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通运输助力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2021-07-12温玉莎缪煜
温玉莎 缪煜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9
1 现实基础
1.1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人文资源丰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区,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在此叠加,共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居全国第2。甘肃自然风光独特,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300余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3A级景区125个、4A级景区95个、5A级景区4个。近年来,甘肃旅游产业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至2019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数11.0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40.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超过20%、25%,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产业对甘肃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提高,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7%,已成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
表1 2016-2019年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数据统计表
1.2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旅客体验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印发了《甘肃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公路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旅游公路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目前,甘肃交通基础设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已初步构建了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间的交通网络。截至2019年底,甘肃拥有兰州、敦煌2个国际航空口岸,累计开辟国际(地区)航线14条、重点旅游城市航班航线20多条。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215公里,开通运营兰新高铁、宝兰高铁、银西高铁等线路。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453公里,实现了14个市州政府驻地全部通高速公路,与周边6个省区实现高速公路联通。从景区间的交通联系来看,全省2个5A级旅游景区已实现高速公路连通,56个4A级旅游景区已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66个3A级旅游景区已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通。
2 存在问题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第5,但面对旅客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旅游交通依然存在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旅游外连通道仍不完善。西北地广人稀,内需市场有限,旅游客源主要依赖拥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东部沿海地区,但由于甘肃航空、高铁等交通方式并不发达,导致入甘旅游的时间成本过高。从航空来看,2019年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530.30万人次,占省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3.8%,但中川机场与各旅游景区之间的距离较远;从铁路和高速公路来看,通道格局主要以兰州为中心连接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而省内其他区域与周边省份的联系依旧不足。
二是旅游景区、景点的联通性有待加强。截止2019年,全省99个4A级及以上景区,按二级及以上标准连通景区58个,尚有41个连接道路未达到相关标准,3A级景区的道路还在统筹谋划,旅游大景区环线尚未形成。
(二)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不足
一是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功能还需加强。甘肃景区、景点分布较散,“旅长游短”造成旅客对交通服务依赖程度很高,就目前而言,与旺盛的旅游出行需求相比,旅游客运和服务设施发展等严重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存在租车不便、无法异地还车等问题。
二是旅游交通信息化不够完善。总体而言,甘肃旅游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依旧存在,导致旅游交通信息无法及时的共享与传递。
(三)交通旅游产品仍待开发
甘肃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交通旅游产品方面尚有不足。从全国范围来看,甘肃旅游资源禀赋位居全国前列,但旅游综合收入却不高,在交旅融合大背景下,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转变,需加强交通本身作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产品属性。
3 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
3.1 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格局要求甘肃加强旅游交通发展,包括航空发展、乡村旅游等,为国内旅游的快速复苏贡献力量。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发展文化旅游等十大生态产业。基于以上考虑,预计未来甘肃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2025年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数将超过10亿人次。
3.2 经验借鉴
交旅融合是旅游业丰富内涵与提升品质的必然选择。下面以德国莱茵河水上旅游、江苏溧阳1号旅游公路为例进行说明:
莱茵河水上旅游:一是拥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无论是与波恩、法兰克福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外部交通联系,还是河谷各城镇之间的内部道路系统都十分完善;二是根据旅客需求,发展了以中短距离为主的多重游线和以中小型为主的多类型游船;三是水路联动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包括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工业及工业遗产旅游等;四是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水环境综合治理。
溧阳1号旅游公路:一是全面对接多条高速公路、高铁站和公交客运枢纽,对外联通周边7个县(市),对内串联市域主要景区景点;二是注重慢行系统、信息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打造一批爱情套路、竹海大道、花海大道、白茶大道等精品线路。
国内外经验表明,交旅融合典型案例的成功在于,注重旅游交通运输功能、服务功能、产品功能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行业管理。
4 发展对策
结合甘肃实际,应围绕三大体系、两个支撑促进交旅深度融合。
(一)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构建高效率“快进”网络。公路方面,推进高速公路通达重点景区的建设步伐,实现重要节点城市、旅游目的地与交通干线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加大乡村旅游景点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达性。铁路方面,强化兰州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通达,在旅游旺季增开省内铁路沿线旅游城市和景区与重要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始发旅游列车或旅游专列。航空方面,重点增开敦煌、嘉峪关、庆阳、陇南等支线机场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航班密度,加强航空与公路、铁路等交通工具旅游功能的衔接。
二是完善高品质“漫游”网络。整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以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城市特色旅游街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推动交通、休闲、公共服务等多功能复合的“漫游”网络建设,并结合旅客需求,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慢行系统。
(二)构建旅游客运服务设施体系
一是完善自驾车租赁服务。建立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落地自驾联盟,鼓励健全汽车租赁联网运营,推动实现“一地租车、异地还车”。推进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交通枢纽、客流密集区停车站点、酒店宾馆、主要景区建设汽车租赁服务网点。
二是提升旅游运输服务水平。政府层面,推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机制;市场层面,打造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提高信息集中发布、共享,实现“全程管家”式个性化服务。
(三)打造交通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打造特色公路精品游产品。以甘肃大漠戈壁、丹霞砂林、冰川雪峰、森林草原、民族风情等多彩文化为依托,打造功能复合型“生态公路”、“景观廊道”,例如打造敦煌国际旅游公路、沿黄(河)旅游公路等精品旅游公路。
二是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利用甘肃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的特点,打造公路拉力赛,将交通、体育、文化、旅游等资源有机结合,拓展旅游交通推介内容。依靠大敦煌旅游经济圈,建设大敦煌研学旅游圈、大敦煌户外运动圈、空中旅游圈(低空)等,形成研学、自驾、度假、户外、团建、会议等超级旅游组合。
(四)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支撑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主要负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宣传推介、政策支持等;市场主要负责交通、旅游等企业联合,参与旅游交通领域的项目建设开发,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产品。
5 结论
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便捷程度一直是制约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甘肃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支撑作用,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客运服务设施、交通旅游产品为关键抓手,推动交通运输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