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方法探析
2021-07-12刘丹
刘 丹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幼儿园 山东 威海 264205
引言部分
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小学教育存在相互联系,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本身属于两个不同阶段与层次的教育。学生结束幼儿教育进入到小学教育体系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此时就需要家庭与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这样才能够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小学教学生活中去。
1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首先,有效的幼小衔接工作能够保障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其健康成长。从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去到另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限,而在幼小衔接工作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健康成长。其次,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加复杂,面对同龄学生更加需要养成良好、礼貌的行为习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为其制定出长期的教育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后,小学教育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各种科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才能够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2 当前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
(1)衔接教育力度不足。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属于儿童发展的原始时期,该阶段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降低幼儿的学习压力,进而充分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这样的教育方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但是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其教育的目标就由儿童时期的心智培养转为学业素养教育,这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大的改变,幼儿承受的学习压力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很多幼儿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不仅难以形成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出现心理排斥。要想提高学生的小学学习效率,人们就应该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教师并不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工作,这就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现象。还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完全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并不愿意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这也是导致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2)身份变化难以适应。对于幼儿来说,其社会经历有限,面对幼儿园和小学不同的学习环境很难适应,尤其是对于自身身份变化的理解不足。首先是从上课环境方面来看,幼儿园大多为活动区、游戏区与生活区,而小学则一般以教室为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休息活动的时间被压缩。面对这样教学环境的变化,幼儿一时之间很难适应。除此之外,幼儿园环境中存在很多装饰,整体的布局更偏向于艺术性,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但是小学的学习环境布置就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感到枯燥。
3 提高有效衔接工作成效的方法
(1)尊重幼儿主体性。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应该主动承担起幼小衔接教育的责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突出幼儿的话语权。对于幼儿园来说,其一般会开设专门的幼小衔接课程,引导幼儿理解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升升学所需的素质与能力。这样的课程缺乏差异性,很难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根据这样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幼小衔接教学策略,开展分层教学,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帮助幼儿巩固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小学来说,其内部教学资源也是存在差异的,对幼儿的升学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争取到更加优秀的小学教育资源,幼儿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针对不同的升学需求,幼儿园还应该开设不同难度的幼小衔接教学课程,帮助幼儿匹配自己能够适应的小学。
(2)构建有效衔接渠道。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拓宽幼童了解小学的途径,建立双向的衔接渠道。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以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幼儿介绍小学生活,增进幼儿对小学生活的了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小学生活融入园本设计中,使用情境展示、角色扮演以及情境对话等多种形式增进幼儿对小学的了解,将幼儿带入到小学生活中去,加快幼儿身份角色的转换。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与小学联动,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活动,加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期望。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幼小衔接熟悉过程其实也是双向的,小学生也能够通过进入幼儿园的方式增加对幼儿的影响,让幼儿能够接触小学阶段的事物,进而产生进入小学阶段的憧憬[1]。
(3)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只有构建出了系统化的幼小教学衔接体系才能够落实幼小衔接工作。首先,幼儿园教师应该完善系统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的不同学科设计相应的导入教学内容,提升幼儿的学习意识。其次,幼儿教师还应该通过情境演绎等方法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重视幼小衔接教育问题,通过尊重幼儿主体性、构建有效衔接渠道以及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等方法落实幼小衔接教育,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促进其今后的学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