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传承现状
2021-07-12刘洋
刘 洋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9000
1 土家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现状
1.1 土家族服饰基本情况 服饰沿革: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土家族服饰经历了形成阶段(宋代之前)、发展阶段(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演变阶段(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土家传统舞蹈毛古斯舞,形象地反映了土家先民最初是以茅草、动物毛皮等为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纺织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土家族服饰从毛皮服饰转变为布衣服饰,并出现斑斓的色彩,形成独特的服饰风格,即使到了土司时期,受汉族服饰的影响也不大。“男女蓄发椎髻,赤脚短衣,耳贯大环”“服饰不分男女,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帕,衣裙尽绣花边”。这一时期,土家族的服饰已趋于丰富和完善。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清政府以“服饰宜分男女”为由,对其进行改革。男子以穿蜈蚣扣的对襟短衣和宽大裤子为主,腰缠花板带;女子以穿右襟大袖上衣和八幅罗裙、百褶裙、筒裙及大脚绣花筒裤为主,并随年龄变化。
民国以后至今在大多数地区的土家族服装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款式简单淳朴,较短的上衣和裤子,较肥大的袖口和裤管。服饰色彩多采用红、蓝、白、黄、青五色,五色斑斓,雅致别韵,土家族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土家族人平时穿戴简朴,只有在重大的节日里做盛装打扮。
女子土家族服饰式样繁多。大致可分为四种: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土家族男子服饰式样更加纯朴简单。较古老的男子土家族服饰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男子土家族裤子是用青、蓝布加白布裤腰制作而成。
2 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现状
2.1 土家族地区的汉化严重,土家族服饰被边缘化。
民国时期以来,以汉族文化模式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却改变了土家族地区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家族地区出现严重的汉化现象。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土家族居民的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居民从小接受的是汉族文化教育,很多人对穿着民族服装的意识较为淡泊,其中80%以上土家族居民,尤其是年轻人都更愿意在平时生活中穿着价格便宜、款式时尚、功能实用的时装,而只想在做旅游接待,节目表演和土家族盛大节日时穿着衣着繁琐,款式朴素的土家族服装。由此可看出土家族民众更乐衷于更加实用和时尚的现代服装。土家族服饰日益丧失原始的淳朴以及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使土家人穿戴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2.2 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功能展演化,标识化。
到了如今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土家族服饰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更多地出现在舞台上,成为了表演用服装,也成为了吸引景区游客的手段,逐渐演变为“舞台”展演和吸引游客的道具。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经济文化的开放,在土家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穿或根本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商店购买的成衣,他们开始选择大众化的“流行”服饰,尤其是年青人更是十分突出。直到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土家地区的民族旅游业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标识之传统服饰开始引起某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加之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土家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回归土家人的“舞台”。在一些旅游景点或大型节日及重大活动中又可以一睹土家族传统服饰的风采。但是,这个“舞台”是多么有限,而且作为曾经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却成了“舞台”表演的一件道具,成为旅游开发商为吸引游客、拉动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政府官员为彰显本民族特色、标明本民族身份而打造的一种文化标志。这说明,土家族服饰的基本功能即维护生存需要的保护功能和美化生活的审美功能已经弱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旅游及文艺的表演功能和政治上的标识功能。
2.3 掌握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日愈减少,土家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濒临失传。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些原有的服饰材料及加工方式都逐渐退出土家人的生活,掌握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正日愈减少。由于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展演化、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棉麻种植、染料种植与制剂、染布的活动几乎绝迹,传统的纺车、织机、染缸等工具已被搁之楼阁或劈成柴薪,传统的纺纱织布、染色、制衣等服饰工艺也随之衰微,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只有上了年纪的妇女还在织布、染布、刺绣、织锦,年轻女子已不做这些活儿了,她们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喜欢穿时尚的现代服装。随着老一辈的相继老去,新一代人对传统服饰的制作基本不了解,导致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技术濒临失传。
2.4 土家族服装款式和佩饰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服饰元素杂糅。
现在设计和生产的土家族服装款式没有体现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存在五花八门的现象。据了解,光湖北恩施州研制的土家族服饰有近百种之多,不仅各种民族节庆、文艺演出、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民族学校的土家族服饰互不相同,而且同一民族服饰厂家研制的土家族服饰也是千差万别,在基本款式上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在服饰元素上混用了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元素,将其他民族各的种服饰元素的随意组合。甚至,难以研制出被全州土家族人民所认同的代表性成年男女服饰。土家族服装佩饰更是十分混乱。如,部分土家族服饰直接采用苗族的佩饰(或苗族佩饰的痕迹太明显),缺乏本民族特征;另一部分土家族服饰则只有服装,没有佩饰,或随意选择佩饰(设计者主观臆造的)。目前各地的民族服装企业加工制作土家族服装全是采用购来的花边、饰品,布料多用化纤、绸缎布料,样式多是约定俗成式,布扣子、衣襟、袖口、裤脚边镶上几道买来的花边,不分土家族、苗族、侗族,样式基本相同,银饰品通用,布料色彩搭配也是五花八门,大红大绿大紫的多,基本脱离了土家族传统服饰尚俭朴、重实用之特点,丢弃了土家族手工刺绣传统工艺在服装上的运用。
3 结语
土家族民间艺人是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与保持者。当前,在现代化进程浪潮的冲击下。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人数急剧减少,后继无人,这将极大地危及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所以,必须做好土家族传统服饰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