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内卷化”倾向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
2021-07-12王璇
王 璇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近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用于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内卷化”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出现,后来被广泛引用到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各研究领域。“内卷化”(involution),又称为“过密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1]。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
因此,“内卷化”的通俗意义就是指低水平的复杂化,即没有实际发展的增长(效益并未提高)和依靠固定方式(如传统管理模式)的再生和勉强维持。而“内卷化”之所以成为流行热词,能够从一个学术名词成为引起社会不同群体和时代的共鸣,在于其形象地将不同领域群体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深刻变革的时代环境下的“困惑、纠结、挣扎”的状态,形象化、镜像化的展示出来。
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和直接性、琐碎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职业规划、就业问题、心理问题、突发危机。纵观辅导员的日常,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超长待机”状态[2]。日复一日查堂下寝、值班加班常态化、叮嘱上课搞卫生、关门锁窗不要忘、防火防盗防诈骗、细碎嘱托耳边绕。这些都是辅导员工作的日常点滴,但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辅导员工作中的困境以及辅导员工作“内卷化”倾向。具体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低水平的重复工作
这种现象存在于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管理、资助工作、评奖评优、就业规划与指导,每学期都要重复进行。更为琐碎的下班下寝,谈心谈话,甚至每天都在进行。辅导员身处在这样的重复琐碎的工作中,很难投入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由于经验和工作惯性,处理工作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毫无创新可言。
2 繁琐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化手段逐渐融入到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讲究事事留痕,往往手工登记留下记录后,还必须登录辅导员系统记录成电子档,留下照片、方案等作为辅助材料。重复的劳动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些看似日趋精细化的工作手段,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突出和可持续。
3 自我发展的迷茫
我们要求辅导员成为“十项全能”,不仅要求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又要求辅导员素质全面化,既要守住思想政治这根红线不放松,又要抓牢抓实学生管理工作这个重点。但辅导员容易沉溺于日常事务难以抽身,经常会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对于自己的岗位认同感不强,难以实现专业性与职业化的转变。
要克服辅导员工作的内卷化倾向,关键是要抓住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重点,认清自身的定位,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固化思维,跳出窠臼,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1)厘清辅导员工作重心。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还有自己的发展路径需要考虑,我们要认清自己工作的本质,加强思想引领的作用,加强政治教导、思想引导。虽然要关心关爱学生,但不能变成“家长式”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要把重点工作聚焦到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世界、感受世界、适应社会的自我教育的适应能力[3]。
长期以来,辅导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乃至高校日常工作的“万金油”。在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中,辅导员几乎是全能战士,管理学生日常生活,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党团建设,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处理学生有关的各种突发事件,辅导员无不出现在第一线,经常奔走于各部门之间,充当各种工作的粘合剂。因此,正确定位辅导员工作职责,为辅导员减负是矫治职业倦怠的第一步。具体而言,一是要画好圈,明晰岗位工作职责,划定工作任务范围。二是建立辅导员与相关部门的“捆绑”工作制度。辅导员职责多但决策能力低,工作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因此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指导工作,在就业、突发事件处置等重大棘手事项的处理上,实现部门与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捆绑”,共同增强应对能力,化解工作风险。
(2)避免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人在长期超负荷工作下心理发生变化,丧失工作激情,缺乏成就感,导致心理疲惫。内卷化影响的不断加深,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形成。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导致辅导员在其生活上出现的乏味感,在事业获得上的失望感,在精神上的疲惫感,在认知上的冲突感,进而会逐渐驱使着辅导员逃离工作岗位。辅导员职业倦怠具有强烈的现实成因,工作压力大,不确定因素多,职业风险高,职业发展瓶颈多[4]。随着“Z”时代新新人类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辅导员更应该注重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纵观全国范围内,有不少辅导员因为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在学生管理上出现工作失误,因此遭到负面评价乃至处理。辅导员犹如刀尖上的舞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雷,极易引发职业倦怠心理[5]。为此,不仅要明确工作职责,为辅导员减轻负担,而且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职业培训,增强辅导员工作能力。在工作中也要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避免“事事抓”、“时时在线”。同时多鼓励辅导员参与“黄炎培”职业能力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进步、以赛促发展”,鼓励辅导员个性化发展,创新工作路径。
(3)克服经验主义的影响。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很容易让辅导员以主观经验判定学生问题,缺少对于学生个人特殊性的剖析,特别是一些资深辅导员,他们迷信经验,往往难以适应新时代新事物的发展,固守以往的办事方法和解决方式,毫无选择地“坚持到底”。
而对于一些年轻辅导员,又一味遵循前辈同事的观点,没有自身的思考,生搬硬套,难以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往往脱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美其名曰延续“优良传统”一说。
要克服“过去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做的”的经验主义思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年轻辅导员,要善于把握时代环境的新发展新变化,把握学生的新思想新特点,善于学习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方法,不要迷信既有的工作经验,要善于总结提炼,敢于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善于在重复性的工作中总结规律,避免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劳动。
(4)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首先,要从文件中读懂职业发展的前景,曙光已经初现。2017年8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43号”令,明确地指出了辅导员的九大职责,为辅导员日常工作清晰地排出了“九宫格”,让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不在零碎松散;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参照校内管理岗位比例,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优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这两份文件已经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发展前景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读懂它们就不会在发展的问题上再次迷茫。
其次,强化自我认知,要充分发现自我的价值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掌握好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了积极的自我认知,才能正视自身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游刃有余的对待工作、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
再次,适时选择进修学习,加强自身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提升一下学历,积极的参加一些培训,通过学习获得一些心理方面、职业规划方面、就业指导方面的证书来充实自己的育人实力,同时也可增强自身的育人信心。
因此,内卷并不会创造价值,而且对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产生危害。如果一直沉溺在内卷化的工作环境中不抗争,不积极的寻找自我发展路径,管理层不针对内卷化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任由内卷的发生,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会降低。所以我们要厘清自己的工作重心,避免“事事抓”、“时时在线”,有效化解职业风险。与相关部门进行权责“捆绑”,有效分担辅导员的工作风险,降低职业倦怠感。同时辅导员要广开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抓重点,做出亮点,获得工作成就,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缓解职业倦怠,拓宽发展道路,从而有效的避免内卷化倾向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