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室外商业街街道空间尺度的设计研究

2021-07-13李盛尧李相龙

有色金属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商业街购物中心尺度

李 昊,李盛尧,李相龙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 言

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提到商业建筑。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是购物中心、商业街等词汇。

作为建筑师,我们被中国高速发展的浪潮推着马不停蹄地向前赶。在今天的中国,做过商业项目的建筑师,或多或少都涉足过大商(Shopping Mall)和商业街(Conmercial Street)的设计。而真正回过头追溯商业项目起源的人,寥寥无几。

以商业街项目为例,如今的设计手法之成熟、可参考项目之多,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追本溯源的基础研究,从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上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如何将现成的设计手段运用得当,如何保证参考借鉴,而不是抄袭,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过程。

1 现代商业街的认知

如今,建筑师所设计的商业街其实是特指街区型购物中心。那么,那些传统的由于人们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所形成的商业街又是什么呢?其实,它们准确的定义应该是——零售业聚集区。

为了区别零售业聚集区和现代商业街,需要对商业建筑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18世纪和19世纪,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零售市场从室外转入室内,零售业的临时性改变了(例如,米兰风雨街廊)。

20世纪,亨利·福特开创了汽车的大批量生产线生产,催生了现代购物中心。1950的Northgate购物中心标志着现代购物中心诞生。

现代购物中心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直至今天,购物中心的设计仍然基于上个世纪所取得的经验,只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多了更多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偏向个性化、主题化的定制。

该文研究对象——世博园园艺广场升级改造项目属于街区型商业,见图1。对商业街的精准认知,可以一开始就杜绝项目的设计偏差。

图1 世博园园艺广场升级改造项目夜景鸟瞰图Fig.1 Aerial view of the night scene of the landscaping and upgrading project in the plaza of garden art in Expo Park

2 街道尺度研究

2.1 街道空间感受

街道空间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因素,商业街的理想氛围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商业街设计尺度的把握原则应“以人为本”。

商业街道应当拥有适宜的尺度,研究商业街的尺度,需回归根本,对一些传统的零售业聚集区的街道进行研究,见图2。这些街道经过时光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呈现出了一个最终形态,并一直保存到今天。通过分析图,可大胆总结并得出结论:街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基本都在1:1~2:1之间,宽度控制在6~18 m内,长度控制在200~500 m之间,注重为步行者提供舒适的步行感受。而现代商业街的街道尺度亦是如此。

图2 历史街区尺度分析图Fig.2 Scale analyses of historical blocks

2.2 街区形态选择

关于商业街形态研究的著作非常得多。有些形态总结的非常得时髦。如树形街区、港湾形街区、卫星街区等。

其实,这些定义都是通过特殊项目具体化以后的概括。总得来说,商业街形态比较简单,主要有:直线型、折线形、曲线型几种。前文所述的形态只是这三种基本形态的变形亦或是混合。根据用地情况熟练运用这三种基本形态,就能组合出设计者想要的目标形态。

世博园艺术广场升级改造项目用地狭长,因此,在设计时,着重选择直线型或微折线型街区进行研究。

2.2.1 直线型街道

街道由直线空间组成,尽头没有建筑,人的视线可以一览无余,见图3。这样的街道优点是空间整齐,而缺点是空间单调,缺少吸引力。

图3 直线型街道分析图Fig.3 Analysis figure of a straight-line street

2.2.2 直线对景型街道

街道由直线空间组成,尽头有作为对景的建筑,人的视线自然形成围合感,见图4。相比纯直线街道,其空间相对丰富,端头的建筑让街道更具吸引力。

图4 直线对景型街道分析图Fig.4 Analysis figure of a view-sighting straight-line street

2.2.3 折线对景街道

街道由折线空间组成,人的视线会看到更多建筑的主立面,见图5。同时街道的曲折能延伸空间感。相比前两种街道形式,折线对景型街道空间变化多样、丰富,趣味性更强。因此选择折线对景型街道对于本项目来说是适宜的。

图5 折线对景型街道分析图Fig.5 Analysis figure of a view-sighting broken-line street

2.3 街道尺度的合理选择

2.3.1 街道尺度选择

前文对街道长度的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人们可以接受的最大步行距离在300~500 m范围内。相对于实际距离,商业街设计中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如何缩短人的感觉距离和如何创造适宜的宽度是目标项目研究中的重点。

医学研究揭示,人的视力在500~1 000 m的距离内能分辨出人群;100 m左右可以看见人群的活动;70~100 m可以基本分辨具体的人的性别、年龄,正在做的事情;30 m可以看清人的面部特征;20~25 m可以辨别人的表情、心情等。

基于人的生理特性,在确定本项目街道尺度时,可以参考以下策略:①使道路稍作曲折,空间更加紧凑,距离不一目了然;②使步行的路程被划分为若干阶段,增加空间节点,把人们的关注点放在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的过程,而不是整个街区的距离有多长;③采用小空间穿插,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连续与对比。见图6。

图6 世博园艺术广场升级改造项目街道尺度分析图Fig.6 Street scale analysis of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 of the Art Plaza in Expo Park

2.3.2 节点广场尺度选择

人的视力范围在0~100 m的距离内称为社会性视域,在这个范围内,如果人们看不到空间,就不会去使用它。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人为地将长街道用节点广场分开时,一定要结合室内外的商业活动,将几种社会性视域组合在一起。

如何控制广场的尺度,亦是项目决胜的关键。在该项目节点广场设计时,运用了一下策略:根据广场性质、活动内容、视线距离、周边建筑高度综合判断广场的尺度。当然广场的尺度不能无限大,亦不能无限小,我们需要一个中性值来进行控制。这里需要一个修正理论来指导广场设计。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提出,25 m左右的空间是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在该项目节点广场尺度设计时,运用25 m这一中性值来对广场尺度进行修正,见图5。

值得重点注意的是,街区型商业的节点广场,在入口节点和中央节点要进行特殊加大处理,保证其能缓冲峰值人流、承载重要室外活动,亦能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起到应急场所作用。在项目日常运营中,两重要节点间还会产生引力效应,将人流引向街区的纵深处。

3 结 语

纵观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目前人气最高的购物中心基本都采用了街区的形式,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京蓝色港湾购物中心等。可见,相比大商,人们更愿意选择空间趣味性更强的街区型商业进行购物。

在世博园艺术广场升级改造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商业街演化史的梳理,明确了对室外商业街概念的认识。再经过对著名历史商业街(零售业聚集区)和成功街区型商业的街道尺度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关于室外商业街尺度的设计策略,可供同行参考。

时至今日,仍然有这么一波建筑工作者,专注于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伴随着在生活方式不断转变升级的档口,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商业街区诞生。

猜你喜欢

商业街购物中心尺度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完美小店
北京荟聚购物中心童乐荟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李晶晶作品
今非昔比的商业街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
室外雕塑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