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性心衰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2021-07-13易定锋杨德辉

关键词:瓣膜房颤心衰

易定锋,杨德辉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03)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与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和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改善,其发生率不断增加。心房颤动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也是心血管诊疗过程中一大挑战。心衰患者预后差,并且经常反复再入院,生活质量差,对患者本人及社会均造成严重负担。研究表明房颤是慢性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的影响因素[1]。因此,如果在慢性心衰患者中,能够早期预测房颤的发生,早期评估,将会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慢性心衰病人的死亡率。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检测外周血循环中红细胞大小不一的一项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红细胞大小的变异性越大。可以用数学公式来量化:红细胞体积的标准差除以平均红细胞体积再乘以100%,以百分数表示最终结果,正常值范围一般为 11.5%~14.5%[2]。近年来,关于RDW与心衰及房颤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3]。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慢性心衰患者中,RDW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慢性心衰患者中,RDW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226例。根据其是否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分为房颤组86例和对照组140例。排除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输血史、风湿性心脏病及人工瓣膜置换或修补术、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分析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吸烟史、脑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入选患者均在24h内采用迈瑞BC-6800全血细胞分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记录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红细胞(RBC)、RDW、血红蛋白(HB)、并计算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迈瑞BS—2000生化检测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SCr)、尿酸(UA)、尿素氮(BUN)、葡萄糖(Glu)、高敏肌钙蛋白(hscTnT)。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 25.0版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慢性心衰患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并以ROC工作曲线分析RDW对慢性心衰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预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LAD、高血压史、TG、R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房颤组及对照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房颤为因变量,以LAD、TG、高血压史、RDW为自变量,结果显示LAD(OR值1.117,95%CI 1.064~1.172,P<0.001)及RDW(OR值2.009,95%CI 1.438~2.806,P<0.001)是慢性心衰患者发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因子,见表2。

表2 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预测因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ROC工作曲线RDW的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57(P<0.001,95%CI 0.694~0.820),最佳诊断临界为13.45%,诊断慢性心衰患者发生非瓣膜性房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9%和71.4%。见图1。

图1 RDW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发生非瓣膜病房颤的ROC曲线

3 讨论

RDW作为炎性因子的一种,其水平变化可以反映心衰和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住院期间RDW及住院期间RDW变化的差值,与心衰患者的预后及住院时间相关[4]。而在关于RDW与房颤的研究中,Liu[5]等人通过一项横断面研究,包括133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01名健康对照组,发现RDW可作为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Adamsson Eryd[6]等人通过对正常人群平均13.6年的随访,证实RDW高的受试者出现房颤的风险明显增加。并且随访研究发现RDW值是CHADS2和CHA2DS2-VASc的独立预测因子[14]。在高血压人群中,RDW与房颤节律的存在有关,维持高血压患者窦性心律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主要针对在慢性心衰这一特殊人群中中,RDW与房颤发生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心衰这一特殊人群中,房颤组较对照组的RDW升高,且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排除相关危险因素后显示RDW的OR值为2.009(95%CI 1.438~2.806),说明RDW与慢性心衰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独立相关,RDW是房颤发生的预测因子。并且RDW预测房颤发生的ROC工作曲线中得出最佳临界值为13.45%,当RDW>13.45%,其预测房颤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9%和71.4%,说明RDW可以作为一种临床指标去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合并房颤的发生。RDW相较于NT-proBNP价廉易获取,在基层医院亦可广泛开展。因此,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中,对RDW高的病人需要密切检测房颤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治疗,从而可能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RDW与房颤患者联系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第一种观点认为房颤的致病因素同样地可能损害红细胞生成,从而导致RDW升高[7]。炎症因子可以促进房颤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可以导致红细胞体积离散度增加[3]。第二种观点认为RDW值的升高可能触发或加剧房颤的发展[8],例如红细胞体积的巨大变化与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的增加有关,而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的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导致房颤的发生[9-11]。本研究是单样本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少,其结论仍需多中心实验研究来证实。

猜你喜欢

瓣膜房颤心衰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烂”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