特级教师黄素慧说:“同步互动课堂让大家受益,探讨课后,我们的老师可以与高校的师生一起评课”。线上协同教研,能突破时空、高效率促进高校与小学的线上交流,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价值。在对话中,工作坊成员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得以提升,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在经验分享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相互碰撞、融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卓越成长。
2 开展“名师进高校”讲堂,协同育人培养从教信念
从2014年开始启动至今,一线名师、优秀教师进高校讲堂协同育人,已经成功举办7年,成为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坚定从教信念的精神食粮。讲堂邀请当地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也聘请区内外知名度高的名师,每年开展4-6次互动式专题讲座。例如,2019年12月13日,邀请优秀校友李义茹博士开设“基于师范生视角的现代卓越教师养成”专题讲座。2020年11月28-29日,邀请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五象校区常务副校长黄海英、科研处副主任高珊、优秀班主任罗四兰、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科研处主任杨幸琪等名师为职前卓越小学教师开设“师范生的职初挑战与应对”“多途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问题为驱动,优化课堂教学”“文化引领班级建设”“精于教材分析优化教学设计”等专题讲座,名师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和育人智慧,坚定了职前卓越小学教师从教信念和点燃其成为卓越教师的内在渴望。
3 引领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结合,开展教学研究
职前小学卓越教师在高校教师的引领和跟岗实践中,尽管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当倡导的教育理论与真实教学情境不相吻合时,他们会无所适从。身处教育实习真实情境,他们会遇到困惑的问题,如何撰写小学生习作评语,如何引导学困生学习,方言区乡村小学如何指导朗读、如何开展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等,他们会感受到,高校课堂所学教育理论知识处理不了鲜活的教育教学情境难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查阅文献资料知识,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实践智慧,开展思考、行动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将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开展行动研究是一个有益尝试。
高校教师要引导职前小学卓越教师将教学中的困惑问题,提炼成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诸如“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评语撰写研究”“新媒体下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民族地区小学生受方言影响,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是教学难题。如今,朗读音频、课文朗读短视频为载体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熟,“朗读者之家”“朗读小课堂”等微信公众号都有课文朗读音频直播,如何利用新媒体助力教师提升朗读水平、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开展辨音练习、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值得职前小学卓越教师深究。这种“工作嵌入”式的行动研究,以教为本,亦教亦研,既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又不会加重小学卓越教师工作负担;还有利于增强其反思意识、提升其教科研能力。
高校教师有学术资源优势,在提炼选题、制定计划、遴选文献与分析、研究逻辑与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专业引领。实践导师有丰富经验优势,可以与职前小学卓越教师合作反思、分享经验、彼此激发,相互借鉴,合作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合作行动研究,实现共赢。这种聚焦教学真问题的行动研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既提高方言区小学师生的朗读水平,又促使职前小学卓越教师将自己的研究过程统整为毕业论文文本,既应用知识、创生个体实践性知识,又实现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双提升,为造就未来卓越小学教师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