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油田D228长8油藏开发特征及稳产对策
2021-07-12纪耸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0
纪耸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 银川 750000)
1 油藏概况
1.1 地质概况
D228长8油藏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2011年以菱形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属于低孔、特低渗岩性油藏[1]。开发层系长821层,井排距为450×150 m,有效厚度15.5 m,含油面积26.64 km2,地质储量1289.8×104t,技术可采193.5×104t。
1.2 沉积特征
D228长8油藏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测井曲线多为箱型,顺物源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
1.3 储层特征
储层物性较差,平面上分布不均,平均孔隙度12.4%,渗透率1.5 mD,有效厚度15.5 m,原始水饱52.4%。储层平均渗透率级差21.4,突进系数2.7,变异系数1.9,储层的层内以及平面非均质性强;夹层主要发育在油藏中部。
1.4 裂缝分布
资料显示,姬塬油田长8油藏裂缝较发育,裂缝方向一般为北向东50~65°。对D228试井资料分析,50%以上油井和75%注水井监测到裂缝,裂缝半长分别为100 m和193 m,从动态反映分析主向裂缝特征明显。
1.5 开发历程
D228长8油藏于2010年勘探开发,2011—2013年规模建产,目前含水74.0%,地质采出程度3.3%,可采采出程度21.8%,油藏处于高含水开发前期阶段。
2 开发特征
2.1 开发现状
截至2019年12月,油井开井103口,日产液330 t,日产油82 t,综合含水75.2%,地质储量采出程度3.34%,采油速度0.23%,注水井开井36口,日注水量888 m3,月注采比2.37,累积注采比1.46。历年对比,两项递减及含水上升率均较大,目前自然递减15.9%,含水上升率2.4。
2.2 压力变化特征
2014年以来整体压力保持水平由76.5%降至63.9%,平面上中部较高,低压区范围逐渐扩大;注采比增大、流压下降,驱替系统建立缓慢。主侧向对比,压力“剪刀差”逐渐增大,主向井裂缝型见水后压力上升快;以池218-241井组为例,主侧向压力差在3.9~5.3 MPa,生产动态与压力呈明显正相关性。
(1)高压欠注矛盾加剧是导致低压区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油藏欠注井增多、欠注量增大,平面欠注范围扩大,高压欠注矛盾加剧,动态反映出油井液量下降较多。
(2)局部注采连通性差导致油井受效程度低。注采连通性差表现为:一是注水井上段(长821-1、长821-2)未动用;二是虽然动用但上段不吸水,动态上对应油井产量低,压力保持水平低。注采连通性差井组如图1所示。
图1 注采连通性差井组剖面图
(3)储层非均质性强是压力平面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平面上压力分布与物性特征相关性明显,由油藏中部向边部逐渐变差;物性差区域表现为高注采比、低压力保持水平特征。
2.3 见效特征
油藏见效井82口,见效比例71.3%,平均见效周期16个月。
(1)增产型:25口,占比21.7%,平均单井产量增幅59.7%;
(2)稳定型:27口,占比23.5%;
(3)含水上升型:30口,占比26.1%,平均含水上升幅度39.1%。
一、二类见效井主要分布在油藏中部,相对集中;三类见效井主要分布在井网主向以及北部砂体变薄区域。油藏中部见效周期相对稳定在10~20个月,井网侧向见效周期较长;油藏边部周期短。
2.4 见水特征
目前见水井88口,见水比例76.5%,平均见水周期25个月。
(1)快速上升型31口,占比27.0%,平均含水上升幅度40.3%,目前已转注5口;
(2)缓慢型41口,占比35.7%,平均含水上升幅度19.9%;(3)高含水型16口,占比13.9%。
油藏中部以缓慢见水为主,见水周期在24~36个月,局部周期在40个月以上;井网主向井多呈裂缝快速见水,见水周期12个月;投产高含水型主要位于油藏边部,原始水饱高。
主控因素如下所述:
(1)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是含水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岩心资料、试井解释等分析,油藏裂缝较发育,动态反映上裂缝方向以沿主应力方向为主,导致油藏中部主向井见水快。
油藏北部平面非均质性强,物性好区域注水易单向突进,油井初期见水快,物性差的区域见水慢,甚至未见水。
(2)局部采液强度偏大也是初期含水上升快的主要原因。结合工程论证和开发实践的方法,确定合理采液强度0.35~0.39。初期受局部采液强度大影响,含水上升速度快。
(3)剖面水驱状况变差是后期含水仍逐渐上升的原因。随着开发时间延长,水驱状况变差,受物性、夹层、重力作用影响,吸水段下移特征明显,对应油井含水逐渐上升。
2.5 产能变化特征
与同类油藏对比,D228初期单井产能低、递减大、递减期长;对比物性差距较大,统计D228初期产能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性。
2.6 水驱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2014年以来,水驱控制程度稳定91%以上,水驱动用程度82.0%降至75.0%,整体呈下降趋势;存水率趋于稳定,但水驱指数明显上升,驱油效率降低。甲型水驱特征曲线虽然趋势略变平缓,但整体水驱状况较差,预测最终采收率仅11%,低于标定采收率(15%)。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整体向左偏移,与同类油藏对比,初期含水上升快,后期趋势相似。平面上剩余油在油藏中部相对集中连片,受控于储层非均质性强,主向裂缝水淹后,侧向水驱程度弱或未水驱,累计采出程度低。剖面上受控于物性及吸水段下移,且从剩余油测试成果分析主要在油层顶部。
3 稳产对策
针对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精细单砂体刻画、注采调整、剩余油挖潜、长停井治理等四方面开展工作,夯实油藏稳产基础,改善开发效果。
3.1 精细单砂体刻画,完善注采对应
对主力层长821层进行单砂体刻画,分为4个单砂层,对单砂体注采对应重新认识。对于夹层发育、单砂体注采对应性差井,建议实施层内补孔,完善注采对应关系,优先对水井实施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对油井开展补孔试验,提高单井产能。
3.2 精细注采调整,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3.2.1 开展周期注水试验
针对低产区油井长期注水不受效的问题,借鉴同类油藏实施效果,下一步在北部选10井组实施周期注水,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注水方式:脉冲式注入,半周期3 d,调整幅度5 m3。
3.2.2 开展层内分注,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历年来对于吸水剖面变差井,以暂堵调剖措施为主,但效果逐渐变差,尤其对于非均质性强的井,无明显效果。针对油藏近年来剖面吸水变差的形势,改变治理思路,对于受沉积韵律、物性影响较大井,建议开展层内分注;对于新增吸水变差井,优先开展暂堵调剖,计划实施8口。
3.2.3 扩大PEG调剖规模
2020年以来逐步实施7口,注入端水驱状况得到改善,采出端见效比例23%,单井日增油0.24 t,月度递减1.9%降至0.5% ,降递减效果逐步显现。 对比PEG效果,未实施的井组递减持续较大,含水缓慢上升,下一步将扩大实施规模,改善水驱效果,计划实施7口。
3.2.4 欠注井治理
历年高压欠注井主要是注采出水井,注水压力上升速度达到了1.1 MPa/a,目前注水强度1.26 m3/(m·d),低于合理理论注水强度,主要因注采出水井欠注影响。下一步治理方式:一是对8口高压欠注井优化措施方式,延长有效期;二是建议对油藏中部注采出水井整体改注清水,从源头解决欠注。
3.3 开展局部井网调整试验
针对油藏中部裂缝型见水区域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为提升低速低效区域开发水平,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开展井网调整试验,侧向部署加密井。
3.4 强化长停井治理
通过长停井潜力分析,建议对有潜力层,结合剩余油分布实施侧钻更新、隔采复产;对原层无潜力,结合区域长7、延9层等试采情况,查层补孔寻找接替产能;对无潜力层,但井网、层系可以利用的井,实施转注。注水井长停井具备措施复注潜力3口。
4 结语
(1) D228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主侧向的地层压力、产量和含水变化差异明显,整体开发效果差。
(2) 油藏核心矛盾是驱替系统建立缓慢,能量保持水平低,需在单砂体刻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注采对应,精细注采调整。
(3) 吸水段下移是剖面水驱变差的主要特征,需细分注水、加大PEG调剖等新工艺的评价试验,提高注水波及体积。
(4)目前井网条件下,油藏低采出、低采油速度,局部剩余油集中连片,具备井网调整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