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伤患者血清CRP、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2021-07-13安远华
刘 勋,汪 洋,安远华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攀枝花 6170067)
毒蛇咬伤是由毒蛇咬破人体皮肤,毒液侵入人体,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的一类急症,是常见的热带及亚热带疾病[1]。炎症反应是蛇咬伤发病机制的热门话题,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属急性时相反应物质,与炎症或组织损伤程度相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蛇伤变化[2]。蛇毒中的类凝血酶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引发皮下出血,严重者甚至出现脑出血,因此临床中对于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及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3]。我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地处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生存有大量毒蛇,每年被蛇咬伤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本研究对来我院就诊患者的CRP及凝血功能进行分析,探究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以期为毒蛇咬伤的发病及救治提供一定的研究及治疗思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被毒蛇咬伤的患者157例,男83例,女74例,平均年龄为(41.13±5.67)岁。纳入标准:①明确为蛇咬伤,局部周围有红肿,伤口剧痛,甚至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并经实验室指标证实;②年龄>18岁;③发病时间在48h内。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或严重心血管病史患者;②肝功能原发性损害;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近6个月内服用过抗凝药物;④。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4]分成轻型组(n=99例)、重型组(n=31例)、危重型组(n=27例),轻型组男51例,女48例,平均年龄为(41.35±5.2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38例,大学及以上31例;重型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1.01±5.1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12例,大学及以上9例;危重型组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0.46±5.4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8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观察指标(1)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所有患者入院后,采外周静脉血3mL,离心分离取上层血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变化;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2)凝血功能比较: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3mL,进行离心后分离出血浆,应用日本希斯美康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试剂盒由上海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公司提供,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序进行操作。(3)肝功能: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分离得上层血清,采用博科BK-80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4)肾功能: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分离得上层血清,采用迈瑞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S-200检测血清中得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炎性因子水平、凝血功能指标、肝肾功能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的相关性采用Spesrma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CRP、WBC、IL-6比较三组患者的CRP、WBC、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组患者的CRP、WBC、IL-6水平高于轻型组及重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CRP、WBC、IL-6比较
2.2 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高于轻型组及重型组,FIB水平低于轻型组及重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
2.3 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肝、肾功能比较三组患者的ALT、AST、Cr、BU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组患者的ALT、AST、Cr、BUN水平高于轻型组及重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肝、肾功能比较
2.4 CRP、WBC、IL-6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患者的CRP、WBC、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果见表4。
表4 CRP、WBC、IL-6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2.5 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患者的PT、APTT、T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FIB水平与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果见表5。
表5 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2.6 肝、肾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患者的ALT、AST、Cr、BUN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果见表6。
表6 肝、肾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3 讨论
我国有毒蛇50多种,每年毒蛇咬伤达10万人次,我市属亚热带河谷气候,植被生长茂盛,适合蛇类生长繁殖,每年被毒蛇咬伤患者达百余人[5]。被咬后患者通常出现肢体肿胀、水疱,肢体麻木视力模糊等症状,而严重者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引发心、肺等脏器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预后较差[6]。有研究表明[7]炎症反应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CRP是由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较低,而在感染、组织损伤时,其水平迅速升高。而IL-6是参与免疫调节和炎性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能影响B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同时能促进CRP的合成[8]。WBC是炎症及组织损伤常用的具有好敏感性的指标,且方便快捷,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9]。本研究中,三组间的CRP、WBC、IL-6水平有差异,且危重型组患者的CRP、WBC、IL-6水平高于轻型组及重型组,同时CRP、WBC、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提示随中毒程度加重,患者的炎症反应越严重,CRP、WBC、IL-6水平越高。患者被蛇咬伤后,组织细胞受损,刺激机体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释放大量IL-6及TNF-α,并诱导CRP合成,随着中毒程度加重,持续诱导CRP合成,产生高水平CRP[10-11]。因而在患者入院初期就应对患者CRP、WBC、IL-6水平进行监控,从而有利于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蛇咬伤患者生理状态紊乱,常并发凝血系统紊乱,严重者甚至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样综合征[12]。PT、APTT、TT、FIB是临床上诊断检测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能反应机体凝血紊乱程度[13]。本研究中,三组间的PT、APTT、TT、FIB水平有差异,且危重型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高于轻型组及重型组,FIB水平低于轻型组及重型组,同时患者的PT、APTT、T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FIB水平与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说明随患者病情加重,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蛇毒中的类凝血酶、纤溶酶等毒性物质进入血液中,使促凝血因子增多,FIB消耗为纤维蛋白,导致PT、APTT、TT增高,FIB含量降低,同时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且随中毒情况加重,患者出凝血系统平衡状态被完全,伤口出血更严重,甚至会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4-15]。因此在治疗时,不仅要输注成分血,更要及时矫正出凝血系统平衡紊乱情况,从而改善预后。
肝脏是机体的重要的解毒的器官,当中毒较为严重时会引起肝细胞的实质性损伤,同时会加重肝脏负担,ALT、AST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标[16]。而肾脏是排泄蛇毒的另一条途径,蛇毒会引起肾小管细胞的变性及溶解,损伤肾小球,甚至引起急性肾衰竭[17]。三组间的ALT、AST、Cr、BUN水平比较有差异,危重型组患者的ALT、AST、Cr、BUN水平高于轻型组及重型组,同时患者的ALT、AST、Cr、BUN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蛇咬伤患者病情越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越严重。蛇毒中的凝血素会使血管凝固,导致肝、肾处于缺血状态,且随患者中毒情况加重,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会引起肝、肾功能障碍,因而对于存在肝肾功能指标异常患者,因予以针对性治疗,避免造成严重后果[18]。
综上所述,蛇咬伤患者普遍存在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情况,CRP水平、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指标对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