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环境保护理念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1-07-12刘鹏
刘 鹏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生态环境局 江西 赣州 342400
自1921年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在努力探索推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可行战略,这种战略不仅仅是军事、战争、武器上的对决,更是资源、生态、人力上的对决,而当时,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皆是穷乡僻壤,为提高经济水平,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共产党将目光放到了大力生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之上。在中华苏维埃政府阶段,就颁布了一系列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关于地方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文,毛泽东在1934年的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中也提出经济发展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命脉,这一命脉即是农业、森林、水利等等。随后,在陕甘宁边区政府阶段,党更是采取了一些更为具体的举措进行环境保护,像是设定农林牧行政机构、成立林务局、号召军民主动种树、对滥砍滥伐行为提出制度约束等等,这一系列的做法使原本荆棘丛生的陕甘宁成为了“大美江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毛泽东同志这样说:“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要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在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中,人们自保尚且困难,更遑论生态文明建设,战争的制约使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举措极为受限,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生态环境总体来看并不理想,而这一状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建国之初(1949年——1966年):顺应经济发展实施环境保护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满地望去历经百年战乱的中国已经不再如昔日那般美丽动人,各地百废待兴,人们贫穷落后,基本的温饱问题成为了当时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迅速针对这一状况提出复兴经济的要求,随之即开始进行林木、水利等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森林保护、林业发展、水利兴修等均提出了详细的措施与要求,于第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又进一步对滥砍滥伐、破坏水利等行为提出更严厉的惩罚要求。在发展国家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建设社会主义之中,难免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及能源等作为力量支撑,而当时的中国在物资方面较为短缺,针对这一情况,1951年党提出了建设国家应该“增产节约”的要求,1956年、1957年毛泽东也多次在各种会议中强调“增产节约”的重要性。从建国初始的5亿人到1957年的6亿人,人口的迅速增长意味着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因而党在建国之初即实施环境保护的策略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等各方面的长足进步具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建国之初,针对经济与自然的矛盾,党指出经济的发展应该顺应当地的自然规律,要认识自然,要根据自然条件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在工业体系的构建中,环境问题自然无法幸免,针对各种生态环境问题,1955年毛泽东提出“要兴修水利,要在7年内解决水灾旱灾问题,要在12年内实现荒山荒地消灭”的要求,之后颁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在草原保护、河流治理、绿化荒山、保护草原、营造防沙林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政策性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要求,1958年毛泽东首次提出“绿色祖国”这一理念,自此以后,党逐渐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并根据时代发展与实际需求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保护性文件,像1963年的《森林保护条例》等等都代表着党对保护森林、解决荒山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总体来说,在建国初期,党的重心任务就是复兴经济,这一任务关系着中国土地上几亿人的生存与中国在国际上的更好立足,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党更为侧重的是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复兴结合起来,以自然资源的节约开发实现中国工农业等的大力发展。
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期:环境保护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内容
自66年以后,中国人口数量等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仅66年到79年这15年内的人口增加数量就达到了2.4亿,这几乎可以比拟一个小国的总人口数,因此,在这15年内中国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解决温饱。71年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代表着中国已经正式迈入了国际的舞台,随着国际化视野的开拓,党中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与现代化程度也随之增强,面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生态破坏问题,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大会”,这是联合国首次召开的人类环境方面的会议,这一会议受到世界上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与支持,其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等为党的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大会中,中国代表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32字方针,自此以后,环境问题正式迈入国际社会,成为各个国家的重点关注内容。其中,中国共产党在会议精神及中国实情的引领下,以解决温饱问题、大力发展经济为前提,就环境保护制定出如下举措:
其一,1973年,党中央召开“环境保护会议”,会议中通过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指出企业在进行施工建设时应将环境保护问题列入议题,与主体工程同时开展,这是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第一个综合性法规,此次会议的召开及相关法规的颁布代表着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上升至国家议事日程;
其二,党中央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设置环保机构,以环保机构进行环境保护问题的行政管理。在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保护环境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同年,邓小平也提到环境保护应该“有法可依”,环保机构应该做到“执法必严”,在当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提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根据政策的号召,各地开始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在经济的缓慢恢复、民生问题的逐渐解决中,中国正式开启了环境保护的大门,以法律政策、环保机构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框架。
三、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从1980年的1911.49亿美元到1989年的3477.68亿美元的巨大飞跃,到80年代末期,中国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在改革开放之中,各种工业化的发展也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邓小平就环境保护问题多次强调想环保就必须“依靠科学”,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中央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做法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逐步探索环境的科学化保护策略。
1981年,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之后,党中央颁布《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出保护环境即是保护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时,相关单位应该在履行“三同时”制度的同时,科学进行环境保护评估,以此避免新环保问题的出现,要以责任到人的态度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建设。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对能源、农业等重要物质的节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此后,党开始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放在一起,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追求三者的共同发展,以期实现环境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在随后修改的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也更为明确,对于环境保护要求的比重也明显增加,到1983年,环境保护正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问题也正式列入党今后工作中的突出问题。1986年环境保护问题又被列为党发展中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决议,号召全国公民应当将保护资源作为基本道德。在80年代的这10年中,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明显增强,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如1989年中国大中型项目中,“三同时”要求的贯彻落实率达到99%,在工业发展里,废气处理率也从1988年的50%提升为57%,再如在植树造林方面,1989年中国的人造林面积从1988年的920万公顷提升到3101万公顷等等。
四、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10年:环境保护工作渐居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在这一趋势之下,党中央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开始着重治理环保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列入中国发展全局的十大方面,1996年对于环境保护党提出了到2000年基本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的愿景,在这一段时期,环境保护在党工作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成效:1999年,中国全国关停、撤掉土炼油场多达1500个、在工业发展中的废气处理率也从80年代的57%进一步提升为71.8%,森林总面积提升到1.3亿公顷,到90年代后期,中国的环境污染加剧问题已经得到基本控制。
步入21世纪以后,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之中,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奠定,党中央认为环境保护应当与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2002年党在十六大中明确指出当前社会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应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认为在中国全面奔向小康道路的过程中,经济、人口、环境这三者应该协调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鼓励全民牢固环境保护意识。在这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在党中央的正确带领下,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果,如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从2001年至2004年中即关闭、淘汰了3万多家;2008年中国对环境污染源启动了地毯式的排查;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2009年城市中对污水的日处理量为12184万立方米,远超2004年的7384万立方米;在农村如厕问题的解决上,2004年国家开始制定计划着手利用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解决这一问题,至2009年农村中无害化厕所的普及率已经超过40.4%;植树造林工作持续推进,到第一个10年结束时,中国单生态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就已经达到14700万公顷。
五、21世纪第二个10年: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在经济方面,到2010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之余,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就会为此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党中央为建立美丽中国所做的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2012年,党中央在十八大中将环境保护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十九大又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现阶段中国应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会议中,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其关乎中华民族的更好成长与未来发展;
第2,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章,要求党应当主动、积极探索带领人民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党章中对生态文明中如概念、政策、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更为明确的阐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十九大对党章进行再次修改,在修改中“绿水青山”理念首次提及。将生态文明列入党章的这一做法表明共产党人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决心,反映出党已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使命;
第3,2019年生态文明正式列入宪法,强调中国的发展应该依据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在宪法的要求及时代的进步之下,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现代生态科学基础,又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
1969年习近平做知青,从陕北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萌发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任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建沼气池,沼气这一可再生资源的应用极大减少了当地煤炭、木柴等燃料的应用,而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初步践行;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正定、宁德主持工作期间,已经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了。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从可持续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的使命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从经济发展方式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从全球环境问题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国的大国生态责任担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决策,凸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和大国担当,向世界释放了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和美丽世界建设的积极信号。
六、结束语
100年波澜壮阔,100年风雨兼程,100年矢志向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相信在党的坚定正确领导下,我们必将实现打造美丽中国宏伟目标,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力量。