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小河道治理保护策略探究
2021-07-12赵峰
赵 峰
邹平市韩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 滨州 256209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让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极高的程度,现阶段我国有近半数人口都是在城市居住,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城市人口不断扩张,这让城镇化河流的价值被忽略,使得城镇化河流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为城镇化小河道的治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1 城镇化背景下小河道的特点
城镇化河道是城市防洪规划确定的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总面积内的河流,其存在于天然河道与人工渠道之间,拥有着独特的水利特性。城镇化小河道通常都较浅,河道顺直,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枯水季节甚至会出现断流现象,河道两岸甚至河底大部分都使用的混凝土来进行衬砌的,两岸旁的植物较少,水中生物也较少。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城镇化河流中的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系统较弱的特点,从功能出发,城镇化河道通常都不会拥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功能,同时城镇化河道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廊道,还需要绝壁生态资源功能。
2 城镇化背景下小河道治理的遵循原则
2.1 生态保护原则 生态型是指河道治理需要满足生物生存需求,确保城镇化背景下小河道生态健康发展,治理城镇化小河道应以生态型为基本原则,尽可能让其保留住原有的生物群落和它们的栖息地,从而促进水体自然的循环与净化,让小河道内的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自然属性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镇化背景下小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实行生态治理时,需要尽可能维持好河流的自然形态,并结合相关自然生态知识,充分发挥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实行河道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对生态平衡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实行一定的自然景观美化处理工作,城镇化河道景观设计需要满足生物的实际生存需求和适合生物繁衍的生物群落以及栖息地,从而实现城镇化小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具有特色的生态小河道景观。
2.3 民众亲水原则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就会在茶余饭后,散步于城镇中的小河道旁观赏河畔景色,流连于河水之上的美景,这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所以在设计城镇化景观生态时,就需要满足河道的安全性和生态性,只有如此方可让河道治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让河畔美景逐渐成为城市当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而当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设计河道景观时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河畔,还要存在于小河道中的河流之上,通过对河流上的景观进行设计的方法,从而让小河道内的景色变得更加美丽。
3 城镇化背景下小河道的治理保护策略
3.1 保护水生态环境 在对城镇化背景下小河道的治理保护过程中,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河道治理技术给予优化,但对护岸和坡脚护底进行施工时,需要合理排布浆砌石间隙,对坡面石缝还需要进行填土处理,对水下石块预留缝隙。为了对混凝土盖板护岸实现绿化,就需要适量的减小护岸坡度,在混凝土护岸上铺排水垫层和防滑框并覆土,从而方便植物的生长。而为了让河流里面的鱼类可以实现自由的迁徙和洄游,就需要在修剪挡水建筑时预留出坡度减缓的渔道等。此外,在开展实用前还需要对工程中所在河流和其周边生物的种类与特点实行勘察工作,并且尽可能在河滩地进行施工,施工时也要保护好水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在小河道中建立专门的生物活动区域,从而避免出现对环境不利的影响,如果小河道中的动植物出现死亡的情况,就容易破坏了小河道中的生态环境,这是就需要提前制定好水生动植物破坏的补救措施,合理搭配并将其进行复原。另外,在建设城镇化生态环境时,还需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而这就需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将小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如此建设出的小河道景观生态不仅能够提升城镇化的景观,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3.2 渗透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要求城市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功能。而城镇化小河道作为城镇中雨水流经自然排放的最终渠道,需要通过渗透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来实行治理,所以其满足海绵城市的需求。首先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强化小河道中的海绵特性,在城市河道的正常水位当中通常变动不会大,而在正常水位以上就有着极大的调蓄空间。河道断面设计需要考虑到调蓄能力,充分发挥出小河道的实际海绵功能,尽量利用城镇化河道使用好雨水资源,从而实现雨水资源化,以弥补河道中的缺漏。其次,重视生态环境功能,城镇化河道是下游营养传输和水生生物迁移和污染物转化的重要通道,也是生态敏感地带,就需要对生态植被群落功能加以重视,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结
目前,我国城镇化小河道治理建设并不仅仅是对生态层面上的保护与探索,还是对地域多元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显现过程。小河道治理由于涉及到了多种学科的相互结合,如此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治水为中心,以保护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并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小河道使用不同的生态治理方法,从而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