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7-13计丽华
计丽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脏介入导管室,新疆 阿克苏)
0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治疗心脏疾病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心脏介入术[1]。护理工作对手术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心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逐渐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护理安全这一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2]。心脏介入手术的前提是患者的体征状态良好,手术的预期效果也与此有关。本文即对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90 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为2018 年7 月至2020 年12 月。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21,最小年龄56 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64.6±9.7)岁;最短病程4 年,最长病程12 年,平均(5.6±1.5)年。手术方式包含20 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13 例人工起搏器植入,12 例射频消融。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20,最小年龄55 岁,最大年龄为75 岁,平均(65.2±10.3)岁;最短病程4 年,最长病程11 年,平均(5.7±1.3)年。手术方式包含20 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13 例人工起搏器植入,12 例射频消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进行介入手术;②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依从性低;②有其他方面重大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
1.3.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3.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术前与患者积极沟通,纾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对患者表示理解,多进行鼓励,提高患者依从性;②肢体训练:术前督促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训练,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加速患者康复[3,4]。
1.3.2.2 术中护理
使用水化疗法加速造影剂代谢,减轻肝肾负担,降低造影剂毒副作用。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做好相关工作的准备,保证手术流畅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本身风险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保持对患者的鼓励。
1.3.2.3 术后护理
①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如遇异常,及时联系医生处理;②术侧肢体制动:用约束带固定术侧肢体,15min 观察1 次,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护理时做好记录,为后续的护理和治疗做好准备;③拔管护理:拔管过程要做好全面护理的准备工作,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和止血情况;④卧床与活动时间:拔管前后2h 如果患者没有出现出血或血肿的情况,则可以让患者取平卧位,制定术侧肢体,适当活动对侧肢体,间断按摩下肢,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则严禁按摩。术后8h 协助患者翻身,术后12h 协助患者下床活动[6-8]。
1.4 观察指标
包括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三个方面。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33%和97.78%;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7.78%和95.56%,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围手术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7% 和2.22%,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目前在治疗心脏疾病时,较常使用的是心脏介入术。心脏介入是一种新型技术,主要指对体表血管进行穿刺,在数字减影连续投照下将心脏导管送入,采用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确诊并治疗心脏病。实施介入手术时,医师可直观了解患者血管血流状态,充分利用导管,从而完成手术。心脏介入手术术式不唯一,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等,具体要根据病因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创伤小,治疗时间短,治疗效果好,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即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高[9]。有效的护理工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没有相关了解,如果治疗在短期内没有效果,很可能使患者失去信心。尤其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负面情绪较严重,当然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受疾病的影响也更大。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情绪波动情况和病情变化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使患者能够更快康复[10]。加强对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安全工作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为患者提供病患管理、心导室管理等,建立心导室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在护理制度的管控之下,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意识,提升促进手术成功率,改善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通过病患管理,改善患者心理,舒缓患者紧张的心情,侧面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安全管理的护理模式指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围手术期护理方式进行调整,帮助患者度过高危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安全护理管理在降低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风险指数、提高康复效果方面效果显著。相比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心脏介入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治疗见效快,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依从性更强,治疗效果更有保证。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应用护理安全管理可以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护理安全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下心脏介入患者具有类似的手术成功率,由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均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护理安全管理的观察组指标更理想。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比常规护理管理更高,非常值得同行进行有效研究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