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评式写作
——精通考场作文夺分秘籍

2021-07-14策划新作文执行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时评材料

@策划/新作文 执行/明 灯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其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纵观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时评式”材料作文已然成为命题热点。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思想、有理性、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日常写作时,如果发现作文材料是具体的社会新闻或社会热点现象,要求对现象进行评价或者就现象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那么通常可以采用“时评式结构”进行写作。

时评写作要点

一、引述事件,简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点

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写作的根源所在,立论所在,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引述材料做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做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对时评类文章而言,引述的事件应该有出处和来源。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当然,近年的高考,多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二、分析原因,透析根源——围绕材料议论的最佳手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此类分析法常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探因分析法的好处是:第一,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绝不会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完全符合“不偏离材料的中心”这个高考作文的考点;第二,增强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三、探源本质,哲理思辨延伸拓展议论空间

从根本上说,议论文的主体就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思维,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论点也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缘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伪。如: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穷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附: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在这一段落中,考生引经据典,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知识面,深挖根源以及社会影响,对材料和观点进行拓展延伸,使观点深化。

四、联系现实,旗帜鲜明——以小见大,广泛涉猎

联系现实往往在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也可用于全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例”,二是“泛例”。“个例”就是紧扣中心观点,选择一个典型事例,比较详细地叙述下来。当然,具体叙述是相对于概括性的事例来说的,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过于详细,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因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会现象,它是舍弃了具体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加以概括归纳出来的“泛指事物”。

联系现实时一般分三小步:立、摆、析。立,是确立本层小论点,如果没有分论点,可以直接从摆事实开始;摆,是摆事实;析,是分析现象,使现象与论点粘合上。这三小步其实就是起始、展开、终结三部分。

五、提出办法,解决问题——假设分析法见真功

假设分析法,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经典实例《六国论》: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假设分析法可以多用几个“试问”“试想”的问句,并且注意多角度阐述材料,紧密联系中心论点,就可以使分析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假设分析法是专门针对材料作文提出的解决办法而设定的,在行文过程中特别受阅卷者的青睐。

典型时评分析

“没时间想未来”的人生如何出彩

@杨朝清

“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近日,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广州演讲时告诉在座家长。(5月19日《广州日报》)(引述材料,直接引用材料的关键句)

“没时间想未来”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他指出了一些当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潜在的教育危机——只关心知识学习,却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只注重培养考试能手,却忽视生活技能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只活在当下,却不着眼未来。(对材料中心进行议论,从而引出观点)

紧张的学习节奏,沉重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还有精神世界的单薄与苍白。生活犹如拧紧了的发条,让中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更是一种奢望。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被学习过度挤占,难免会导致学生“没时间想未来”。(这一节,是从材料的结果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揭示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许多人缺乏安顿期许的空间;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时间想未来”不仅是中学生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成年人面临的瓶颈。(延伸议论,引用法国社会学家的话,分析这样一种现象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以小见大,延伸开去,达到了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的良好效果)

当高考成为不可绕行的“独木桥”,自主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习惯替孩子做主的家长,通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倾听孩子的“沉没的声音”。(继续联系现实拓展开去,更加深入剖析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一节尽量列举现实生活的种种典型事例,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的成长道路更加平稳、顺畅,许多家长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出发,替孩子规划人生。殊不知,这种忽视孩子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的“包办”做法,看似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实质上缺乏社会基础,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没时间想未来”的孩子如何经营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考验着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的阻碍短时间难以根本消除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多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和未来的自由。(最后收束全文的时候,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摘编自《广州日报》2020年6月20日)

落樱不扫,让城市诗意栖居

@封寿炎

近日,上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来路人驻足欣赏。

当路人们纷纷在“落樱不扫”的美丽道路驻足或拍照时,我想,吸引他们的,除了眼前的美景,更有氤氲在城市中的美丽诗意。(议论文开头有“以事开头”和“以理开头”两种。在时评类作文的写作中,绝大部分采用“以事开头”的形式,以中心论点为导向,提取并概括材料里与中心论点关联最紧密的部分,顺势亮明中心论点)

落樱为什么不该扫除干净?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王维在名诗《鸟鸣涧》里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无声飘落的桂花,就足以衬托出月夜春山的静谧意境和空灵禅味。在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理想国”。(设问句领起分析,阐释审美价值)

而在审美之外,落花还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以落花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思想家龚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来自喻,抒发自己造福桑梓和报答国家的志向。可见,留住这一地美丽的落花,其实就是为城市留下一片美丽的文化空间,为市民留下一处心灵的诗意角落。(阐释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公共价值)“落花不扫”,是城市管理者对粗放的拒绝,对精细化的践行,这是一种难得的“绣花功夫”。既是在尊重自然规律,也是在尊重民众情感,更是在守护社会公共利益,凸显了城市服务的水准。(剖析本质型分析)

上海这条“落花不扫”的道路,可以说是尊重自然和尊重美感的现实体现。将落花视为一种难得的美景,而非市容市貌的“破坏者”,不仅没有给城市环境添堵,反而“添了彩”。落花景色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既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暖意,也感受到了城市的善意。(点评材料式分析,阐释其合理性)

在樱花文化最盛的日本,落樱也极受重视。有人说,中国人去日本赏樱,最爱枝头如火如霞的花云。但日本人却更钟爱缓缓飘落的“樱花雨”。从绚烂至极到寂然零落,这种从“生之热烈”到“死之静美”的瞬间切换,最能触动人们的“物哀”之思。它使赏樱从单纯的审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以及人间情态的哲学思索。每年暮春,在奈良的公园,很多日本人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精致、鲜艳的樱花点心,手里举一杯酒,一阵阵落花如雨如雪,随风飘落。在大阪城,粉白的落樱随着细雨缓缓坠落,在地上铺成厚厚一层。试想,如果这些落花都被悉数扫净,这日本的暮春季节,该要减去多少风情和意趣。(联系日本的落樱文化,从审美角度对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其必要性)

在“落花不扫”之前,上海早就已经“落叶不扫”。2016年秋天,上海有18条景观道路不扫落叶。到了2019年,更是增加到42条。在著名的思南路、巨鹿路、衡山路、武康路、愚园路等景观马路上,悬铃木、银杏树、鹅掌楸、枫杨,满地落叶或明黄如金,或鲜艳如火,为这座城市平添了醉人的秋意,成为市民赏秋的热门去处。可以预想,随着“落花不扫”的推进,一春一秋,人们寻访缤纷花径和落叶大道,将成为遥相呼应的城中雅事。(联系上海之前“落叶不扫”的施政措施,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材料中的时间进行分析,论证其可行性。注意:联系既可以是单一角度的,也可以是多元的,但无论是单一还是多元,联系的内容与材料的核心事件关联要紧密,同时选用的论据要富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诗一般的语言,体现着上海对于城市品质的追求。它体现在宏大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上,更落实于细微之处的点点滴滴。一条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一片落叶,都能为城市增添一份诗情画意和人间温度。(总结上文。要注意的是,这个“结”一般不是结尾,而是承接上文的一个短议论段,或综合上文议论,起总结收束的作用,或从建议、措施等角度进行相对简要的分析)

愿城市有越来越多“落樱不扫”的诗意暖政,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城市里,收获诗意的栖居。(结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展现文采)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17日)

时评写作示例

一、时评作文误区提示

1.强调现象的存在,但是不做深入的探究。只是从为什么角度论证,没有思考现象背后的根源、危害,正面的观点没有提出的意义与价值;也没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提出有见地的做法。

2.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权衡欠佳:要么没有事例名言,通篇有说不完的道理;要么事例发散过宽,脱离中心意思。

3.语言和思维太过武断,不具有思辨性,不能有效说服阅卷老师。

4.时评文是要老师认真看才能看出思想的文章,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此类作文,特别要注意分段,不要一段太长;段与段之间一定要注意词语或亮点衔接,否则会让阅卷老师摸不着头脑。

二、时评作文金句借鉴

(一)原因分析法金句

1.从最浅层的方面看……从深层来看(……行为背后,更体现了)……从本源(本质)上看……

2.……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

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二是……

(二)让步分析法金句

1.诚然,……但是……

2.或许,……但是……

3.的确,……但是……

4.固然……但是……

5.不可否认,……然而……

(三)假设分析法金句

1.假如……

2.如果……致使……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

(四)比较(对比)分析法金句

1.与……话题略有不同的是……

2.……相反……

3.从短期效果看……从长远利益看……

(五)辩证分析法金句

1.唯物辩证法认为,想问题办事情不可片面,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道德的底线就是法律条文,法律的要义就是提升道德的境界。

(六)背景分析(联系现实)法

1.无独有偶,……

2.网上热议的话题……

3.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

4.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前段时间社会热议的(这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

三、时评作文赏析

▲例文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莫让深情成羁绊

@凌源飞

立于风雨之中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回忆,难怪这旧楼因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要被拆除时,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在我看来,若老旧教学楼的存在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为何不拆掉呢?莫让深情成羁绊!

诚然,校友们的不舍,我完全能够理解,毕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老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点滴的青春记忆,拆掉老楼无异于拆掉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反对拆楼,恰恰体现了他们对母校那份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这一段是让步说理,先肯定老校友们的想法,承认对方的优势。“诚然”一词与下文“然而”形成让步关系,可以作为让步说理的模板)

然而,过于迷恋往昔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汪国真说:“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引证法。借汪国真的文句点明观点——“莫让深情成羁绊”,有说服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设备都在不断革新,老旧的线路,低矮的楼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教学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勉强留下它,虽然照顾了少数校友的情感,却有可能因此而损害多数在校或将要来此学习的学生的利益,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长此以往,受害的将是广大学子以及校友们深深眷念的母校!

退一步说,留下过去的教学楼就能留住过去的辉煌吗?成绩毕竟是过去的,如果学校能一心搞好教育,继续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即使不保留老旧的教学楼,学校的历史也不会被人忘却。更重要的是,学校还会树立起“续写辉煌”的新校园形象。相反,若学校因修缮、维护教学楼而耗费过多财力、物力以及精力,或一味沉浸在往昔的辉煌之中,致使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一落千丈,那留存的老旧教学楼非但不会成为纪念辉煌的丰碑,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假设论证。本段用“如果”“若”做了两个假设,可以作为假设论证的模板)

其实,校友们大可不必如此“流连”,真正的爱是放手。老楼被拆,可母校还在!如果真的对母校满怀深情,不妨把这深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母校建设的动力,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的教学楼拆除后,我建议在其原址设立一个小型的纪念馆,对老楼的资料、影像等内容进行保存,这样既让校友“有根可寻”,又丰富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何乐而不为?

大国的崛起,开拓为动力;民族的复兴,流连是羁绊!莫让深情成羁绊,让我们勇敢地放下过去、面对现实、迎接未来!

▲例文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久前,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坐票。到南充后,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搀扶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地回答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感觉委屈的女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

此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不少网友投票并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两万多个网友中,有不到500名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更多的网友说座位主人没做错:动车不是公交,公交你买了票未必有座,动车坐票可是要花坐票的钱买的啊,花钱买了坐票,让不让是自己的权利,不让无可指责;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

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和对这种现象的质疑,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动车座位让不让”并不难回答

@李英锋

不久前,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坐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想挤着坐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地回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网友们就此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并针对新闻中座位主人的疑惑给出了评判,给出了多种答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与“公交让座”的老话题略有不同的是,公交上的座位使用权没有专属性,奉行先占先得的原则,乘客对座位有公平占有使用的心态,“独占欲”弱一些。而在动车上,持有有座车票的乘客享有对号入座的权利,在旅途中对座位享有专属使用权,持有站票的乘客在理论上则没有“坐着”的权利,也不能对有座乘客的权利进行挤占和妨碍,因此,动车上的有座乘客对座位的“独占欲”要更强一些。有了这些不同,我们在讨论“动车让座”的话题时便有了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价值,这种讨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权利的边界,把握道德责任的尺度。(比较分析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概念的界限)

其实,动车座位既有“权利靠背”,也有“道德坐垫”。持有有座车票的乘客拥有“对号入座”的权利,按照乘车的规则和惯例,乘客“对号入座”的权利受到保障,乘客坚守自己的权利,不愿让座。甚或不愿让出一些空间与他人分享,不可勉强。但同时,尊老爱幼、扶助弱者又是一项道德义务,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即便有了动车座位的“权利靠背”,但如果旁边站着耄耋老人、残疾人、孕妇、幼儿,腾出一点座位空间给他们也是人之常情,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有座的乘客让出一点空间,虽然自己少了一点舒适,却给他人带来了极大便利;虽然自己受了一点苦,却让更需要座位的人得到了帮助,可以说,“道德坐垫”更宽大了,更温暖了。(辩证说理,阐述“权利靠背”与“道德坐垫”的关系)

当权利与道德责任产生那么一点冲突时,我们不应该生硬、刻板、对立地考量这两个问题,而是应该区分具体的问题,区分现场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摆正权利实现和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力求让自己的心更踏实、更宁静、更欣慰。如果我们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尊老扶弱的理念,要答对这道题,不难。(辩证说理。权利与道德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因此需要辩证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例文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窥探无人赡养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口

@郑 杰

(此标题有穿透力,自然深刻。标题必须达到三个效果:①简洁明了;②体现观点和态度;③符合材料内涵。以此观之,此题目态度鲜明,切中了材料要害,属于优势题目)

有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可近年来频频出现年过半百老人无人赡养、境遇极其困窘,不得已之下只得将子女告到法庭以得到赡养费的现象,使亲情、孝道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亲情泯灭,道德沦丧。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本段的思路是引用加分析加质疑反问。不是简单地复述材料,而又紧扣材料的核心话题:无人赡养老人,付诸法律。这样的首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最后语句的反问与质疑很有议论气场)

就拿年逾古稀的聂老汉来说,他的生活很困难,但儿子小聂外出打工已经半年没有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实属一种无奈之举。再看小聂,他起初没有执行,于是被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结果因工作和出行受阻,小聂只好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赡养费,这似乎也是被逼无奈下的举动。同样是无奈,大众好像自动会给小聂贴上“没人性”“冷血无情”的标签。七旬老人无人赡养,谁来担责?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地单方面归咎于小聂,而要从更深层去探讨。(本段的思路是材料分析加观点总结并观点分析。此段表现了作者极强的分析意识,而且紧扣材料进行分析,没有任何跑题、偏题的可能,这样的思维模式非常值得称道。这也是让文段走向深刻的典型技术。另外,语词的使用简洁有力,如“无奈”“标签”“担责”等都较为庄重、有力;语气上也郑重其事,体现了认真分析问题的态度。)

诚然,小聂有着无可推诿的责任,他没有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但他自己本身的生活条件也很拮据,甚至连最后要支付的赡养费都是借钱支付的,他连赡养费都负担不起。显而易见,他外出打工挣的钱很少,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过得捉襟见肘,再苛责他准时定期支付赡养费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让步说理。“诚然”一词,让文段思路迂回曲折,说理显得更透彻、更理性、更辩证)

那么,老人的子女无力赡养,老人难道就只能自生自灭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还有社会保障在背后做支撑。但是,聂老汉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他既没有收到每月的最低保障金,也没有体验到社会养老体系给予的救助和服务。可见,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潜在的养老危机随时都有可能从缺口中迸发出来。(原因分析法。“那么”“当然不是”“可见”这些衔接词语的使用很娴熟,说明作者写作上的连贯技术水平较高。分析深入,自然就能得出让人信服的观点。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制度上的缺陷,这就让文章深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什么,是制度,是文化,是精神,是心态,是历史……这部分可以作为深入分析原因的模板)

出现这一缺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一向把家属作为最直接的赡养人,仅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辅助的备用“人选”,意识不到要双管齐下才会成为坚实后盾;二是我们过分苛责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哪怕个人已无力负担也要强行使其负重,但我们忘记了社会的力量有多强大,动员社会群体也许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原因分析法。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分析是站得住脚的。从“措施”效果和“观念”判断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谓深入、辩证。本段可以作为逐层分析原因的模板 )

所以,要想堵住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关注并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有关养老的一系列体制机制,确保“老有所养”惠及全社会。物质条件不足的子女需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政府再适当给予物质上的补助,也要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使老人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本段使用了措施解决技术,“政府”的角色永远是制度的承担者和责任人;措施的归类也无外乎“机制”“基础设施”“物质”“精神”。当然,能掌握这些分析技术,基本能对付评论的深入性了。)

莫让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无限扩大,防微杜渐,从养老开始。让老人有人赡养,让子女无沉重经济危担,才算是真正为民谋福祉。赡养老人,始于子女,终于社会!(结尾段,既有忧患意识,又有呐喊思想,还能回扣观点。关键在于两个思维的角度——“莫让”和“让”,这种否定与肯定的结合,会让段落有层次、有力度,有一种思考推进的轨迹,会让分析更有力度、深度。)

结语

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时评类的文章,多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没激情,无理性,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文的。其实写作就是内心的释放,写时评文更是如此,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当然,除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式写作,期望唤起我们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我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高考作文题之所以每每都能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说到底,就是因为这种“国考”本身,既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工具,更应是一种体现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品格的表征。高考除了考查特定的文化知识,更应检验这些年轻的公民是否心智成熟,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洪流下,能否了然自己的独立价值与责任使命,拷问我们的教育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会不会陷于过度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误区,是否能为这个时代培养出具有健康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公民。而一个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时评文章,也难以堪称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猜你喜欢

时评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可爱的小乌龟
材料
摇摇鹅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为铸造媒体灵魂造势
赠送折纸材料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