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究

2021-07-12魏萌萌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考研毕业生

魏萌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关系财富创造、高质量发展。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任务更为艰巨[1]。

据统计,近五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达16.7%。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啃老等现象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凸显,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则因其专业特殊性,在就业择业中面临更多挑战。

本文基于对某理工科院校某院系2018-2020届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探究其就业路径,希望能对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一、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某理工科院校某院系2018-2020届语言类专业共324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以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结果进行数据研究,得出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具体如下。

1.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我国高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大量的人才输出使该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众所周知,教育行业一直是高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之一。除各类中小学校外,教育类组织机构成为大批语言类专业毕业生的最终择业选择。据统计,该院校某院系语言类专业近三届毕业生中,进入教育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比均在30%至40%之间。

教育行业就业岗位种类多、数量大、包容性强,为相当数量的语言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职业发展平台。但该行业普遍对人才修读专业要求并不苛刻,加之部分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可替代性大,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同时,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类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岗位需求出现了明显萎缩,直接加剧了该行业的就业竞争。

2.“重升学轻就业”现象凸显。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学生自入学起就具备一定特殊性。一方面,与本院校理工专业相比,语言类专业通常处于边缘地位,无论学科发展规模还是就业资源平台都不占优势。另一方面,与专业语言类院校同类专业学生相比,部分理工科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与社会认可度方面缺乏某种专业自信,易走进一种“弱势”的心理误区。面对以上压力,相当数量的学生将筹码放在了考取研究生上,期待既能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又能在学历上略高一筹。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周围环境或家长的影响下盲目考研,甚至出现一些考研“盲流”,他们的考研是无意识的,看到别人都在考研,自己也加入其中[2]。这便是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中常见的“重升学轻就业”现象。

数据显示,该院校某院系近三届语言类专业毕业生中,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学生人数均远低于备战考研人数,且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占比逐年递增,从2018届的44.8%增至2020届的57.6%。而近三年最终成功升学(包含出国出境留学)的学生占比均在30%上下浮动。如数据所示,近年来越发凸显的“重升学轻就业”现象意味着有大批学生在承受考研失利的同时,错过了大量就业机遇。

3.择业选择过于单一。据对该院校某院系语言类专业毕业生访谈结果分析,近三届毕业生中有近8.6%的学生表示对当前的工作现状不满意,考虑备考公务员考试与各类教师招聘考试,其中约4.1%的毕业生考虑辞职以专心备考。以上数据明显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普遍过于单一。

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由于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现状差强人意,大量毕业生不得不以前赴后继之势加入公务员、教师招聘等考试队伍。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受传统固化思维影响,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盲目投身招考大军。此种行为看似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探路,实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自己的择业范围。

4.“慢就业”行为成常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愈发突出。部分高校毕业生并不计划尽快就业,而是选择等待更好的就业机遇。据前期与所调查毕业生访谈数据显示,约17.5%的毕业生曾有过慢就业的想法,近6.2%的毕业生表示若条件允许会考虑休息一段时间再工作。

从主观上看,“慢就业”作为一种职业决策,不仅反映了学生本人的就业意愿,也受到重要他人、家庭期望、同学朋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关系到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利益[3]。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有更高的期待或要求,不愿迁就不满意的工作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等都是造成慢就业的主要因素。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因慢就业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机。因此,高校毕业生需谨慎、理性的看待慢就业。

二、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路径探究

面对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重升学轻就业、择业选择过于单一、慢就业行为成常态等就业现状,高校与毕业生双方均需挖掘主动性,统一努力方向,充分发挥合力,以缓解当前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一)高校层面

1.强化职业规划指导。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学校导向、教师引领、朋辈带动、成绩波动及家庭因素等多方影响。因此,职业规划指导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从学生入学开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特点,持续性、有针对性的推进。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咨询水平相对滞后,指导方式多以团体辅导为主;职业指导多以政策咨询、就业技能提升为主,指导内容亟需拓展和丰富[4]。

据了解,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且举办了较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相关比赛。但理工科院校语言类学生由于专业的“工具性”性质,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并不占据优势。因此,更加持续性、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十分必要。

2.稳抓“一对一”精准帮扶。就业可以说是人生必经的一道选择题,但这个选择的难度对每个人来说却大不相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素养、社会实践能力、性格特点、个人生活习惯、兴趣偏好等都影响其就业择业。为此,针对毕业生的不同特点,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就显得尤其必要。

通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分别筛选出家庭困难、就业困难与学业困难的学生,定期询问就业意愿与就业情况。对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详细记录就业进度并制定帮扶计划。同时,对于有同类困难的学生,分析规律找出共性特点,发挥朋辈带动作用促进就业。

3.发挥校企合作机制作用。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高校更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培养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正逐渐成为高校向企业输送毕业生的有效途径。面临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高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5],充分发挥校企联合机制的作用,促进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目前高校普遍引进了校企合作机制,但校企合作促成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尚不十分理想。这就为高校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引进”,而且要注重后续人才的“输出”。而实现语言类人才的成功输出,需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地锻炼与学习。实现机制的“引进”和人才的“输出”,使校企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落实,有助于发挥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

(二)学生个人层面

1.以工匠精神雕琢专业“金刚钻”。如古所说,“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精通一门语言就像工匠雕琢技艺,需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才能练就“金刚钻”般的本领。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与至始如一的热情来消解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懈怠与迷茫。

近年来,高校逐年加快与社会接轨的步伐,高校学生在社会层面的参与度也不断提高。部分语言类专业学生将过多时间与精力放在社会实践上,而在语言学习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钻研。他们在精通专业知识与磨炼社会能力的平衡中迷失了方向,错失了夯实专业基础的时机。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必须磨砺自己的专业“金刚钻”,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只有实现了“专业”、“实践”两手抓,才能达到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2.以理性心态把握就业“橄榄枝”。如何使用人单位抛出“橄榄枝”,面对“橄榄枝”该如何把握是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的心态关乎其能否做出理性的判断。因此,拥有理性的心态对于择业的毕业生至关重要。

正如上文提及,基于当前差强人意的就业现状,部分毕业生过分担心毕业即失业,抱着盲目就业的心态大幅降低择业要求,虽然实现了快速就业,却因就业平台过小束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反之,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持好高骛远心态,对岗位期待过高,斟酌许久直至失去最佳就业时机。纵观以上两种毕业生的择业情况,都与其就业心态不理性有相关。在当前理工科院校语言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的形势下,只有以理性、客观的心态分析实际就业形势,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所在,对本专业就业方向与专业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在理想的“橄榄枝”来临之际抓住机遇,顺利实现就业。

猜你喜欢

理工科考研毕业生
我的考研故事
不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