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伟:新文科·新“视”界
2021-07-13刘秀伟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 Edit 李杰 李叶
刘秀伟,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印刷学院品牌与广告设计研究与应用学术带头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师德个人,北京市高校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当代杰出广告人,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撰写著作、教材19部,《广告招贴设计与制作》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广告设计制作与实训》获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广告设计教程》获评北京市优质教材重点项目。
关于“新文科”,我提炼了三个词:交叉、融合、提升。
设计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理、工、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前面提炼的三个词解释:设计学其实就是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再巧妙地使用技“术”进行提升的一门学科,是创造美、表现美、传播美的学问;要在设计过程中,使用技术的手法,把美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享誉国际的设计评论家约翰·赫思科特教授说,“设计就是设计一种能生产设计的设计”,这句话对设计学做了精辟的解释。
设计学科的发展、设计专业的发展,其实在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样的。从学校到学科再到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45分钟的课堂里,落在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肩上。
北京印刷学院原来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署,有非常强的行业特色,所以在1958年印刷学院诞生的时候,它的名字叫中央文化学院。从那时候开始,这个学校已经被注入了文化基因。发展到今天的北京印刷学院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一“大印刷、大出版”。“大印刷、大出版”就是以服務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为宗旨;以“传承创新中华印刷文明、设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使命;以引领、促进印刷出版传媒全产业链设计发展为方向;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目标,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的方向,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意设计高素质人才。实现以创新、创意思维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力、高素质。培养能在印刷出版传媒全产业链从事设计实践、研究工作的“高水平特色型”一专多能的创意设计高级人才。去年,我们的设计学入选了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
我想用三个词一“洋”、“土”、“创新”,来分享“大印刷、大出版”交叉、融合、提升的印刷学院教学实践。
“洋”,洋气,西方世界的东西。1989年印刷学院创立了首个印刷美术专业,1993年创立了首个电脑美术专业,2001年创立了首个多媒体、网络艺术专业方向。我们学校的设计艺术学院创始人是胡杰老师,他虽然在电脑方面不算专家,但在思想方面从不落伍。从印刷美术到电脑美术,再到多媒体、网络,需要漂“洋”过海的设计软件,依托这些设计软件,发生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正是这些技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提升了教学的手段,也正是这些改变,我们培养出了97级毕业生一靳鑫,视觉中国网站的创始人之一。那时候,我们还有一个口号一做“玩”软件的人里最懂设计的人和懂设计的人里最会“玩”软件的人。我们所有的年轻教师都要学习设计软件。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境界也跟着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改变带来了学生质的飞跃。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了。书籍设计《百家姓》获“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金奖;设计制作喜迎“十九大”表情包;2020《庚子鼠》特种邮票数字化设计。书籍装帧从平面变成了立体书,企业标识从二维变成了三维。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碰撞带来了一个个创新惊喜。
“土”,土气,接地气。中国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传承了几千年。依托于北京印刷学院的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坐落在校园里的国家级博物馆一中国印刷博物馆,我们开设了一系列非遗课程,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做同学们的任课教师,课程对全院学生开放,同时也面向社会开放。这些课程紧紧围绕印刷文化、印刷艺术,从纸、字、印、刻、剪和扎几个方面去做一系列跟纸张、印刷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建设。
纸。我们利用中国印刷博物馆搭建的互动体验区进行纸张制作的实践,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设“古纸课堂”,让同学们体验造纸方法,探索纸张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再创造,例如纸张与蓝印相结合,将蓝印花布的承载物布换成纸。通过染纸的实验发现,纸同样适用于蓝印花布的染法,在选纸上,较薄的纸在染色之后,晾干会发皱,有纹理的纸刷桨很难刷均匀,染色时也不易染均匀。最终得出实验结果:4009左右的纯棉吸水纸比较合适。
字。文字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每一种文字都像是“一座博物馆”。在“字”方面,我们梳理了,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消失的19种古文字,把它们进行数字化整理。研究这些字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书写方法和特点,以及它使用的载体,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新字体的设计。例如,我们先期梳理出水书文字,然后抓住水书文字特点、笔画特征,在此基础上创造一种能够让现代人识别的新字体,我们把它称之为古文字新设计。
印。印刷博物馆设有关于“印”的体验中心,有文字印版,以黑色油墨为主,红色的印版以图画为主。同学们在这里可以自己去完成套色印刷,体会我们祖先的智慧。
刻、剪。在刻和剪方面,我们聘请蔚县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把手地带学生去实践。也正是关于剪纸的非遗文化课程,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还出版了相关书籍。2017年,本科毕业生金佳琪同学在学校美术馆举办了,“永无‘纸境金佳琪纸雕艺术作品展”,100余件作品都是刻纸的形式。2019年,学校美术馆举办了在校硕士研究生薛佳慧同学的水墨剪纸作品展。展出的50多件作品是将剪纸与水墨相结合的一种探索与实验。
扎,聘请潍坊风筝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教学生选用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质薄、纤维长而均匀、色泽白而洁的纸张来扎“纸鸢”。在对这种经过巧妙的手法就能把竹条和纸张变成一个漂亮风筝的传统技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纸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印刷术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一系列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中,作为印刷文化传承发展人,同学们从纸到字再到印,对依附于传统印刷工艺的印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交流思考变通,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
“创新”不一定非要从头再来。乔布斯说,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讲一个勺子的故事,从考古发现的证据来看,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里,古代中国人发明勺子进食半流质的粥食。勺子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能用的设计,但是我们喝粥(汤)的时候,它往往会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滑落到碗底,尴尬地“打捞”上来以后,思考的是粥(汤)喝还是不喝?如果我们把勺子尾端弯曲—下,轻松挂在碗边,问题就解决了,它就由能用的设计变成了好用的设计。
作为印刷文化传承发展人,印院师生设计团队用“时尚‘毕爷系列文创产品”项目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印刷文化,宣传印刷文化典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神。
我们项目的主角是中国四大发明的缔造者之一,他是中国印刷文化的第一代代言人,矗立在印院与我们朝夕相处,他就是我们项目的核心一毕异。从毕异演绎成毕爷,我们将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毕异形象进行卡通化设计。用“毕”字引申出10个词语,分别是逢考“毕”过、“毕”业快乐、有求“畢”应、“毕”升、“毕”胜、今日事今日“毕”、分秒“毕”争、“毕”月羞花、“毕”瘦、一日“毕”富。项目将潮玩与中国印刷文化相结合,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打造出中国印刷文化潮玩新形象和北京印刷学院独有的IP形象。该项目参加了2019年北京文创设计大赛,最终进入30强。由此可见,只要改变创新的方式方法,包含技术但超越技术的印刷文化将富有蓬勃的生命力。
共和国70周年大庆时,教师团队设计制作了《庆祝大会的纪念册》。红色的飘带托起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美流苏书写传统文化精气神,在当天在观礼台上赠送给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其他参加观礼的贵宾们。亮相70周年大庆的“金耀蓝”,作为“第零方阵”中的一部分驶过天安门广场;70周年志愿者服务形象系统设计;人民解放军海军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的系列纪念邮资设计;大兴·东方新国门城市形象设计等都在给人们展示着北京印刷学院的新“视”界。
专业建设有了,人才培养有了,平台有了,高水平成果有了,名师有了,社会影响力有了,学科就有了。艺工融合,创意设计,我们的理念是继承与创新。坚持传统特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发展的根脉。面向未来,对于未来,我们需要想象力。.
*转载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ISBN 978-7302580874)
1/梳理出来的水书文字依据水书文字特点再设计新字体
2/梳理出来的八思巴文字依据八思巴文字特点再诗计新字体
3/时尚“毕爷”系列文创设计及应用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