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两会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的建言献策
2021-07-14
杨晓阳:美丽乡村建设要倡导“一村一品”,艺术教育要坚守“实践第一”的底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
杨晓阳在提案中讲到,民间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系和土壤,每一个村子的审美特色都是民间艺术与文化传统的体现。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的建设都是根据自己的生存物质、精神需要而创造的。民间传统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具有延续和基础的指导作用。只有一村一镇的艺术受到重视,大众教育才能贯穿其间。只有“一村一品”,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新时期的建设才能独具中国特色而受到世界永久的重视。
关于艺术教育,杨晓阳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艺术教育要坚守“实践第一”的底线。他说,自从中国的高等专业艺术教育转到教育部之后,比如美术、音乐、舞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只重学历、重理论研究,而不重视实践的问题。艺术院校归属教育部后,按普通专业来对待,拿普通专业的规律来对待艺术和艺术教育,评职称论文、理论成了重中之重。比如美术,用论文来授学位、评职称。高等院校录用美术教师,首先考虑的也是学位。学位最高的是博士,而博士显然是理论专业的产物,全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实践专业的博士。高校教师清一色全要的是博士,就必然会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杨晓阳在提案中表示,美术学是研究美术的学科,但美术是美术创作本身,是实践,是应重视极端个性发挥的专业,不等同于美术学。美术是画画、是实践,美术学则是理论,是研究美术的第二性,没有美术,哪来美术学?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对于艺术专业来说“实践第一”的观点是不容改变的。艺术教育必须要坚守“实践第一”的底线,才是顺应专业特性的做法,才能促进艺术的健康发展。不能只重视红学家而不重视曹雪芹,如果没有曹雪芹,哪来的红学和红学家?艺术教育形同此理。杨晓阳呼吁,应尽快纠正这种现象,将实践的高峰与理论的高峰待遇等同对待,即将实践类的终极学位及教师职称与理论的终极学位及教师职称等同对待,挽救了高等艺术教育才能促进艺术发展从高原到高峰。
此外,杨晓阳还建议尽快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杨晓阳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建设有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一样,跟中国美术馆也不一样,它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艺术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国艺术史就是从中华民族最早的艺术形式开始,一路记录至今,记录下去。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根据中央部署,2035年将建成文化强国,全民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很重要。
杨晓阳提出,在实体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建设的同时,还可以同数字化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支持,建立网上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之后,这个线上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可再链接到世界艺术史博物馆。相当于观众参观一次博物馆,就可以把整个艺术史梳理一遍。其中可分为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时间反复进行,提高全民艺术知识、全民素质。
杨晓阳表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并不只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专业艺术团队而建设,它应该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可以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及其发展出的不同风格,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由此,既可促进国人整体艺术审美的提高,又可借助艺术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其中民众对文化高峰的需求也是重要因素,有高峰需求才能出现高峰。
吴为山:加强新时代美育体系建设筑,牢中小学文化自信根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吴为山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怎样更好地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提升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妥善实施的百年大计。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中小学生时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影响,并尝试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再次审视当下美育在未来的“保值”“保鲜”能力。
基于此,吴为山委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出建议,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美育体系建设:第一,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第二,中小学课程设置上加强经典艺术作品的介绍、赏析,进一步优化、美化各类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慧眼识宝。第三,持续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加大馆校合作力度。各地教育、文博部门要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保障,支持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教育课程研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师资培训,教育空间及设施升级改造。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每月至少有一节美术课在美术馆度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能力,把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变成终身习惯。第四,建议有条件的中小学设立校园美育馆。
林阳:杜绝电脑字库“江湖字体”,推广中国经典碑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
目前在常用的电脑字库中,有一些劣质的字体,或称“江湖字体”,被一些书法家推广,并在全国范围传播使用,这种以丑为美的书体触目惊心,贻害无穷。林阳表示,书法艺术,其核心部分是审美,是千百年来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书法艺术家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中所独有的艺术贡献。其独特的审美不仅一代一代地在中国延续,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影响到欧美地区。电脑字库是公用的,其影响的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华人,加上它的反复使用、反复传播,将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他认为,电脑字库的书法字体,应当像小学课本那样,受到出版社的专家、教育部门的监督,才能够进入市场。做一套字库,需要时间,需要资金支持。作为电脑行业,也需扩大规模,向市场寻求项目支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极低的价格向字体公司购买产品,其结果是制作出包含大量劣质字体字样的字库,并得以上市。林阳建言,像字库这样带有极强的文化属性的产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如果字库制作不能满足需求,可以向教育、文化等相关联部委寻求帮助,也可以向行业协会寻求帮助。
为此,他提出几点建议:推广中国经典碑帖字库,可请专家补足缺失的书法文字;商业用的电脑字库上市前需经过教育部门或教育部门授权的机构审批;成立评价字库的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成员可由来自书法、学术、教育等界别的代表组成,共同审议进入字库的条件,确保杜绝“江湖字体”,又能允许创新字体入库。
张继:将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书法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继
在中国十大国粹中,书法一直被排在首位,被誉为中国艺术瑰宝中最具特色也最为璀璨的一枚。张继提到,目前书法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景象。从书法队伍的人数总量和构成范围、全社会所开展的各类书法活动、总体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书法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书法教育普及和提高的状况及书法传播和书法应用的手段和效果等方面来看,中国书法无疑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继表示,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指示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使书法事业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为此他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设立“中国书法节”。
张继在提案中给出了具体设想:将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书法节”。缘于“书圣”王羲之等42人曾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雅集于绍兴兰亭,行修禊之礼,作流觞之娱,并有《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问世,应永久纪念。每年“中国书法节”当日(或前后几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书法团体及书法个体应有所行动,围绕书法做有益之事。全国及各省(市)书法家协会或书法机构,可考虑将当年重要的书法展览、理论研讨、创作交流、教育培训、出版展示、文化推广、社会服务及文房用品展销等活动相对集中于“中国书法节”前后几日举办,以便统一组织协调,形成规模,扩大影响。为了减轻主办单位各方面的压力,以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建议以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并指导、各级书法家协会(或书法机构)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轮流主办或自愿申请主办,相关单位和部门具体承办的方式进行。超大型“书法节”可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把“中国书法节”办成不仅是书法人的节日,还要成为各地经济大戏、旅游大戏、宣传大戏、文化大戏的开锣之日。由于过去已有地方政府或团体举办“中国书法节”并以届命名,为避免混淆,建议新设立的“中国书法节”以年份加主办地名称命名。如“2021(北京)中国书法节”。为减轻负担,也可两地或多地联合主办,开设分场。
万捷:继续减免税收鼓励文物回流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
2020年10月1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期内销售的进口展品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允许每个参展商可享受5件“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万捷表示,此举给予了文物事业和文物市场从业者的信心。近10年来,受经济形势和有关税收政策影响,我国文物市场规模连年缩减。以拍卖市场为例,年成交额已从10年前的553亿元下降到200亿元,丢失了全球第一拍卖体的国际地位,北京“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也逐步被削弱。此次国务院对“进博会”展商销售文物艺术品给予的税收支持,是继前些年下调文物艺术品进口关税后的又一大举措,将对我国文物事业和文物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同时,万捷认为“进博会”政策的覆盖面毕竟有限,多年来社会各方呼吁减免的文物艺术品进口环节增值税(目前为13%)和行邮税(目前为20%)仍严重阻碍我国流散海外文物的“回家之路”,给我国文物保护、文物市场造成不利影响。这些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物却因税收政策不能回归,难免对国内产生一系列问题和影响:第一,流散文物回不了家,无以保护文物;第二,流散文物回不了家,无以发展市场;第三,流散文物回不了家,无以文化自信。
为维护国家民族尊严,提升国家文化形象,提振我国文物市场同时考虑到“回流文物”并非“进口国外商品”的本质,为此万捷委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将“回流文物”免税纳入《增值税法》立法,明确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同时调整《进出口税则》,将第97章“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的关税降至最低,或专设“原产于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并予以零税率。第二,国务院税则委员会调整《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率表》,在第23000000“邮票、艺术品、收藏品”一节中增设“原产于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并予以零税率。第三,由财政部牵头,协同国税总局、文旅部、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研究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