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消费驱动下的苏南乡村景观更新规划*

2021-07-13丁金华徐一丹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塘村苏南景观

丁金华 徐一丹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苏苏州 215011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策略的提出,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乡村的消费环境与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旅游消费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并悄然改变乡村的景观空间。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旅游发展的成熟区域,因其便利的交通、成熟的经济发展和特有的水乡环境,使其率先受到外力的影响,呈现非自发的、异化发展的趋势。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对旅游发展下乡村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区域,注重理论和模型的应用[1]、评估[2]与区域差异[3-4]。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5-8]等方面多有研究,如席建超等[9]对旅游影响下的乡村聚落演变进行了研究;王继庆[10]、马勇[11]、何景明等[12]多关注于乡村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来看,对于旅游消费下的乡村景观研究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的更新策略研究亟待补充。

乡村景观的变迁发展对乡村的经济与可持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紧扣当前背景对苏南乡村的景观进行更新规划,既能营造高效、可持续的乡村景观,又能满足乡村的旅游发展诉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旅游消费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旅游消费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村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历史文化为资源,主要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参与、度假和购物等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可以为乡村带来社会、经济等效益。

在旅游消费发展的推动下,传统乡村公众场所逐渐被消费场所替代,乡村内部原有公共场所因受旅游业开发、乡村自身发展等因素影响,越来越需要被赋予符号并进行经济商业等运作使之能得以延续和重塑。乡村的景观被塑造为消费的情境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或需求。由旅游消费所带来的乡村景观的改变造就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乡村空间结构的乡村景观(表1)。

表1 乡村景观的旅游消费表征

在此背景下,苏南乡村的景观更新规划应该从自然、聚落及人文3方面入手,充分理解乡村景观发展现状,以有效地引导乡村的发展方向,推动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关注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消费驱动下的苏南乡村现状

2.1 乡村性淡出与乡土风貌符号化

乡村是多样景观自然资源的载体,村民在此耕作劳动、田园牧歌,长期的低干扰活动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乡村景观结构。但随着旅游消费的渗透,部分属于乡村的自然景观逐渐被塑造成迎合消费者口味的旅游景点,“小桥流水”的水乡特色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自然空间因符合现代旅游产业的审美价值而被赋予了符号价值。苏南地区拥有大片独特“交错纵横”的水网空间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旅游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使湖泊、河道和湿地被部分填埋,水网肌理遭到破坏,乡村生态系统的平衡也遭到了部分破坏。久而久之,在旅游消费这个概念中,乡村发展变成了一种空间的概念或象征。

2.2 乡村聚落异质化与聚落景观破碎化

旅游消费的发展必然投入大量土地资源。在乡村聚落中,村民自发或被动地将宅基地改造或租给外来企业,将其建设或改造成为旅游的接待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及休憩设施,如农家乐、旅游产品销售站点、宾馆及饭店等。对于乡村聚落的改造引起了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村民居住空间稀释化,村内部分生活空间的土地利用多转向为公共用地。聚落因功能的转变形成了新型的复合空间,即“生产-生活复合空间”与“生产-生态复合空间”,乡村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破碎度增加。

2.3 社会生活异变与乡民边缘化

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持有者,村民理应是乡村发展规划中的主体。但是在乡村开发的过程中,这种主体的地位却逐渐被边缘化。一方面,苏南乡村接纳大量外来游客,使社会空间更加复杂化(表2);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对乡村美好田园生活的追求,企业、政府抑或返乡的青年劳动力等为了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将一切最好的衣、食、住、行服务都提供给了消费者。村民只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对土地资源缺少话语权,悠闲和谐的生活环境逐渐淡化。

表2 苏南乡村旅游地主体构成

3 旅游消费驱动下的苏南乡村景观更新规划

3.1 保留资源原真性,再生乡村田园空间

保留乡村资源的原真性、修复乡村特色公共空间是特色田园空间再生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旅游消费精神趋势的转变,苏南地区的乡村差异性已逐渐减弱,乡村特色田园空间的不断褪色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自然景观密切相关。苏南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水田、沟渠、阡陌、护坡与池塘等犬牙交错[13-14],以其特有的原真风貌为着手点,还原村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风貌,既能保护苏南乡村的自然资源,又可满足村民及游客对于理想田园人居的期待。按照原真乡村景观的逻辑修复乡村特色公共空间,注重对场所精神的重塑对乡村空间发展至关重要。

3.2 激发景观空间结构整合,呈现多维度活力聚居

空间

苏南乡村“枕河而居”的聚落景观在乡村的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组成地位,随着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群体旅游需求的提升,原有的聚落空间已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旅游诉求。盘活水系活力、串联水系环境,对村内道路、水系、民居等进行整体优化,这对实现聚居空间的畅通十分重要;与此同时,要充分拓展水网两岸的公共空间,调整优化水岸的用地布局,以水岸景观为主线向村内聚落渗透绿色空间;最后,拓展各景观要素功能,提取苏南水网乡村的关键要素,利用景观廊道进行要素间的串联,从而激活整体空间的动态性,同时使得串联后的整体斑块具有多维复合性,让游客与消费者有着更加复杂多样的游览体验。

通过整体的整合与拓展,使村际交往的便捷程度和通畅度得到提升,多样化的乡村聚居空间得以保留与更新,在保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了乡村聚落的完整性与多维活力的特征。

3.3 增强主体参与,延续特色人文景观

空间规划应当充分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格局,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竞争力,而苏南乡村的当地村民即是乡村文化中最重要的角色。主体的参与不但影响旅游发展中的村落定位,也是衡量村落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多诉求与多介入的背景下,让村民拥有话语权将在推行乡村景观建设时更有效地形成文化认同感(表3)。

表3 苏南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的景观营造

4 案例应用:昆山市斜塘村景观更新规划

4.1 基地概况与现状

斜塘村位于昆山市周市镇,位于经济与旅游快速发展交织的重要节点,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发展现状与风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村内功能布局受环境影响较大,功能分区较为单一;受外界建筑风貌的开发影响,聚落景观失去了苏南特色。总体而言,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多种影响与缺乏合理规划,形成了当前的空间形态,斜塘村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与特色村落建设的挑战。

因此,如何通过设计更新,在修复生态和环境品质的基础上激活斜塘村内产业发展动力,盘活存量乡村空间,重塑苏南水乡风貌形象,并修复脆弱的社会空间网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是本次规划的核心目标(图1)。

图1 景观更新规划技术路线

4.2 尊重保护基地资源,完善乡村生态基底

4.2.1 保护生态本底

乡村的生态本底乡村发展的保障,生态的稳定是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3],也是乡村生态旅游的标志。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斜塘村内自然肌理未遭到大幅破坏,且村内农田、鱼塘为乡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规划将充分尊重村内的现状风貌,选取保留并合理优化村内自然景观:首先,将基地中部河流的水体引入村庄内,将此前为做农家乐开发而填埋的鱼塘、池塘进行复原与优化,形成完善的苏南水网系统。其次,根据土地利用的类型与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分类,在基地内部划定保护区。最后,规划在尊重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坚持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诉求并存原则,打造彰显生态宜居、自然水美和地域文化的活力旅游村庄。为进一步达到斜塘村景观空间的整体优化,规划在生产、生活、自然串联起来的整体格局上拓展各自的功能,打造具有景观经济价值的4大功能区(图2),即林地缓冲区、农田保护区、风景资源区与水网保育区。

图2 基地自然景观保护分区

4.2.2 构建生态景观廊道

乡村的景观廊道是链接乡、村际的景观网络体系,它有助于斑块之间的联系、物种的连续和能量的波动,对乡村生活的便利、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5-16]。水网、道路、树林等构成了乡村景观廊道的一部分,合理组织村内的路网与水网将提升村内的弹性适应力及对游客的吸引力。

在道路的更新方面,规划将村内的主要游览线路进行改线,为村内农田与林地斑块的扩大争取了一定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村庄内部的道路进行优化升级,扩展人行道宽度,并在两侧建构康体疗养慢行步道、沉浸体验慢行步道与观光多维慢行步道,连接斜塘村各部分旅游景点。保证村内现有景观与绿地的连通度不仅优化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交通道路,同时也增加了游客的滞留时间,从而形成新的生态观光步行模式。

在水系的更新方面,规划在雨水收集和储蓄的基础上扩大鱼塘和湿地的范围,以河道水系作为连接通道建立相对完整的水网体系,从而疏通基地内部保证物质、生态流的畅通(图3);与此同时,扩大两岸植被的数量与面积,与“蓝带”一起构成畅通的生态廊道。积极利用水资源循环系统(图4)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污水、农业发展所形成的废水进行二次利用,在应对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时,能够弹性地响应与恢复,从而增加基地的自适应能力。

图3 基地水资源功能利用分析

图4 基地景观服务设施规划分析

4.3 整合村落聚落风貌,营造乡村多情景空间

4.3.1 统筹聚落景观

乡村的聚落景观极大地影响着乡村的整体风貌。在调研中发现,村落只对新建民居的宅基地面积加以限制,新宅的建设没有原则标准,也不再遵循传承下来的历史经验,村内的聚落景观风格难以统一、结构较为单一。小型经营场所影响聚落景观的节律性,因此对于聚落景观的统筹建设需要进行整体把控,从而控制整体聚落景观风貌。

4.3.2 拓展景观要素功能

要营造乡村的多情景空间,首先应该丰富斜塘村内活动空间的内涵,将活力功能区融入乡村旅游体验的审美价值中,扩展景观要素的功能,使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相互融洽,具备体验、丰富、参与度高等性质(如基地内景观层次丰富的生态浮岛建设,游客可以在亲近水源的同时感受到康体养身、回归自然的乡村风貌)。作为拓展景观要素功能的支撑条件,规划增加各环节在聚落、生产等营建上的配套设施服务(图5),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挖掘斜塘村内景观功能的其他价值(如与周边产业清水湖大闸蟹相呼应,在基地内适当养殖渔业产业,丰富斜塘村的生产要素功能)。

图5 农、旅、文化结合链示意图

4.4 挖掘人文特色,倡导生活化的景观实践

4.4.1 鼓励村民主体参与

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同时也是受益人,村民在宅基地的规划改造中要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部分村民表示,村内的公共空间归政府管制,在旅游建设的过程中被安排布局了标示性的指引牌与小品等,这不但影响了日常生活,而且其主动性参与度也较低。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增强村民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保障其支配权,实现良性互动,使村庄在旅游建设中健康、稳续地发展。

4.4.2 传承发展本土文化景观

在本土景观营造上要提取斜塘村文化特色,即自然亲土性与历史传承性。通过感受当地的城隍示范点了解斜塘村悠久的历史文脉,将乡土人文景观进行互动参与式营造,根据乡土农事活动、民俗节气规划景观,合理增加乡土景观的互动参与度,由单一的观赏景观向“观赏—体验”景观功能转变(表4)。

表4 体现乡村人文价值的旅游消费业态

规划采用生态“美”村、人才“兴”村、产业“旺”村与文化“淳”村的农旅产业链规划方向(图7)。在文化方面,提取斜塘村五百年历史的城隍潭景观节点,以及修建本地村民敬仰的蔚村纪念馆。这些具有历史性景点的设立不仅丰富当地人文环境,也将吸引消费者,并使其对斜塘村的历史文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5 结语

苏南乡村旅游消费热潮的兴起侧面反映了当代人们对于山水田园的理想化追求以及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一味顺应城市偏好进行建设将为乡村景观带来异质化、符号化和同质化等问题。旅游消费的介入对乡村景观产生了多样复杂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保持乡村的“乡村性”将为乡村的可持续与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竞争。文章以昆山市斜塘村为例,紧紧扣住乡村的地域特色与资源条件,在自然、聚落及人文景观上因地制宜提出相关更新规划策略,以促进村内资源流通、保障弹性适应力、恢复乡村性,促进乡村景观在旅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塘村苏南景观
苏南年俗亦动人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灯塘村(外一首)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苏南傩面具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