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的辩证探析

2021-07-14

朱 琳

(安徽师范大学 青少年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0)

互联网已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甚至给传统的社会观念带来严重冲击和挑战。高校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青年大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最深,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崭新而又未知的活动空间,开启了他们数字化社会的生活模式。但是,网络给青年大学生群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凸显。本文在前期对1 708名大学生和近期对2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辩证地探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以期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互联网。

一、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青年大学生在中国网民中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触新鲜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活跃,在互联网使用上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主要群体。互联网不仅开阔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还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将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

(一)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互联网具备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还有着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及时、信息表现形式多、无时空界限、交流自由及个性化服务多等特点。青年大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的自主性也很强,同时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很多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网络。他们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者搜索应用型软件,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随时查阅一些纸质媒体上难以找到的信息和知识,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青年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收看、收听国内外名校专家学者的报告,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拓宽学习和信息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互联网+教育”对于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发挥了较好作用。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65亿在校生无法正常线下上课,普遍转为线上学习,各大教育平台响应号召积极提供网络授课之便利,全国各类高校开展线上教学,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对2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大多数的青年大学生表示“经常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在线学习等,网络能够提升学习效果”以及“每天都会上网浏览信息”(见表1)。

表1 青年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

(二)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建立新型交流方式和社会关系

互联网的及时、快速、跨时空人际传播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除日常交际圈外更大的交际范围,提供了一个较现实环境更加自由、轻松的交流环境。网络交流与现实交流的环境不同,方式也不同,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扩展交流群,建立新型社会关系。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有很大不同,青年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交往对象,甚至可以自由决定交往关系的继续或终止,而完全没有现实交往中的尴尬和顾虑。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选择与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人自由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坚持己见或者终止交流。

对1 708名青年大学生的上网目的调查发现(见表2),以“聊天”为上网目的的青年大学生比例最高,占26.2%;而且,青年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也是“聊天”,占30.7%。另外,关于“登陆聊天工具或交流平台(如论坛、微博)的频率”的调查显示,10.2%的青年大学生选择“总是”,43.2%的青年大学生选择“经常”,22.6%的青年大学生选择“有时”,17.0%的青年大学生选择“很少”,仅 7.0%的青年大学生选择“从不”。可见,多数青年大学生网上交流频繁。

表2 青年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结果

青年大学生通过QQ、微信、MSN、邮箱以及论坛等网络交流的渠道与外界广泛交流,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也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塑造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网络新型人际交往是对传统面对面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

(三)有助于推动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

青年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并熟悉新鲜事物的速度快,网络向他们呈现的是一个无限大的神奇世界,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网络直接而强有力地影响着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方向、内容乃至进程。”网络知识更新迅捷,网络信息共享的特点开阔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加速了他们对社会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同时,由于网络社会“时空聚缩”的现象日渐明显,加之通俗化、快速化、浓缩化的网络文化的传播,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体认的历程也在相应缩短。对252名在校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社会的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向网络寻求帮助”,选择“完全符合”“符合”“不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的青年大学生比例分别为31.4%、52.0%、9.5%、6.3%和0.8%;另外,有97.2%(“完全符合”和“符合”之和)的青年大学生基本符合“经常上网购物、缴费等,网络能够便捷现代生活”(见表3)。可以说,网络加速了社会发展,也加速了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表3 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社会的调查结果

(四)有助于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网络虚拟空间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实现、自我展示的舞台,更有利于他们接触社会、融入社会。青年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欲望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有着较高的活跃度。一些青年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活动,例如发起网络捐款、加入网络青年志愿者团队等,实现了自我价值,进一步获得自我肯定,通过互联网为青年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作了重要宣传。这是青年大学生主动社会化的过程,与传统的被动说教、被动参与、被动接受有着显著区别。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较为关注,而且积极参与到网络讨论之中。对1 708名青年大学生 “是否通过网络关注‘扶与不扶’、‘复旦投毒案’等事件?”的调查发现,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61.3%的青年大学生表示会关注这类事件(“非常关注”与“关注”之和),明确表示“不关注”的青年大学生比例是22.5%(“不关注”和“非常不关注”之和),余下16.2%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对事件的发展“无所谓”(见表4)。对252名在校青年大学生关于“经常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4%(“完全符合”和“符合”之和)的青年大学生基本符合这一情况(见表4)。

表4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事件关注度

网络的宽松环境让青年大学生感觉自己是网络新时代的主人翁,可以“主宰”自己在网络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主动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人类进步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互联网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但给生理、心理和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西方意识形态有意渗透,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已成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互联网作为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被赋予了‘扳倒中国’的重要功能”。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借助互联网,或明或暗地将他们的流行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输给我国网民,甚至歪曲事实、否定中国社会制度,从而影响我国网民的思想和行为。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努力求知,并通过各种途径化解自身思想困惑与现实状况之间矛盾冲突的阶段,对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仍处于形成阶段的他们来说,互联网上流传的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大相径庭的信息,无疑是“负能量”和“干扰素”,极大地干扰和冲击着他们的思想。

充斥于整个互联网的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被青年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崇拜着,价值取向模糊的青年大学生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从而正确把握成长的方向。

(二)网络“去中心化”,弱化了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容易助长网络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现象的滋生,一些人刻意钻互联网的空子寻刺激追求利益,导致互联网环境日益恶化。例如,网络黑客通过病毒盗取他人信息和账号;网络病毒通过网站链接、图片、视频等途径肆意传播,严重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网络虚假信息甚至是诈骗信息的流传,威胁着个人财产甚至人身安全;语言攻击、人肉搜索等网络行为侵犯着他人的隐私,践踏着他人的人格尊严。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特点利于青年大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我,但也会导致一些青年大学生过于随心所欲,将网络当作释放心中压抑和不满的宣泄空间,甚至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不一样的自我,例如脏话连篇、谎话成堆、口出狂言或对他人恶言相向等。有调查显示,对于“网上聊天时撒谎、说脏话”这一现象,10.3%的青年大学生表示“有时也会说”,28.5%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16.6%的青年大学生对于这一现象表示“无所谓”,认为“不道德”“十分反感”的青年大学生比例分别是25.2%、19.4%。在“去中心化”和自由个性凸显的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甚至发生网络行为失范。

(三)网络不良信息泛滥及用网过度,危害着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是网瘾、网络孤独症等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他们正值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自制力较差,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一些青年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被网络空间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将网络世界当作真实世界来对待,会在网络信息、网络游戏、网络交往、网络交易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表现在网络游戏上。青年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导致昼夜颠倒、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极易诱发各种疾病”,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等心理疾病,“重度网络成瘾可能继发抑郁、焦虑情绪和人格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从现实情况来看,逃课上网的青年大学生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连续多日在网吧通宵达旦,青年大学生因过度上网而猝死网吧的事件也曾发生。可以说,用网过度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发现,252名青年大学生中有94.4%表示“每天都会上网浏览信息”;有86.1%青年大学生表示“生活中离不开手机网络”;有42.1%的青年大学生表示“经常玩手机网络游戏”(见表5)。

表5 青年大学生用网及玩手机网络游戏情况的调查结果

此外,不良网络信息是影响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又一因素。不良信息并非网络发展的产物,网络是加速其传播的新平台。“网络不良信息呈现出流传形式更具隐匿性,行为方式更具交互性,传播载体和路径更具多媒体性和便捷性等新特点,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青年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被动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几率也在增加。网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不良网络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对判断能力有限、自制力不足、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的青年大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分析与讨论

综上,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使用网络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使用网络,网络已经以其独特魅力全面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也越来越将自己的生活与网络融合到一起。另一方面,随着用网的不断深入,网络也会给青年大学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多种意识形态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网络的高度开放性给西方敌对势力存在的机会,不利于青年大学生思想的统一;屡禁不止的色情信息充斥于网络,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与健康成长;网络世界的低门槛、无要求和零约束,不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的养成,甚至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中的失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努力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辩证看待互联网,科学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及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文化活动的感染下,锻炼现实交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道德境界,还可以充实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空间。但是,网络社会广袤开阔、网络活动灵活多变,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与时俱进打造具有校园特色、体现时代要求、展示大学生风采的校园文化活动。

其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起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高校应该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活起来”,可以积极开发网络资源,打造网上教学平台,上传教学名师授课的视频资料,开通在线答疑的交流通道,打破现实教学的时空局限,共享各校优质资源。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反映社会热点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加以合理利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创设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

再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增强网上育人的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该打造成高校传播党的先进理论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既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的工具,也是青年大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资源平台。以高校“红色网站”为例,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网站功能发挥不足、内容专业性强、吸引力不足、点击率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学者对高校“红色网站”进行调查发现,98%的大学生认为红色网站名口号性过重、网站内容严肃。如何进一步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红”与“热”的问题,增强活力与吸引力以及提高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后,提升教育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以及运用网络开展教育管理的能力,对于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并且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成效。教育者先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网络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关注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网络传播特点和大学生用网规律,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才能正确运用网络处理大学生网络问题以及有效使用、筛选、鉴别网络信息,不断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具备网络时代教育理念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