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噎食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1-07-13吕淑芬
吕淑芬
(内蒙古通辽市安康医院精神科三疗区,内蒙古 通辽)
0 引言
噎食是指在进食过程中因吞咽困难或未经充分咀嚼便下咽,导致食物卡在咽喉部或食道的第一狭窄处,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危及生命[1]。精神疾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导致吞咽肌肉不协调,而易发生噎食[2]。由于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自主的管理能力,发生噎食引起死亡的风险较高。一旦发生噎食,不仅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痛苦,还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给医院带来不良影响,故做好噎食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了解精神科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从根本上规避风险因素的影响,对于降低噎食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2015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收治的32 例(32 例次)噎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噎食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为精神科防控噎食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本院精神科32 例(32例次)噎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美国,第4 版)》中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3];年龄≥18 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年龄<18 岁;临床资料不完整。本组案例男18 例,女14 例;年龄20-89 岁,平均(59.52±4.82)岁;所患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25 例,癫痫性精神病3 例,老年痴呆2例,双相情感障碍1 例,人格和行为障碍1 例;病程1-42年,平均(21.25±3.42)年。
1.2 方法
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自制患者资料调查表,采用查阅病历并辅助访谈方式收集以下资料:①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②病史:临床诊断及分型、首发年龄、病程、用药史、治疗方案、既往史、精神病家族史、入院时间等;③生理情况;④伴随躯体疾病;⑤噎食发生的具体情况等。对所有的研究对象根据调查表详细逐项记录相关内容,最终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回归性分析与统计。
1.3 观察指标
对噎食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40岁、41-50 岁、51-60 岁、>60 岁)、病程(<5 年、5-10 年、>10 年)、生理情况(牙齿健全、牙齿脱落)、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否伴有躯体疾病6 项指标[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多组间对比采用方差分析,以F 值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噎食发生率在性别、年龄、病程3 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情况、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躯体疾病3 项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精神病患者噎食发生原因分析(n=32)
3 讨论
3.1 精神科患者噎食发生原因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32 例精神科发生噎食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病程中,噎食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脱落、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伴随躯体疾病患者噎食发生率分别高于牙齿健全、未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无躯体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牙齿脱落、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伴随躯体疾病是精神科患者发生噎食的主要原因。
现对具体原因分析如下,①性别:在32 例噎食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为56.25%,女性所占比例为43.75%,虽男性构成比较高,但与女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无法说明性别会对噎食的发生造成差异。②年龄:本研究中噎食发生的年龄位于20-89 岁,其中≤40 岁占21.88%,41-50 岁占25.00%,51-60 岁占25.00%,>60 岁占28.1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噎食的发生与年龄并非呈现正比关系。③病程:在不同的病程中,噎食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噎食与精神病病程的长短无直接关系。④生理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牙齿脱落所占比例为84.38%,高于牙齿健全的15.63%(P<0.05),提示牙齿脱落是噎食发生的原因。牙齿脱落会对食物的充分咀嚼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增加事物阻塞咽喉的风险;加之牙齿脱落多见于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生理机能下降,消化功能及神经反射性功能均有所下降,唾液的分泌有所减少,故会增加噎食发生风险[5]。⑤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发生椎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且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发生率也会增加,而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会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食道括约肌麻痹、吞咽反应迟钝,同时还会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而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噎食风险[6]。⑥伴随的躯体疾病会导致整体机能的下降,同时还会与精神障碍产生协同作用,显著提高噎食风险。
3.2 针对噎食原因采取的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①针对牙齿脱落:加强对患者进食的监督,协助患者完成进食活动,并于进食后检查患者口腔情况,确保呼吸道通畅;选取软质易咀嚼食物,避免进食粗纤维、干硬、黏性高的食物[7]。②针对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加强对患者呛咳、发音不清、流涎等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向医师汇报,遵医嘱结合患者的病情使用拮抗剂、减少药物剂量、更换药物;同时需动态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必要时可专人喂食或予鼻饲。③针对伴随躯体疾病:积极进行伴随躯体疾病的治疗,并做好相应的护理,从而有效控制疾病发展,改善患者的躯体状况,减少对进食的影响[8]。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规避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有效降低噎食风险,为患者的安全提供多一份保障。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出以下经验:①除上述的护理干预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日常沟通,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创建良好的护患沟通氛围,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②加强对“三无”精神病患者噎食的风险评估及护理:安排护理人员专人负责该患者的进餐,提醒患者细嚼慢咽、缓慢进食,密切关注有无噎食情况的发生,对大口进食者加以制止,并限制其进食幅度和进食量等;结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与社会支持,帮助患者解决食宿问题,准备丰富多样的食谱;定期组织患者进行工娱活动,主动提供生活技能训练,如让患者在医院小卖部轮流做销售员学习卖东西、开发园地以学会种菜、种花等;每日让该类患者与其他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1h,加强病友之间的互相配合与帮助。
综上所述,牙齿脱落、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伴随躯体疾病是精神科患者噎食的主要原因,故需针对原因提出护理对策以减少牙齿脱落、抗精神病药物、躯体疾病对进食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躯体状况,降低噎食风险,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