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的闽南:海丝文化背景中的新编歌仔戏《侨批》

2021-07-12李燕琼

艺苑 2021年2期

李燕琼

摘 要: 歌仔戏《侨批》是以闽南民间故事为基底而构建的文本,其所择取的题材不仅塑造了闽南人敢拼敢闯、奉亲当责任、英雄无畏、重信重诺等形象,而且凸显了侨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开拓者和建设者记录凭证的重要作用。这出剧目是曾学文编剧多重思量后的产物,他通过将“侨批”作为联结海内外人民情谊的关键纳入民族文化的叙事链条中,并借由与时代精神产生对话来推进对剧目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凭借对剧本人物形象设计的考虑,既为闽派戏剧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切入口,也为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海丝文化;歌仔戏;侨批;文化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一、《侨批》的海丝文化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点是对外交流,而歌仔戏《侨批》中所展现的闽南侨批,其最初产生的緣由也是为了传达海外孤客与侨眷之间的近况信息,是二者沟通交流的纽带。《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评述《侨批》的题材时说:“该剧题材具有独一性和世界性。今天大力推广一带一路,除了其独一性之外,还有世界性。”[1]36-42这意味着侨批除了是海外打拼者和国内留守亲眷之间联系讯息的方式,也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来往与交流的桥梁。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还是中外国家友好往来的‘和平对话之路”[2]360-370。而闽南侨批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海外打拼者将所获得的钱财汇给家人或其他眷属;另一方面也是华侨与其眷属之间表达浓浓的亲情、获得精神上补给的方式。

了解侨批,除了认识到其所具有的交流联系作用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立足点一致以外,还应考虑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闽南。侨批是这一文化空间下的产物之一,它是闽南地区的海外打拼者与留守闽南的家眷的连接物,是“海外闽南”和“在地闽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精神传递。[3]79-82除了侨批这一物象所具有的别样作用之外,歌仔戏《侨批》中所塑造的黄日兴这一人物既是侨批的携带者,也是一个摆渡人,他起着将海外孤单奋斗者与他们家眷联系起来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所展现的亦是这种连接作用,它联系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正是这样的联系与沟通,让笔者思索如何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语境中探寻闽南形象所具有的多元特征、所呈现的闽南精神,以及与现实意义交织后“侨批”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从而研究考辩《侨批》这一出歌仔戏所塑造的闽南群像与表现的民族文化精神。正如福柯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在于“讲述故事的年代”。因此,笔者将从海丝文化的时代语境出发去阐述歌仔戏《侨批》所塑造的闽南形象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二、闽南多元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一)敢拼敢闯的勇者形象

在闽南民间流传着一首人人熟知的歌曲《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形象地表现了闽南人为了生活和生存敢拼敢闯的精神特质,歌仔戏《侨批》中塑造了众多这类人物形象。首先是为了赚足聘金而选择下南洋的黄日兴。黄日兴起初是一名表演布袋戏的民间艺人,面对娶妻钱财不足的生活现状,他听信了客头口中所构造的南洋“乌托邦”美景,最后不听如意的劝阻选择跟随船只下南洋。黄日兴这种敢拼敢闯的个性特征与其他之前下南洋的闽南人一致。去南洋路途遥远,前路艰险未知,而选择去异国他乡打拼事业是需要勇气和拼劲的。除了黄日兴之外,《侨批》的故事中还有大量为了生活选择下南洋的闽南人。其中有已经离家六年、音讯全无的阿昆,他年轻时到南洋打拼,但因为在矿山工作时间较长、严重危害了身体健康,最终打拼无果,在异乡去世。阿祥、阿福、山水、永贤等人亦是为了家庭生计才冒险来到南洋,他们在南洋的生活并不如意,所吃食物是晒干了的山鼠,所攒的银两全是为了能够带回家改善家中的生活状况。出外谋生着实不易,敢于拼搏、敢于闯荡的闽南人最终给家乡带来了新的生机:“可以看见侨批给侨乡带来的变化。招治头插春仔花,喜气洋洋地上来。阿火妻等几个女人捧着红龟糕、红柑、凤梨和带叶子缠着红绳的菜头从另一边上来。”[4]51-63家乡的新变化和亲眷的新装扮直接得益于黄日兴带回的侨批,间接则暗含了这些敢拼敢闯的闽南勇者的努力有了可喜的结果。

闽南地区起初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但由于收效慢、收入微薄,导致了许多闽南人民家庭生活贫苦。为了家人生存和家庭生计,许多青壮年选择下海经商,希冀通过自身在海外的拼搏努力可以改善家庭生活窘困的现状。闽南人去海外打拼的足迹遍布东南亚、东北亚、印度洋等广大地区,这些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所途径的国家和地区有着重合之处,由此可知,闽南人在下南洋打拼事业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丝经济贸易和文化传播,而华侨所寄回的侨批则促进了闽南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庶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吸纳优秀的中原文化,同时也能大量地吸收来自海外的诸多文化,从而造就了福建文化的多元性。”[5]5-7

(二)“血汉”的英雄形象

歌仔戏《侨批》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与传统意义上闽南民间故事所描绘的有些区别,虽然他们的名字并非都为人所熟知,但他们的精神却为人所称道。歌仔戏《侨批》中最具有英雄意味的两个人物分别是黄日兴和阿祥。在故事发展的脉络中,阿祥最先展露出英雄的一面。当黄日兴被骗到南洋矿场当“猪仔”时,他几度想要逃跑,是阿祥安抚他,并提出“为大家”的条件,最后舍身取义地帮助他逃回闽南。其中,阿祥选择帮助黄日兴所提出的前提条件并非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是从身边的工友以及同乡的角度出发,想他们之所想,提出他们内心的真正诉求——传信达情。这份为大家着想的侠义情谊令人动容。为帮助黄日兴离开,阿祥以自身为诱饵,吸引洋人的注意,最终以死成全了黄日兴的逃离,也让黄日兴成功地带着矿友们的信件和银钱回乡。正是阿祥英勇就义的英雄行为成就了侨批的开端,也让侨工们的奋斗拼搏有了新的寄托和动力。

黄日兴的英雄形象体现在他不畏海上风险、不断来往于南洋和闽南两地为华侨和侨眷们传递侨批。黄日兴在阿祥和其他侨工的帮助下回到闽南,他逃离的初心是为了能够回乡娶如意,谁知他回来时,如意却早已因家庭贫困而被迫嫁给他人。虽伤心至极,但他依旧按照侨友们的嘱托将侨批一一送到各家亲眷手中,当这些侨亲得知自己的丈夫、儿子还幸存时,他们寄希望于黄日兴,希望他能够替他们给侨工们带去回信。南洋路途艰险,未知因素较多,黄日兴最初有所犹豫,但面对这些侨亲们的再三恳求,他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再次踏上下南洋的路途。其中有一次黄日兴在返回途中遇到海难,侨工们所寄的侨批几乎都沉入了大海。海浪无情,人有情,黄日兴不顾自身安危,坚持为侨亲们送信的侠义行为展现的便是为乡为亲、英勇无畏、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

黄日兴和阿祥这两位英雄形象所呈现的不仅是他們个人的精神品质,而且承载了闽南人民的生活寄托。他们作为侨批事业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既实现了华侨与侨眷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在传递侨批的过程中将“海外闽南”与“本土闽南” 紧密联系。而侨批发展到最后不但促进了海内外闽南人民之间的沟通,而且也密切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职是之故,歌仔戏《侨批》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才更具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三)奉亲当责任的形象

闽南地区家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忠孝传家”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忠诚于国家、孝敬父母是闽南人民责任担当的最直接表现。在歌仔戏《侨批》这一剧目中所塑造的下南洋“血汉”形象背后都饱含着对家庭的柔情与担当。不论是为了能够赚取聘金建设自己小家的黄日兴,还是为了能够改善自己家庭生活条件的阿祥、阿福、阿昆、永贤等人,他们都是以家为出发点,家是他们在外拼搏的精神寄托。他们在外打拼事业,不畏艰苦、不怕危险,因为他们相信家乡有亲眷在守望,等待他们衣锦还乡。从剧目表演者不同语言表达的内容可知,闽南人下南洋打拼的动力是为了能够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奉养长辈、照顾妻儿。为了家庭,他们跨越山水,到陌生的环境谋生,即使在外生活不易,吃穿用度都无法齐全,但他们依旧坚持着。歌仔戏《侨批》将不同性格特征的闽南人心中对家共同的信念表现出来,表现了他们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侨批将在外打拼的闽南人对家的思念带回来,并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银信也捎回来,这不仅向留守在家的亲眷传递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最初离开时所许下的承诺。侨批所传递的不单单是信件和钱财,更是一种对家的担当和责任,展现了闽南人心中的家国情怀。“在无数‘侨批里,最让我感动的是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寄钱回家奉亲养家是中国男人的责任以及对家的承诺。”[6]48-50正是这份对家的责任使得这些背井离乡的华工形象愈加具象和立体。此外,还有内隐的同乡情和同胞情。这份特殊情感体现在剧本所描绘的众多人物身上,如重情义而舍身的阿祥、重恩情而选择成为传送银信的“水客”和重承诺而变卖家产偿还乡亲银信的黄日兴、重人情而选择原谅丢失银信的黄日兴的众乡亲等。

(四)重信重义的形象

黄日兴遇到海难、丢失了华侨们寄回的侨批时,他想的是怎样去弥补乡亲们所丢失的银信,此刻他所看重的是对乡亲的承诺和诚信。曾学文在创作这一出剧目时曾说:“在《侨批》中,我将平日里感受到的闽南人那种爱、义、恩、情、孝、俭、诺、拼融入到戏里之中,将浓浓的情,深深地意化为情节,我想让人们看到,闽南人是何等地重情义,是怎么样的一种‘血汉性格。”[6]48-50黄日兴作为“水客”,他往来于南洋和家乡之间,这期间路途遥远,风险未知,但正是他这种不怕危险、致力于将华侨银信带回乡的精神品质使得乡亲们与华侨之间有了沟通和联系的机会,这是一种大义。“水客”这一形象的刻画就如“侨批”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一般,它依托自身的人物内蕴影射闽南人重信义、重情义的性格特征,这更展现出国人对承诺、信义的重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体现。

三、历史印记与时代文化交织

首先,从歌仔戏《侨批》故事的关键事件“下南洋”和剧名“侨批”两者切入思考。闽南人的命运与南洋的联系大约自19世纪末就已开始,彼时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闽南人下南洋的歌谣,其中以《过番歌》尤为深入人心。闽南各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有些地方山多地少,生活极为贫困,所以为了能够养家糊口,不少闽南人选择下南洋的道路。正是闽南和南洋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引发曾学文的思考,因而选择联结闽南和南洋两地情谊的载体——侨批进行创作。侨批除了有沟通双方的作用,而且它本身承载了许多闽南人的情感记忆和文化符号,这一点增加了它的精神重量和内涵底蕴。曾学文表示:“侨批是一家人活下去的生活来源,侨批是一家人日思夜想的希望,那薄薄的信纸是何等的重量。”[6]48-50这重量主要体现在侨批是闽南历史发展进程的记录者以及精神文化的传承者。

其次, 借由对历史语境的把握去探寻背后存在的文化精神,这也是促成饱满的人物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侨批》这一戏剧中,除了侨批本身的内涵之外,它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才是引发剧作家塑造人物的动力和缘由。“在中国文化的价值谱系中,家的核心与观念一直稳固地环绕在普通大众周围,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家依旧是维系所有中国人的地方。”[6]48-50也正是因为有家的牵引、国的召唤,剧本中人物重信义、守诺言的精神特质才能得到凸显。这一历史文化纵深感在高甲戏《大稻埕》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中也得到了显现。林天来在面对民族危机和家族存亡的时刻毅然选择放弃自我坚守对家人和乡亲们的承诺。守护家园,舍身忘我,不仅是家的力量,也是国之精神。重视“家文化”“家观念”“家国情怀”是闽南人出外漂泊所坚定的内心信念,因为有“家”这一具象符号的存在,闽南地区出外拼搏的人都明确自身的归属和坚守的信念。如邵江海坚守对家乡戏曲的传承、阿搭嫂坚定对乡亲近邻的友善、云中青坚持对爱人的等待、林天来坚定对家国的守护、黄日兴坚守对乡亲们的诺言,这些闽南人物形象对家文化的重视、对家国的维护也投射出当代国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歌仔戏为代表的闽南戏曲群体观演活动,真切地塑造着闽南族群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跨越在地文化传统的经验断裂带,悄然建构海峡两岸共通的生存经验与共同的文化记忆。”[3] 79-82概而言之,戏中这些人物形象特征的塑造是以家观念和民族文化精神为底色的。该剧的人物形象是歌仔戏表现主旨内蕴的构成要素,这些形象并非特指一个人而是代指一类人,指代那些身上显露着闽南形象特征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熏陶下国人的性格指向。因此,与其说《侨批》中黄日兴承担的是传递乡亲们与华工之间的物质往来责任,不如说它真正代表的是家与国之间文化精神联结的纽带,以及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的记忆凭证。虽然剧作家笔下的人物社会身份不一,但是他们都属于闽南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进一步延伸,即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下成长为重视承诺和情义的中国人。正是在此意义上,剧本所创作的人物角色在时代发展长廊中才更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

四、戏剧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曾学文在进行剧目文本建构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历史故事的追溯和思量,《侨批》这出剧目题材来源于为闽南人所熟知的“下南洋”和“侨批”二者交织的民间故事。但在具体创制文本的进程当中,他将闽南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底蕴融进故事人物的塑造,通过人物的各种表现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体现出,戏剧艺术创作不能单停留在所取材的民间故事本身和只表现生活意识,而是要增添所创作文本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底蕴,丰富剧目人物形象内外在表现,升华剧目的文化厚重感。

歌仔戏《侨批》将黄日兴这一人物刻画得异常鲜明。起初他帮忙送银信更多是为了逃离南洋,后来选择成为“水客”的缘由则是因为信义的支持,剧作家在创作时重点表现了黄日兴重信义的一面,让欣赏者能够领悟其中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体味中华民族之精神力量,这同时也展现了闽派戏劇美学的精神价值追求以及呈现历史感的纵深。剧本从闽南“下南洋”的民间故事出发,继而在构造人物性格特点时运用宏大叙事去建构时代思潮下的闽南情节,并凭借歌仔戏这一独特的剧种表现别样的闽南形象——重信义、重家国,同时在文本构建时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隐含其中,最终使得人物的表现更为丰满。反观戏剧艺术的几点融合表现,歌仔戏《侨批》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当口, 借由对戏剧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形象的丰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闽南形象的历史纵深感,为闽派戏剧美学研究增添新入口,亦影射出中华文化的厚重感,为传承民族国家优良精神提供了新路径。

歌仔戏《侨批》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戏剧艺术魅力、审美价值、精神内蕴以外,它能够利用新兴媒介进行跨地域、跨时间的交流传播,同时还能依托“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平台将跨越海内外的题材进行跨国界的演出和交流,进而扩大歌仔戏的影响力,从而让其他国家也能感受到闽派戏剧的独特韵味和中国艺术表演的别样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存孜,何慧.海邦剩馥,侨史敦煌——歌仔戏《侨批》专题讨论[J].福建艺术,2020(09).

[2]余达忠.超越生态位:16—20世纪闽粤赣边区客家的生计方式与海外播迁——兼论客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01).

[3]王伟.海丝文化圈中的闽台歌仔戏[J].南方论刊,2017(09).

[4]曾学文.歌仔戏《侨批》[J].福建艺术,2019(07).

[5]廖新平. 闽商文化与蓝色文明[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6]曾学文.一封“信”的重量究竟有多重——歌仔戏《侨批》创作谈[J].福建艺术,2019(07).

(责任编辑:万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